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職業生涯規劃是學生向社會人身份轉變的啟蒙,五年制高職學生具有自我約束力差、學習積極性低落等特點,基于積極心理學的五年制高職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體系建設可以提高五年制高職學生的受教育積極性與進取心,以相對開放與欣賞的角度去認識自我并主動挖掘自身的潛能,塑造積極行為,并保持持續的向上心態,形成自我發展的動力,對提高五年制高職學生的職業素養與職業技能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五年制高職 職業生涯規劃 課程體系建設 積極心理學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6年度湖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項目“基于積極心理學的五年制高職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研究與實踐”階段性成果之一(項目編號:16C0104)。
【中圖分類號】G717.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43-0219-02
一、引言
五年制高職是我國高等教育體系中的高等職業技術教育,隸屬于大專層次的學歷教育,五年制高職所面向的學生為具有三年初中文化知識的初中畢業生,年齡段多為16歲左右,這個年齡段的初中畢業生通常正處于青春期敏感時段,這些學生在初中教育時期通常學習成績一般,是班級中易被忽視的“弱勢群體”,與同齡的學生相比起點較低,基礎知識不扎實,學習態度不夠積極端正,自我約束能力較差,當他們步入五年制高職教育時,其心理上為對未來發展是迷茫與彷徨的[1],若是五年制院校無法給予其明確且正確的職業生涯規劃指導,這些學生極有可能因為自身的惰性而放松對自身的嚴格要求,缺乏進取心與積極的學習動力,得過且過地度過五年高職教育生活,而當面臨高職畢業與人才市場求職時,毫無疑問又將成為求職者中的弱勢群體[2]。因此,如何提高五年制高職學生的受教育積極性與進取心,幫助其充分認知到社會的競爭與壓力,樹立正面向上的職業意識,形成積極人格,對提高高職學生的就業率與就業幸福感的重要內容。
二、積極心理學
積極心理學認為人的注意力有限,如果人們能夠把注意力放到積極的角度,那么人們的心理就不容易受到消極影響,反而能夠從積極的心理中激發出自身實際或潛在的力量與動力。積極心理學的研究對象為普通人,通過引導人們辨別積極情緒,挖掘個體中潛在的或實際固有的具有建設性的力量,并培養積極情緒為主導性心態,在日常工作、戀愛、運動和撫養子女方面使用積極心理,于個人來說會對日常的工作與生活形成積極正面的情感與評價,實現快樂的、好的、有意義的工作與生活,并從中贏得幸福感;于社會來說,個體積極心態會烘托與營造健康向上的社會環境,提升整個社會的幸福指數,減少社會的犯罪率,有利于社會的和諧與穩定。
基于積極心理學進行五年制高職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設計可以培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轉變原有作為弱勢群體的自卑感與得過且過的心態,以相對開放與欣賞的角度去認識自我并主動挖掘自身的潛能,塑造學生的積極行為,使其保持持續的向上心態形成自我發展的動力,樹立正面向上的職業意識,形成積極人格,把握自身的職業發展方向,制定職業生涯規劃目標,并在五年學習受教中堅定目標,將積極的心態轉化為不斷鍛煉自主學習能力與持續創新能力的行為,提升五年制高職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意識與職業規劃主導力,為未來的求職奠定良好的專業素養與專業技能。
三、五年制高職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體系建設
(一)教師隊伍建設
在五年制高職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教育中,教師隊伍建設可分為兩個梯隊:第一梯隊為高職院校管理層,其應當強化職業生涯規劃重要性的認知,積極投入課程教學所需的經費、人員、硬件設施、制度政策等。第二梯隊為課程講師,講師扮演著傳道授業解惑的角色,其與高職學生接觸最為頻繁、最為緊密,與學生之間已經建立了充分的信任與依賴感,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應當充分利用這種信任感以及其對學生各方面優勢與狀態的深入了解,幫助學生更好的獲得職業生涯規劃教育。
(二)課程內容設置
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教學是五年制高職學生初始認知職業、“社會人”、求職等關鍵詞的啟蒙課程,五年制高職學生多為16歲左右的青少年,初始接觸職業生涯發展規劃時會處于探索與嘗試階段,因此五年制高職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教學內容可以設置為“課程導讀”、“了解自我”、“認識職業”、“感知社會”、“職業規劃”等模塊。在課程導讀階段,教師應當向學生講授高職教育的社會意義以及重要性,轉變學生由于長期處于弱勢群體而對高職教育產生的自卑感,并通過導讀幫助學生了解五年高職教育畢業生的優勢以及發展前景,樹立學生對五年制高職教育的信心與自豪感,初步樹立職業生涯與職業意識。此外,認識職業階段應當向高職學生全面介紹實際社會中對該類職業的職業素養與職業技能需求,學生在充分了解這些信息后方能在明確職業規劃目標后制定詳細的職業發展路徑,為后續的職業發展奠定基礎[3]。在感知社會階段,由于高職學生的生活圈仍圍繞家庭與學校,社會接觸度有所不足,五年制高職教育可以鼓勵學生參與課余兼職的方式幫助學生提早接觸社會,辨別自己的興趣與能力,判別自身適宜的職業層次與職業領域,并在職業規劃階段形成適合自身的個人職業生涯規劃書。
(三)教學方式
課程內容教學的過程中應多采用小組研討、個人經驗分享、分組調查、心理測評、案例分析、畢業生訪談等方式,增加教學與受教的趣味性與互動性。此外,五年高職教育可以提供豐富優質的專業實習機會,讓學生親臨社會,充分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在實踐中得到工作業績與工作幸福感。
(四)課程考核方式
職業生涯規劃課程考核可以以個人職業生涯規劃、個人簡歷、創業計劃書等形式開展,鼓勵學生結合自身優勢與社會需求提交高質量的考核文案,并在課程完畢后采用跟蹤調查的形式繼續跟進學生的動態發展。
(五)教材改革
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教材是學生初步接觸職業、社會的重要參考,職業生涯規劃教材可以為五年制高職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提供指導,推動職業教育的發展,影響五年制高職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成效。五年制高職學生的年齡段多為16歲左右,其大多基礎知識不扎實,學習態度不夠積極端正,侃侃而談、枯燥無味的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教材無法真正使學生感興趣、愿意投入精力深究。
四、結論
積極心理學會幫助人們對日常的工作與生活形成積極正面的情感與評價,實現快樂的、好的、有意義的工作與生活。在五年制高職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體系建設中,充分利用積極心理學對學生形成的積極健康向上的學習心態與人生觀,可以幫助學生更為深入地認識自我,挖掘自身潛能,找到努力的目標與方向,為后續的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郭惠芬.積極心理學視角下五年制高職班級管理模式探究[J].職教通訊,2014,(20):65-69.
[2]李曉欣.基于積極心理學的五年制高職班級管理研究[J].邢臺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29(02):47-49.
[3]陳建.高職院校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課程體系建設探究[J].職業,2013,(05):71-73.
作者簡介:
張昕輝(1973-),女,遼寧鞍山人,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高職教學管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