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上海市普陀區少年兒童圖書館 王佳文
現代圖書館智慧型服務模式探究
文/上海市普陀區少年兒童圖書館 王佳文
本文介紹了智慧圖書館以及智慧圖書館員的理念,并闡述了現代圖書館智慧型服務模式,在此服務模式下所開展的多元化服務內容。而智慧圖書館員搭建起了讀者與智慧圖書館的溝通橋梁,因此對圖書館員的綜合能力培養尤為重要。
智慧圖書館;智慧圖書館員;智慧型服務模式
如今智慧圖書館正處于起步階段,不過隨著智慧地球與智慧城市的發展,智慧圖書館的理念與實踐已經在國內外圖書館界有了初步的探索和實踐,作為未來圖書館的新模式,智慧圖書館將成為圖書館創新發展、轉型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的新理念和新實踐。而智慧圖書館所帶來的智慧型、創新型的服務體驗也將更好地促進地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不斷提升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獲得感和滿意度。
(一)“智慧”理念。在2008年11月,IBM率先提出了“智慧地球”的理念,即將新一代的IT技術投放到各行各業之中,通過給人們生產生活中所需要的不同物體裝配傳感器,并聯接成一個“物聯網”,再通過云計算技術實現數字信息世界與現實世界相聯接,以達到智慧狀態。在“智慧地球”的理念提出后,隨之產生了各類的“智慧”的概念,如智慧城市、智慧人群、智慧企業、智慧醫療、智慧環境等,并日漸成為人們研究的重點。
(二)“智慧圖書館”概念。歐美等地的大學圖書館、博物館和公共圖書館曾率先提出并實踐了“智慧圖書館”的理念。2003年,芬蘭的奧盧大學圖書館在Rotuaari項目中提供一項名為“SmartLibrary”的服務。澳大利亞昆士蘭州的圖書館學者們就智慧圖書館與智慧社區建設的關系進行了探討;加拿大渥太華的多數博物館和公共圖書館及大學圖書館成立了“智慧圖書館聯盟”,只需一個搜索引擎,讀者可以瀏覽所有聯盟成員的信息和文獻。至此,世界范圍內的圖書館界對于智慧圖書館的研究從技術層面轉向管理、服務和智慧社區建設,深入到智慧圖書館的本質層面。在近年的中國圖書館年會等學術會議上,王世偉等專家學者初步分析了智慧圖書館的主要特征:當一個公共圖書館既重視信息技術的重要作用,又重視用戶的知識服務和公共文化的社會與環境擔當;既重視文獻資源的智能管理,又將讀者參與式的互動管理與服務等融入其中,并將以上要素作為共同推動公共圖書館可持續發展并追求更高品質的圖書館服務時,這樣的公共圖書館可以被定義為“智慧圖書館”。
(三)智慧圖書館員。智慧圖書館員構建了智慧型圖書館,通過他們高水平的職業技能更好地展現智慧型圖書館在公共文化服務中的重要作用,進一步使政府決策者們能充分認識和理解圖書館所發揮出的不可替代的積極作用。1.智慧圖書館員應具備的基本能力。熟悉館藏、熟練掌握計算機操作,充分利用云技術,為讀者推送所需信息資料。要有廣博的專業知識,成為一專多能的綜合型人才和真正的“信息導航員”。具備與讀者溝通的技巧,真正了解讀者的需求并有所反饋。2.智慧圖書館員應具備的素質。(1)綜合能力。作為圖書館員,其基本功便是掌握和熟練運用圖書館情報學專業理論和技術,熟悉并了解交叉學科的基本知識,在實際工作中觸類旁通。同時具備一定的英語、計算機的應用能力。(2)人文素養。智慧圖書館員所具有的人文關懷,將專業技能和人文素質在交互作用下開展創造性工作,即對待圖書館業務所具有的真摯熱忱、創新突破,乃至可以升華為工匠精神的工作狀態。(3)學習能力。學習是不斷進取向上的過程,要不斷汲取新的專業知識,將其與自身的知識體系融會貫通,能力得到提升。格物致知后致用,因此對館員的要求也更為嚴格,想要在今后工作中有所建樹和突破,學而時習之尤為關鍵。
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是智慧圖書館的信息技術基礎,人與物的互通互聯是智慧圖書館的核心要素,而以人為本、綠色發展、方便讀者則是智慧圖書館的靈魂與精髓。智慧圖書館的外在特征是泛在,即智能技術支持下的無所不在、無時不在的人與知識、知識與知識、人與人的網絡數字聯系;其內在特征是以人為本的可持續發展,以滿足讀者日益增長的知識需求。在筆者看來,智慧型服務模式中應包含館際的聯盟服務,面向市民的讀者服務以及面向館員的培訓服務。
(一)館際的聯盟服務。在大數據時代,讀者對于信息資源的需求,體現在全面性、及時性以及便捷性。目前圖書館的館際聯盟服務主要體現在館際互借,在實際的操作中因受人力、物力、空間影響,仍存在局限性。惠及的讀者仍是極少數的專業人群。現在的讀者需要不受時空限制的圖書館服務。圖書館的載體已不再拘泥于固定的建筑物,而是可以依托于各類多媒體設備如智能手機等易于攜帶。因此現代圖書館必須適應時代發展需求,加強館際協作交流,建立信息化集群資源,讓各年齡階層的讀者都能“觸”手可及。在日常工作中,常有讀者咨詢數據庫的使用、報刊資料查詢等,而各圖書館的館藏資料以及數據庫資源都是有限的。若能在保留圖書館特色館藏的同時,將各館的館藏數據統一建立成一個云數據平臺,當讀者需要獲取資料時,可通過館員的授權進行查詢和有償的下載打印,免得讀者來回奔波。對于一些無法自助查詢的讀者,智慧圖書館員則可發揮作用,為其提供檢索服務。此外,借助云數據平臺,如微信公眾號等,可推送圖書館的活動信息,包括閱讀推廣、親子教育等,現已能實現在線預約、報名功能。不僅讓讀者及時獲取資訊也降低了圖書館的宣傳成本。
(二)智慧圖書館內的多元化服務。現代的智慧型圖書館已趨向于集科技型、創新型、數字化等多元的綜合體,而智慧圖書館員承擔著連接圖書館與讀者的橋梁作用。智慧型服務的主要任務是以人為本,第一時間了解讀者需求,各項服務必須立足實際,體現便捷性、高效性。信息資料服務:每本圖書貼上射頻標簽(RFID芯片)后,基于RIFD技術和設備的智能圖書管理系統已在多個地區的圖書館業務中運用,實現圖書的自助借還、順架、查找、館藏盤點等功能。一張小的芯片使得圖書管理更為系統化、有序化、易操作化,讓工作人員從繁瑣的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從而更多地運用專業知識為讀者開展服務。同時讀者在圖書館的自由度和舒適感也會上升,提升獲取資料的準確性、快捷性,避免讀者的盲目尋找。多形態的閱讀體驗:目前除了紙質圖書外,電子書、手機小說等已占據了讀者的許多碎片化時間,且年齡覆蓋面由低齡兒童至老年讀者。圖書館作為書籍收藏的場所,也不能故步自封,必須與時俱進。館藏不僅需要購置實體書,電子書、數據庫、媒體交互平臺等也應逐步融入圖書館的讀者服務工作中。文化惠民工程:依托政府支持及各類社會資源,開設“父母課堂”“親子文學”講座、“城市文學”講壇等特色講座等閱讀推廣活動。文化服務平臺:圖書館作為公益文化場所,其功能正不斷拓展延伸,除閱讀服務外,已成為學生的第二課堂。普陀區圖書館的青少年智能圖書館,與相關單位合作建立了科普樂園。讓學生在科普實踐的同時,還能在圖書館尋書求解,寓教于樂。
(三)智慧圖書館員的培訓服務。面對智慧圖書館的創新服務,迫切需要與之相適應的智慧圖書館員,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因此對智慧圖書館員的培養尤為重要。1.引進專業人才。作為智慧圖書館員必須要有扎實的專業基礎。在為讀者服務的同時,能夠有創造性的思考和總結,內化于心,外化于行。2.開展繼續教育。隨著時代的進步,圖書館員也應配備相應的知識與技能以適應時代的需要。可根據館員的個人情況,開展補缺型繼續教育、更新型繼續教育、拓展性繼續教育。3.輪崗實踐工作。在不同崗位、兄弟單位間進行輪崗實習。汲取他館的優秀工作經驗,取長補短,并將其運用到自身工作中。4.激勵性措施。對于館員采取激勵性措施,激勵館員在工作崗位上有所創新突破,更高效地完成工作。
開展智慧型圖書館服務,讓更多的讀者走進圖書館,都能找到適合自身發展的公共文化服務,讓圖書館成為每位讀者終身學習的家園。而開展好這一服務模式,同樣離不開圖書館館員的辛勤勞動和智慧創新。通過智慧型圖書館的不斷發展和提升,為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促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作出應有的貢獻。
[1]郭玲.從數字圖書館到智慧圖書館發展探要[J].圖書館學刊,2013(9).
[2]王世偉.未來圖書館的新模式——智慧圖書館[J].圖書館建設,2011(12).
[3]蔡莉靜主編.圖書館讀者業務工作[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3:158-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