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麗芳
【摘要】分析學生的認知和接受能力,了解學生學和老師教的過程中遇到的困難,結合自己教學的經驗,在教學中總結了“公式映射,實驗探究共性,計算倒推”的教學模板,引導學生掌握方法,不斷推敲達到熟練運用,注重自行擴散以達提升,讓老師教得輕松,學生學得放松,效果出真功。
【關鍵詞】模板 擴散 輕松學習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43-0163-01
1.用公式映射的“萬金油”模板
物理公式是解題之本,我們除了要學生熟記之外,還要理解意義。但千萬不能停止在此基礎上,要教會用公式映射多種題型的解答方法,讓他們感覺公式的萬金油作用。例如在學習速度的公式v=s/t時,用公式可以解決以下問題:
(1)看公式知定義:看等式右邊是哪兩個物理量的比值即可,免去背定義之勞。
(2)看公式知單位:通常由等式右邊物理量的單位組合而成,能約分的可以約分,不能約分就保留,如米除以秒除不了就留著,分數線寫成“/”就得到m/s這個速度單位。
(3)看公式知影響其大小的因素:等式右邊物理量有路程s和時間t,那就與路程和時間有關,與其他因素無關。(表示物質物理屬性的物理量除外)
(4)看公式知另外物理量的計算公式:可運用小學中除數,被除數和商的關系得出路程和時間的計算推導式,路程和時間的計算公式為s=vt,t=s/v。
(5)看公式判斷物理量的大小變化情況:要同時考慮等式右邊的各個量,忽略某個量的影響作用作出的判斷都是錯誤的。每個因素考慮全了的可運用數學方法比分子,分母的變化來比商的變化情況。
(6)看公式知增大(減小)物理量大小的方法:增減公式右邊任一個物理量的大小都可以增減公式左邊量的大小,注意要同時要控制公式中其他物理量不變。如提高速度,可以是相同時間內通過更長路程,也可以是相同路程內縮短所用時間。
以上方法一旦掌握,學生在學習密度、壓強、浮力、功、功率、歐姆定律、焦耳定律時往此模板一套,擴散運用,就會發現其法相通,新課的學習就好像在復習,老師則可以在課堂上滲透更多的題型,補充更多的知識,課堂容量和效率得到很大的提高。
2.實驗探究有“共性”模板
(1)實驗方法的確定:凡是實驗名稱為:“探究物理量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探究影響某物理量大小的因素”“探究某物理量與某因素的關系”的實驗,均要采用控制變量法。同時,此類實驗中研究對象的大小無法用儀器直接測量時,往往要采用轉換法,即通過一個能觀察得到的現象或測量得出的量間接的反應其大小。
(2)控制變量法的實驗操作:只能改變一個影響因素的大小(即探究目的中“與”字之后的量),其他物理量和器材、操作方法都不能改變。
(3)結論的寫法:先看清實驗的目的是要探究什么問題,結論就是要給探究的問題一個完整的回答。用到控制變量法完成的實驗可以用以下模板作答:“當…….(影響物理量大小有關的其他因素)相同時,……(影響因素)越大,…….(研究的物理量)越大(或越小)”,如果實驗得到多組數據,還要深入的分析它們是正比還是反比關系(如研究電流與電壓,電阻的關系時)。
3.計算題“倒推”模板
(1)簡單計算“三部曲”。簡單的一步計算往往讀完題,心中就會有個大概,明確要求的物理量后及時從腦中提取公式基本就得了一大半,書寫上遵循“寫公式——代數據(各數據統一單位)——得結果”的三部曲就好,學生掌握沒有困難,教學時也不需多花俏。
(2)多步計算“倒推”。題目較長,需求出其他量才能解決題目所問的計算題通常讓人感到棘手。學生第一遍讀題后往往比較茫然,不知如何下手。我通常要求學生帶問題讀第二遍題。提取有用數據后運用“倒推”的辦法解題。思維過程為:本題求什么?——此物理量的計算公式是什么?(寫出公式)——等式右邊的那個量已知(打鉤)——哪個量未知?——這個未知量的計算公式是什么?——循環運用這個思維倒推,直到題目給出的物理量可以解決一個物理量的完全求解,逆過來書寫就得到完整的解題過程。
最初的階段,我也曾想過,“模板”這個詞有點“套子”的意思,會不會將讓學生局限在一個范圍,束縛思維的發散?后來在實施的過程中發現,這些所謂 “模板”并沒有將學生裝進套子里。相反,學生因為掌握了這些辦法而變得得心應手,在練習中擴散運用知識的能力變得特別強。
“模板”是學習的方法,思考的引線,是為師生減負的一劑良藥,是學生輕松提高物理學習技能和成績的有效措施。我將在課堂教學中注意總結更多的方法與經驗,幫助學生快速進入物理課堂,學會擴散,不斷拓展,輕松提升,用活躍的思維去探究更深層次的新知,促進物理水平在輕松的環境里又高又快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高傳富.《淺談初中物理探究性實驗教學》[J].考試周刊.2007.(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