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云玉
【摘要】語文,是母語教育課程,學生在大量語文實踐活動中體會、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我在以讀寫結合為基本形式,選找教材突破口的教學中,有了些許的體會,與同仁們共饗。
【關鍵詞】語文學習 表達特點 語言訓練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43-0062-01
一、勾連單元組課文,推波助瀾。
人教版教材,以“組”的形式,將主題相同的課文編排在一個單元中。若只是逐篇教學,未免使得教學按部就班,失去了學生主動探究的動力。
五下第三組教材,是以“語言”為主題。在教學《晏子使楚》的第一課時后,我讓孩子帶著思考回家補充預習:①畫、讀出晏子的語言,感受其語言的精妙;②關注提示語的寫法,寫出感受;③《半截蠟燭》的預習:讀讀,寫寫,劇本都有哪些特點。
教學《晏子使楚》中晏子與楚王第一次交鋒的環節,由同學結合預習體驗,進行課本劇表演。進行簡單的點評后,我話鋒一轉:剛才我們所表演的,如果記錄下來,稍加修飾,就是——?學生異口同聲回答:劇本。
緊接著,請孩子們對照前一晚對劇本預習所獲得的資料,學生很快得曉,我們表演出的部分屬于人物對話。我緊接一句:要寫成劇本,還有什么當寫的呢?學生很快說出:開篇要有時間、地點、人物的介紹,同時情境刻畫要跟上。學生通過快速閱讀,了解到情境刻畫可以寫什么。
在學生通過反復讀書,得到發現后,我馬上趁熱打鐵:對于剛才的表演,如果要加上“情境刻畫”,你會在哪里寫什么呢?之后,或說或議或寫,學生有法可循,學得輕松且興致高漲。
當晚的作業,就是讓孩子從晏子與楚王三次交鋒中,任選一次寫成劇本。
二、關注謀篇布局,品味、學習表達特點。
五、六年級學生習作中有一些共性:習作的篇章結構比較單一,缺乏個性特點。解決的策略自然要從教材中來。
《冬陽·童年·駱駝隊》是一篇文質兼美的散文,文中寫了童年生活的四個片斷,這些看似小小的卻很有童趣的事,以季節的推移為順序,隨著作者娓娓的敘述,展現在讀者的面前,讓人感到作者充滿了童真的童年生活是那樣的美好。
林海音淡淡的,不刻意,卻總能撥動讀者心弦的風格表現在文中,就是典型的宛如墨筆勾勒般的,或寥寥數筆的外貌、神態描寫,或簡簡單單的人物對話等的細節描寫。
有了自身對課文的解讀,我將教學分成了三個板塊:
板塊一:學習選材——從生活中選取最平實,卻又最能展現童年之“趣”的素材,用小標題的方式標注出來;
板塊二:學習排序——結合素材,選擇合適的順序進行排列,并與同學交流;
板塊三:學習表達——為每個素材選擇不超過三種的角度進行描寫,并說說這樣寫的理由。
有了這樣的學習過程,學生本單元以“童年”為話題的習作有了質的飛躍。沒有了各種描寫的濫用,脫去了華美的文字的外衣,質樸的文字讀來頗具“煙火味兒”。
三、聚焦特色不放過,扎實語言訓練。
1.課題。
翻開五年級的課本,《把鐵路修到拉薩去》《祖父的園子》《半截蠟燭》等課題,或直抒胸臆,或如詩似畫,或實物再現,都以各自的特色映入眼簾。我們可以讓學生思考:課文為什么以此為題?你還能想到哪些題?比一比,誰的題好,談談感受。
有了如此的鋪墊,相信孩子或多或少能從文中找到如此命題的理由,漸漸能感悟題與文之間的關系,對今后自己為習作命名扎實了基本功。
2.片段。
相信很多人都對“武松打虎”的片段記憶猶新吧!當教學《景陽岡》進行到這一部分時,我和孩子們分角色讀“武松”和“老虎”的內容,隨著情況愈發危急,二者間的打斗愈顯激烈,師生的“讀”亦入情入境。精彩的兩遍讀罷,孩子們發現:作者在這部分描寫的時候是將二者的表現交織在一起的,即寫了武松的表現后,緊跟著就寫了老虎的反應,隨之是武松的再次應對,如此循環,將打斗的情景寫得那叫一個“驚心動魄”啊!
3.有相同表達特點的語段。
《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中,作者用了三個事例:“洗澡水的漩渦”“ 紫羅蘭的變色”“睡覺時眼珠的轉動”來論證觀點。其中這三個事例在描述時,都擁有詳略分明的特點。教學時,我讓學生想想這其中的道理,再引導學生動筆,將之前收集的關于“天才在于勤奮”的資料進行整理。練習中,學生懂得了在寫議論文的時候,不能只是簡單地收集論據,還要根據需要,結合論點,合理地篩選,做到言簡意賅,表達準確。
語文教學是個“有趣”的活兒,它需要老師們用自己的智慧、熱情去思考、去交流、去碰撞。行走在教學的路上,繪畫著不同的風景,學生是快樂的!我們就是快樂的!且行且珍惜吧!
參考文獻:
[1]張杰南.活用教材,讓語文學習活起來[J],小學時代(教育研究),2014(08)
[2]甄雯.綜合實踐活動讓語文學習“活”起來[J],北京教育(普教版),2015(0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