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樂 曲美儒
(大連海洋大學體育部 遼寧大連 116023)
中國非奧運項目發展的機遇與挑戰①
王樂 曲美儒
(大連海洋大學體育部 遼寧大連 116023)
很多非奧運項目在國內受到奧運金牌戰略的影響,國家和地方重視程度不足,支持力度不夠,嚴重影響了我國實現體育強國的戰略。文章主要分析了非奧運項目現階段存在的主要問題,非奧運項目發展受限,相關科學研究不足,同時也指出非奧運項目在促進民族體育發展,繁榮體育文化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在此基礎上提出非奧運項目發展應加大宣傳、明確定位、合理調整戰略部署的改革途徑。
非奧運項目 發展 困境 途徑
“非奧運項目”主要是指競技體育中沒有劃分在“奧運戰略”中,沒有國家政策扶持、資金投入的運動項目,尤其是我國特有的非奧運項目,若得不到國家高度重視,使其發展受到較大制約,將嚴重影響我國邁向體育強國的步伐。因此,提高對非奧運項目的重視,深入分析我國當前非奧運項目發展的困境,合理發揮舉國體制與市場相結合的優勢,促進國內非奧運項目的快速發展,便成為目前需關注的重點。
非奧運項目的社會價值,主要體現在其政治、文化、經濟、教育等方面所具有的積極意義。
其一,促進民族體育的繁榮與昌盛。每個國家都保留著自己國家獨特的民族體育項目。例如,日本的相撲、美國的橄欖球、英國的板球等。中國上下五千年歷史,也形成了很多獨具特色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例如武術、象棋、龍舟、摔跤等,均是具有深厚文化底蘊與民族特色的體育項目。但同時,這些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絕大多數又屬于“非奧運項目”,因此,大力發展非奧運項目,對促進我國民族體育的繁榮與昌盛,傳承民族文化具有重要意義。
其二,繁榮國家體育文化。非奧運項目與奧運項目一樣,都具有各地方濃郁的民族特色、豐富的文化內涵,尤其是我國傳統的非奧運體育項目,其將競技運動與藝術相結合,在愉悅欣賞的同時也吸引了人民主動、積極參與。很多民族傳統非奧運項目,通過推廣和比賽,形成新的體育文化思想,讓世界人民廣泛認識和參與,在繁榮國家體育文化的同時,使東西方體育文化能夠更好地交融在一起。
其三,教育價值。在體育教育方面非奧運項目的價值在于:非奧運項目對于繁榮和活躍校園體育文化,增進學校體育中體育弱勢群體的教育,加速學校體育教學改革,促進學生終身體育習慣的培養,培養中華民族精神等一系列問題都起到了非常積極和特殊的作用。
任何一種非奧運項目并不是孤立存在的,是有其深刻的歷史背景和文化淵源的,所以學習任何一項非奧運項目,必須學習背后的文化,這對于當下體育教學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我國競技體育奧運項目獲得的成績令人鼓舞,但是我們也要清楚的看到我國體育發展的整體水平與綜合實力與歐美國家相比仍處于劣勢地位。而這種現象的產生,除了與我國改革開放政策的實施較晚有關之外,還與一些受群眾歡迎的非奧運項目發展被制約有明顯關系。如臺球、龍舟、輪滑、健美等在國內仍處于少數人的運動,雖然通過健美能使人的身體更加強壯,體型更加優美,有健康的身體也是各行各業所需要的,但由于健美運動沒有相關政策支持,得不到重視和推廣,使得我國有很多人不了解不喜歡這項運動。
我國參與奧林匹克運動會的時間較短,剛開始運動員取得的競賽成績也不是很理想,但近年來隨著我國對奧運項目的深入研究,創設技能評定、技術診斷、心理調控、運動傷痛預防與康復等系統性的優秀運動員科研攻關與科技服務技術創新體系,為提高運動員的整體技術水平起到了積極意義,由此也使我國運動員在近幾屆的奧運會均取得了優異的競賽成績。但與對奧運項目的重視相比,非奧運項目競技水平如何提高的研究涉及很少,這樣一來,便嚴重阻礙了非奧運項目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非奧運項目與奧運項目一樣,都是為了強身健體,陶冶情操而衍生的,其也應該與奧運項目一樣受到重視。因此,要加強宣傳,提高對非奧運項目的了解和認識。其一,非奧運項目應該從學校起培養,利用學校的有利教育資源,激發起學生對各種非奧運項目的興趣,主動、積極參與非奧運項目。例如,跳傘、車輛、定向、熱氣球等項目,均可以在學校開展。其二,通過代理服務、項目推廣、咨詢與組織等多種有效措施,提高非奧運項目的感染力與宣傳效果。
為促進未來中國非奧運項目的健康發展,首先要明確自己的定位。現實國情以及歷史的經驗,促使非奧運項目應定位于服務群眾體育的發展。因此,我們應該做好非奧運項目在大眾中的推廣與發展,而不是挖空心思讓非奧運項目躋身到奧運項目當中。動員廣大人民群眾積極參與非奧運項目,豐富群眾的業余生活,陶冶情操,遠比爭取非奧運項目進入奧運會要有意義的多。
不容否認的是非奧運項目同樣面臨著資金、運動員不足的問題,這些問題解決不到位,可能會影響到某類非奧運項目的存亡。實際上,奧林匹克精神支持和鼓勵一切運動,相反隨著國家功利性和榮譽感的增強,更多的國家和培訓機構注重獎牌和世界紀錄,而忽略了運動精神,這對于國家來說,是非常不利的,而對于人民來說,也是非常錯誤的。結合非奧運項目所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一是實現非奧運項目向奧運項目的轉變,從而能夠獲得更多的支持;二是通過打造文化的形式,讓更多人了解運動背后的文化;三是通過興趣愛好的方式,讓更多的人凝聚在某項運動之下,從而能夠更好地開展運動。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推動非奧運項目的發展,在維持現有發展水平的基礎上,不斷取得新的進步和成績。
通過以上分析可見,非奧運項目與奧運項目一樣,均能起到強身健體,提升人們綜合素質能力的作用,因此,其也應該與奧運項目一樣得到國家的重視。我國應該以“提高競技水平”與“服務大眾”為目標,大力推廣與普及國家的非奧運項目,以此來滿足社會對運動項目多樣化、多元化的需求,從而進一步促進我國朝體育強國邁進的步伐。
[1]王樂.中國競技運動非奧運項目管理問題研究[J].體育科技,2013,34(5):45-47.
[2]趙鴿爾.后北京奧運我國競技體育發展簡析[J].體育文化導刊,2012,3(3):153-154.
[3]于文謙,許延威.自組織理論視角下非奧運項目發展路徑研究[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4,48(1):24-29.
[4]于文謙.非奧運項目的角色定位與生存環境之探[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13,27(5):1-7.
[5]劉俊,王居海.關中-天水經濟區非奧運項目發展現狀和對策研究[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4,8(25):286.
[6]于文謙,王樂.我國競技體育非奧運項目的發展問題[J].體育學刊,2010,17(2):23-26.
G852
A
2095-2813(2017)09(b)-0248-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7.26.248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青年項目(14CTY005)。
王樂(1980—),男,漢族,吉林四平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體育競賽組織管理與教育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