王慧卿
摘 要:本文將建筑置于文化背景下,從適應性、差異性和共融性三個方面闡釋傳統回族清真寺的獨特文化屬性和建筑形式語言。
關鍵詞:回族;清真寺;伊斯蘭文化
中圖分類號:TU-8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30-0192-01
傳統回族清真寺發軔于唐,成熟于明清時期,經千余年的風格嬗變,形成了兼具本土適應性、地域差異性和文化共融性的特殊形式語言。今天,這些承載豐厚文化內涵的清真寺在歷經社會變遷和歷史洗禮后,仍在多數回民聚居區中完整地保留下來。深入研究其建筑形式上折射出的民族建筑傳統,對于建筑從業者是一項具有普遍意義的工作,也是在當代城市建設中保持文化多樣性的必要借鑒。
一、本土適應性
我國早期清真寺由駐華經商的穆斯林商人修建,其建筑形式最初移植于同時期的阿拉伯禮拜寺;蒙元西征后穆斯林東遷,清真寺空前發展,在兩種文化的交融滲透下,清真寺開始表現出向本土化過渡的特征;至元末明初回族成為統一的民族共同體,清真寺也逐步完成了建筑形式上的本土化歷程,無論構造體系、布局形和裝飾手法,均表現出與中國傳統建筑環境相適應的典型特征。
1建筑布局。平面布局遵循中國傳統建筑布局法則,沿縱向主軸線布置多進院落,主體建筑在中軸線上漸次展開,橫軸兩側布置次要建筑和附屬用房;禮拜大殿位于軸線中后部,層層遞進構成層次豐富的空間序列。嚴整對稱的縱軸布局和建筑群體組合的豐富性皆表現出中國傳統建筑的組群特征。
2構造體系。主體建筑普遍采用傳統木構梁柱體系,大木構架,起脊,有斗拱;明代以后阿拉伯禮拜寺的磚砌尖頂邦克樓也逐漸演變成為木構架樓閣式建筑單體,或與望月樓相結合成為象征性的建筑空間,從建筑形態到結構體系上都具有中國本土建筑的典型特點。
3.園林化的庭院。在庭院處理手法上受中國造園藝術的影響,清真寺在具備相應規模后往往在其院落內部置石、造池、植花木,利用中國傳統園林的造園要素,通過借景、框景、對景、障景等造景手法,形成富有自然情趣的中國式庭院。
二、地域差異性
清真寺在建筑演變過程的本土化是文化適應現象的必然結果,同時這種本土化也是一個多義的范疇,作為宗教文化的載體,清真寺仍需恪守伊斯蘭核心教義對建筑規范的約束性法則,這就使前者在建筑形式上呈現出不同于我國傳統建筑的差異化特征。
1.禮拜正向。阿拉伯語稱朝拜方向為“吉布拉”,禮拜殿在吉布拉的墻面叫做正向墻,用來指示禮拜方向,這是伊斯蘭教特有的宗教規范。伊斯蘭教義規定全世界穆斯林的禮拜正向是麥加城的“克爾白”天房,因此中國穆斯林嚴格遵循伊斯蘭教義,清真寺大殿的正向墻朝向西方,則大殿一般為東西向。禮拜大殿在方向上的這種特殊性導致清真寺院落組群的縱軸線朝西,與我國一般建筑的朝向存在角度上的顯著差異。
2.建筑形制。由于禮拜大殿需要承納教民的聚禮和會禮,對場地面積提出了較高要求,為適應這種特殊需求,穆斯林在中國木構體系的基礎上采取勾連搭的建筑技術,將縱深方向上兩個以上的建筑墻身組接,一個大殿通常由前殿、殿身、后窯殿三部分縱向接建組成,這種方式在不提高屋面整體高度的前提下有效拓展了室內空間的跨度,也使清真寺的天際線獲得了富于變化的獨特風貌。
3.裝飾手法。清真寺在建筑裝飾手法上具有鮮明的特征。伊斯蘭藝術不喜空白審美,建筑紋飾崇尚繁縟、復雜,同時教義反對偶像崇拜,在建筑裝飾中禁止出現動物紋樣。回族清真寺秉承了上述特征,并結合我國傳統彩繪和磚雕技術,形成一種富有伊斯蘭精神的獨特建筑裝飾外觀。另外,禮拜大殿在裝飾題材上杜絕人獸,僅以花卉、幾何形和阿拉伯經文作為裝飾,以突出伊斯蘭宗教的精神氛圍。
三、文化共融性
回族清真寺在文化交互作用下呈現出多元共融的建筑特征,其實質上有賴于兩種文化在意識形態上的某些共通性。比如空間格局,伊斯蘭國家多處沙漠地帶,所以采用柱廊圍合的封閉式庭院成為調節微氣候的必要條件,中國則在幾千年傳統文化的制約下發展了具有民族性格的、內向質樸的四合院文化,同屬內向性的空間性格,為清真寺順利適應中國傳統建筑布局提供了內在條件。再比如庭園的處理手法上,伊斯蘭在宗教經典中的“樂園”形象是其造園的藍本,《古蘭經》中描述的穆斯林樂園中“有水河,水質不腐;有乳河,乳味不變;有酒河,飲者稱快;有蜜河,蜜質純潔”,從而有了十字形四分水池的典型模式。無獨有偶,我國古代的東海仙山之說同樣造就了帝王宮苑“一池三山”的山池格局。盡管中國式的自然山水園和受西方理性美學影響下伊斯蘭造園的幾何化形態手法迥異,但在人們意識層面對于追求理想棲居地的態度上卻有著顯見的相似,因而清真寺庭院中出現園林化的傾向也就不足為奇了。
參考文獻:
[1]吳建偉.中國清真寺綜覽[M].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95.
[2]樓慶西.中國古建筑二十講[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1.
[3]邱玉蘭,于振生.中國伊斯蘭教建筑[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