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針對《警察心理行為訓練》課程教學實際中存在的內容單薄、理論與實踐脫節、訓練效果難以持續的問題,從將心理行為訓練貫穿職業生涯,理論闡述與實際操作并重,注重貼近學生將來工作實際的教學設計三個方面對提高課程學習效果提出合理化建議。
【關鍵詞】警察心理行為訓練 積極心理學 心理學基本原理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43-0254-01
《警察心理行為訓練》課程因為能夠提高學生的抗壓能力和心理素質,增強職業榮譽感和團隊合作意識,提高心理適應能力和應變能力,從而達到很好的緩解壓力、釋放潛能的目的,因而越來越受到有關部門和相關院校的重視。但因為心理行為訓練本身是一個“舶來品”,中西方文化背景的差異巨大;且心理行為訓練課程引入我國警察院校的課程體系的時間并不長,課程內容的設計、相關設施的配備、師資的培養都還處于起步階段,因而課程實施中還存在內容單薄、理論與實踐脫節、訓練效果難以持續的問題。筆者根據自己從事《警察心理行為訓練》課程的教學實踐,擬從以下幾個方面對提高《警察心理行為訓練》課程的學習效果進行闡述:
一、強調學生應將心理行為訓練自覺貫穿職業生涯,而并非只是當作一門課程來學習
目前《警察心理行為訓練》課程的內容一般包含心理能力訓練、測評、行為訓練和心理放松四個方面,教學實施主要是以項目訓練為主,而教學模式一般是體驗式。因為學員在項目中的體驗與實際工作情景、環境的差異,再加上課程學時有限,所以學生在畢業時往往只對于課程中的某些場景有模糊的印象,更談不上塑造良好的心理品質、提高學生的職業意識和道德品質。綜合考慮上述不利方面,所以筆者在教授該課程時會在項目訓練結束后著重向學員解釋每一個項目訓練背后的設計初衷,分析在項目的實施過程中學員的正反兩方面的行為,與學員討論為避免類似的負面結果的出現而應在平時加強哪些方面的心理行為訓練,并引導學生根據自身的情況設計不同適合自己的訓練項目。通過上述教學方法的實施,學生普遍反映他們開始在課程之外審視自身要作為一個合格的警察應該具備心理行為能力,并嘗試給自己一些想象的場景來鍛煉自己的反應。上述變化的可喜之處在于學員們意識到心理行為的訓練應該是一個稱職的警察有意識的貫穿自身整個職業的行為,而這種思維習慣的轉變是會對學生的整個職業生涯產生積極影響的。
二、鼓勵學生反復思考心理行為訓練課程的基本原理,將操作方法用于其它課程的學習與實踐
作為一門以項目式進行的體驗式課程,警察心理行為訓練課程往往給學生的感覺是實訓內容多,而理論講授的厚度不夠,因而無法引起學生足夠的重視。所以筆者在該門課程的傳授過程中,會刻意的拿出部分課時來將該門課程所涉及到的心理學知識進行一個梳理,讓學生從理論層面對于心理行為訓練所依賴的心理學基本原理有一個完整的理解,從而激發學生對于該門課程的興趣。此外,筆者還注意將心理學研究的最新進展融入到該門課程的理論闡述部分。與學生強調心理行為訓練課程的學習應注重實踐結合理論、實踐與理論并重的同時,筆者會進一步的要求學生反思其它課程的學習,尤其是一些操作性很強的課程。
三、心理行為訓練課程設計應在時間與空間上更加貼近學生將來工作的實際
警察心理行為訓練課程是一個“舶來品”,是從軍事人員的心理行為訓練課程中衍生出來的,因而有相當部分的課程是照搬西方或者是軍事人員的訓練內容的,因而與學員將來工作的實際存在不少的差距。筆者在教學實踐中,就經常感覺到有些課程內容并不符合中國人的精神特質、與當下的社會環境和學生將來工作的實際相去甚遠,如項目結束后通過共唱某一首勵志歌曲來增強團隊凝聚力的教學設計,其實際作用就已經越來越少了,因為合唱這種行為模式因為網絡化生活的沖擊,已經越來越在學生的實際生活中邊緣化。作為教師,就應該設計某種貼近目前學生生活實際團隊激勵行為,如一起組隊玩某種對抗性的網絡游戲,以增強課程學習的實際效果。
綜上所述,教師應鼓勵學生從理論與實踐結合的層面加深對于心理行為訓練的理解,并有意識的將心理行為的訓練貫穿自己整個的職業生涯;教師更應充分考慮學生將來工作實際,設計出更符合學生工作場景的課程項目。
參考文獻:
[1]任宇波.警校心理行為訓練課程化建設芻議[J]. 教學研究,2011,(4).
[2]鄭立勇.基于警察訓練的心理行為機制研究[J]. 安徽警官職業學院學報,2016,(3).
作者簡介:
楊德(1979-),男,湖南常德人,講師,碩士,研究方向:教育心理學、職業教育管理與教學改革。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