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曄
蘇偉群:一個心理咨詢師的博愛公益情懷
◎陳 曄
2017年3月10日下午,廣東省粵東高級技工學校的階梯教室內,投影上正播放著李安導演拍攝的電影 《飲食男女》的開篇片段:影片中,老朱正用他精湛的中餐料理手藝制作豐盛且色香味形俱佳的菜品。一位女老師在臺上不時講解分析著。這位主講人則是汕頭當?shù)刂男睦碜稍儙煛⒚窀稂h員蘇偉群。
當天,蘇偉群應廣東省粵東高級技工學校的邀請,為該校女教師們作 《愛,在和諧中升華!——淺析婚姻家庭關系》專題講座。蘇偉群以電影 《飲食男女》為切入點,剖析 “老朱”一家的人物性格、表情、對白,將婚姻關系、家庭關系中的各種情感表達表現(xiàn)形式,用心理分析技術深入淺出地為臺下聽眾剖析講解。講授完畢,聽課者依舊不愿離去,相繼咨詢著家庭關系、家庭情感等眾多問題。
筆者久仰其大名,待聽眾慢慢散去,便上前采訪了這位知名的心里咨詢師。
蘇偉群個子不高,走路卻腳下生風,說話嗓門大、直爽、風趣,辦事風風火火。她原是汕頭市龍湖區(qū)丹霞小學的高級語文教師。1999年,汕頭大學醫(yī)學院心理學副教授林永強到丹霞小學做科研實驗課題,蘇偉群是實驗班班主任,參與到林教授的課題中,由此與心理學結緣。此后,她著了迷似地鉆研心理學,一發(fā)不可收拾。
蘇偉群對心理學是發(fā)自心底的喜愛,她把自己大量業(yè)余時間、精力、金錢投入到學習心理學課程及心理咨詢師培訓課程中。她利用周末坐夜車到廣州、深圳、珠海等地跟國內外心理學教授學習精神分析、沙盤、繪畫治療、催眠等技術課程。寒暑假的時間比較長,她就到深圳、廣州、北京等地醫(yī)院跟隨精神科大夫到病房學習,實地觀察患有精神障礙的各種病人;到武漢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院、中科院心理所、北京大學醫(yī)學部等高等院校相關機構學習心理咨詢、心理治療技術課程班。還多次到北京、上海、天津、香港、澳門、四川、長沙、山東等地方參加國際、國內心理學家大會和積極心理學、心理測量、團體心理活動、經絡催眠師、高效率學習訓練師等技術及各種心理學流派大咖舉辦的心理學實操技術工作坊,如蜜蜂采蜜般踏踏實實拜師學技術。2009年,她加入中國心理衛(wèi)生協(xié)會,2010年受聘為中國醫(yī)學與心理學工作者協(xié)會心理干預技術專業(yè)委員會委員。

蘇偉群,民革黨員,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二級經絡催眠師,沙盤治療師,中國心理學會會員、汕頭市心理健康協(xié)會副會長、民革汕頭市委會心理援助志愿隊骨干,2011年被中國心理學會心理學普及工作委員會授予 “心理教育工作先進個人”稱號,2015年被廣東省文明辦評為 “廣東省最美志愿者”。
無論到哪兒,蘇偉群都喜歡與當?shù)氐男睦韺W專家或者從業(yè)人員交流,先后跟隨過業(yè)界諸多知名人士求學討教,如曾奇峰、李小龍、叢中等精神分析大師,張日昇、申荷永、李江雪、西山、國際沙盤協(xié)會前主席田中康裕等沙盤大師,蔡仲淮、格桑、胡寶偉、英國催眠學院院長等催眠大師以及張厚粲、陳海平等心理測量大師……近年來,她借探望在臺灣攻讀研究生的女兒的機會,多次赴臺與臺灣地區(qū)的心理學從業(yè)者交流。2017年年初,她又借助赴臺機會專門安排時間到當?shù)赜變簣@等幼兒教育機構觀摩,學習繪本兒童心理及敘事心理技術,還登門拜訪了當?shù)卮髮W的心理學教授探求心理學方面的專業(yè)知識。
這種高強度、全方位的學習,大大豐富了蘇偉群的專業(yè)知識儲備,逐漸從業(yè)余走向了專業(yè)。2001年,她撰寫的實驗班課題論文 《兒童性格發(fā)展的條件與特點與兒童非智力因素的關系》,在汕頭市心理學會第十屆學術會上宣讀并獲評優(yōu)秀論文一等獎。這個獎項,對一個 “半路出家”搞心理學的人而言意義重大,激發(fā)了她更大的干勁。近些年,她撰寫的 《試論語文教學中非智力因素的培養(yǎng)》 《化解精神壓力,維護教師心理健康》 《小學生心理健康研究》等多篇論文,相繼在海峽兩岸心理輔導研討會等多個論文、成果評比中獲獎,她的研究逐漸獲得業(yè)界的認可。
學校對蘇偉群在心理學方面的研究與探索也給予了很多支持。2002年,學校就派她到華師大專門學習心理健康教育教師 (B)證課程,后委任其為學校心理咨詢組組長,負責舉辦面向學校老師們的心理講座,帶領老師給有心理困擾的學生們做咨詢,并指導老師們開展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研究,撰寫科研論文。期間,她和學校的老師們多次參加 《中國教育報》, 《全國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雜志社等舉辦的各類論文比賽,多篇論文獲獎,學校也獲評全國心理健康教育先進單位榮譽稱號。
隨著時間的推移,原本在心理學領域像小樹苗一樣的蘇偉群,把根深深扎進心理學知識的土壤,不斷汲取著知識的養(yǎng)分。漸漸的,樹苗長成了大樹,她將心理學學成了專業(yè),變成新的事業(yè)。
“樹洞”是互聯(lián)網上一個很流行的詞匯,現(xiàn)代人生活壓力大,但在現(xiàn)實生活中有時又不愿意把心中的 “秘密”說出口,只能通過互聯(lián)網等其他途徑訴說 “發(fā)泄”,這些訴說的對象如同 “樹洞”,既能安靜地傾聽,還能保守秘密,非常形象。從這個角度看,心理咨詢師也是“樹洞”的一種。而古道熱腸的心理咨詢師蘇偉群更像一棵大樹,既有 “樹洞”能讓咨詢者敞開心扉說出心底的秘密,又有繁茂的枝葉為咨詢者遮風蔽雨。
在常人印象中,心理咨詢師是一個高大上又多金的職業(yè)。蘇偉群學有所成,經常接手個案咨詢,按常理,應該也是一位 “多金”的成功女性吧!但實際卻并不如此。她把自己定位在了以公益為主的心理咨詢師的角色,經常做的是 “賠本買賣”。
蘇偉群先后擔任了中國社工委心理健康工作委員會 “青年之聲”心理服務聯(lián)盟全國百名專家團成員、汕頭大學大學生志愿者協(xié)會的特聘心理教師,汕頭市天竺中學特邀心理專家。由于長期從事教育工作,她對青少年有著深厚的感情,因此投入了更多精力開展研究,十分樂意也十分擅長與青少年打交道。2012年以來,她在天竺中學每學期至少開兩次講座,每個星期至少抽出半天時間給學校師生及家長做義務心理咨詢。她還應邀持續(xù)為芙蓉小學六年級學生做高效率學習培訓,為聿懷中學高一年級學生開設關于高效率學習技術講座、為潮南某中學的初三年級學生開 “初三應考、緩解心理壓力”講座……不少學生家長因此信任她,專門找她做個案咨詢。
幾年前,有一個單親媽媽帶著正在讀高二的兒子找到了蘇偉群。這個家庭,兒子三歲時父親就離開了家,媽媽獨自撫養(yǎng)孩子長大。單親媽媽在生活的重壓下,性格愈發(fā)強硬,孩子倍感壓抑。漸漸地,孩子不愿意回家、不愿意讀書學習,不愿意和同學交往,每天放學就躲在操場,到后來甚至不肯去學校,萌生出家當和尚的念頭……母親萬般無奈,只得向蘇偉群尋求幫助。蘇偉群分析后,認為這是典型的家庭問題,孩子的問題與母親的教育方式之間有著很大關系,母親教育方式的改變是破解難題的關鍵。最初,這位母親并不承認自身的教育存在不妥,也不愿意配合蘇偉群的解決方案。蘇偉群就另辟蹊徑,通過采取租房子、把孩子接到自己的工作室居住等方式,讓孩子有相對獨立的空間,能調整心情接受她的心理疏導。就這樣,蘇偉群一直義務為這個孩子做心理咨詢,有空的時候還一改 “女漢子”的范兒給孩子買菜做飯,讓他吃著可口的飯菜,感受家庭般的溫馨。針對孩子學習成績差、不愿讀書的情況,她又對其進行高效率學習培訓。2016年,男孩即將參加高考,高考前的兩個多月,蘇偉群基本上每天陪他運動、學習、吃飯。高考那兩天,蘇偉群像家長一樣每場考試都送男孩到考場。最終,男孩的高考成績比平時提高了172分,考上了北京某高校。除了學習成績提高,孩子的性格也發(fā)生了變化,在大學,他與同學、與舍友處得很好,學習之余還做兼職、當義工,整個人呈現(xiàn)出樂觀開朗、積極向上的精神面貌,與母親的關系也逐漸緩和。蘇偉群成為孩子十分信任的人。每逢放假,他都會來蘇老師家喝茶、聊天。蘇偉群每次去北京學習,他也都來找蘇老師,聊聊日常。孩子的母親也反思了自己的教育方式,并對蘇偉群表達了深深的謝意。
也有咨詢者是從抗拒心理治療到信任蘇偉群并接受心理治療的。多年前,蘇偉群接手一名患有精神分裂、被害幻想癥、需要使用精神藥物控制病情的高中女生。此前,該女生在廣州住院治療,出院后回到汕頭找其他心理醫(yī)生治療,但卻出現(xiàn) “移情” (“移情”是精神分析的一個用語,指來訪者對分析者產生的一種強烈的情感,有正面和負面兩種,客觀上對心理咨詢的順利開展帶來阻礙。——編者注)。偶然得知蘇偉群與有關方面的權威專家熟識,女孩的媽媽便輾轉找到蘇偉群尋求幫助。鑒于女孩的病情比較嚴重,蘇偉群首先帶她到專業(yè)醫(yī)院找權威專家進行藥物治療,并建議其接受心理治療。女孩的媽媽因孩子 “移情”事件對心理治療無法認可,最初并不接受蘇偉群的建議。由于女孩每次找專家開藥都需要和蘇偉群聯(lián)系,為了防止女孩產生藥物依賴,蘇偉群便免費給女孩做心理治療。女孩從潮州到汕頭來,也是住在蘇偉群的工作室、在蘇偉群家吃飯。此后,女孩的癥狀得到控制并逐漸緩解,女孩的母親也逐漸地接受了蘇偉群的治療方案與建議。如今,女孩和媽媽都很信任蘇偉群,就連女孩談戀愛、找工作這樣的事情,她們也都會與蘇偉群商量,征詢蘇偉群的意見與建議。
類似咨詢案例不勝枚舉。蘇偉群把大量時間精力用于公益事業(yè)。近年來,她接手治療的案例涉及抑郁癥、人際交往障礙、被害妄想癥、青春期精神分裂癥、強迫癥、雙向情感障礙等多個病癥。對于這些患者,有些需要對其開展數(shù)十次治療;有的因不愿意出戶,她得一次次親自上門;有的就業(yè)受阻,她便幫忙為其找工作……在蘇偉群看來,心理咨詢并不是一門單純的掙錢技術,更多的是幫助他人的一項有效手段。她更愿意幫助有需要的人,無論此人富貴或貧窮。她柔軟的內心、熱情開朗的性格,讓咨詢者們愿意信任她、依賴她。她盡量為咨詢者排憂解難的做法,也感染了不少咨詢者。一些康復的咨詢者,經常利用閑暇時間幫助蘇偉群,為正在接受治療的學生們輔導功課。由于多年來無償幫助過眾多心理疾病患者,2015年,她被廣東省文明辦評為 “廣東省最美志愿者”。
蘇偉群是一名民革黨員。2009年,鑒于蘇偉群和陳美霞等多位民革黨員具有心理咨詢師資格,時任民革汕頭市委會副主委、汕頭大學心理學教授賴小林就組織這些黨員到汕頭市婦聯(lián)的廣東省婦女維權與信息服務站 (汕頭站)當志愿者,為在本市學習、工作、居住的、有需要提供維權與信息幫助的婦女義務提供心理援助,包括親子教育等。為了更好地發(fā)揮民革黨員的專業(yè)優(yōu)勢,豐富社會服務內容,同年,以賴小林、蘇偉群、陳美霞為骨干的民革汕頭市委會心理援助志愿隊成立。此后,這支隊伍又把一些民革黨外熱心公益的社會聯(lián)系人士吸納進來開展活動。蘇偉群是志愿隊的骨干之一,在賴小林副主委的指導和帶領下積極投身到志愿隊的工作中。
2010年4月,汕頭某校滿載剛剛下班教職員工的校車與泥頭車發(fā)生激烈碰撞,事故造成10死28傷。為幫助幸存者走出事故陰影,學校邀請民革汕頭市委會心理援助志愿隊為教職員工開授團體心理輔導課程。蘇偉群和隊友們分組合作,采用包括放松訓練、音樂療法等多種方式,對百余名教職員工進行有針對性的心理疏導。這場心理危機干預讓校車車禍親歷者、目擊者們的負面情緒得到宣泄,有效地緩解了教職員工們的心理壓力。還有像企業(yè)員工自殺、部隊戰(zhàn)士心理危機等例子,志愿隊總是力爭及時到位,運用專業(yè)而恰當?shù)姆椒ㄟM行心理危機干預,安撫受傷心靈,使相關單位盡快恢復生產、生活和學習秩序。此外,志愿隊還參與了以 “情系老區(qū)人民,服務農村教育”為主題的手拉手式支教活動,義務在基礎薄弱的農村學校開設心理輔導課程。在這些活動中,蘇偉群總是積極參與。
在民革汕頭市委會心理援助志愿隊的主要工作陣地——廣東省婦女維權與信息服務站(汕頭站),蘇偉群八年來一直堅持在固定時間到服務站的心理咨詢室為女性提供義務個案咨詢,風雨無阻,其身份也從常駐志愿者變成了常駐專家。隨著她專業(yè)水平的不斷提升,服務站和汕頭市婦聯(lián)開始邀請她開辦或參加公益講座。對此,蘇偉群全心全意支持,不計報酬地投入其中。這些年,蘇偉群應服務站及市婦聯(lián)的邀請,已經為家政服務人員、青少年、婦女干部等多個群體開過 《家政服務與心理健康》《愛,在和諧中提升》等多場講座。
蘇偉群對民革、對志愿隊都非常有感情,除了投入許多精力參加志愿隊的活動外,她還積極為志愿隊爭榮譽。2011年,了解到中國心理學會心理學普及工作委員會正在評選先進,她認為民革汕頭市委會心理援助志愿隊完全有資格得到先進,于是馬上把這個消息告訴民革市委會,并積極做好申報準備工作。民革汕頭市委會心理援助志愿隊以扎實的志愿服務工作、翔實的材料獲得評委們的認可,得到 “心理學普及工作先進集體”稱號,2012年又獲得汕頭市 “三八紅旗集體”稱號,成為汕頭市民主黨派中唯一獲得該稱號的集體。
隨著時間的推移,民革汕頭市委會心理援助志愿隊的組成人員有了變化,有的隊員移居外地,有的隊員工作重心轉移,然而,已經闖出個人天地的蘇偉群卻一直扎根在志愿隊,想方設法地為志愿隊 “拉人” “拉活”。一方面,她在從事心理咨詢工作的過程中,不斷物色同行中的合適人選,考察介紹給民革組織,另一方面,她又注意挖掘熱心公益且有相關專業(yè)知識的民革黨員,發(fā)動他們參與志愿隊的活動。這不,有位新黨員聽完本文開篇提及的那場講座后,馬上就對此感興趣,積極與蘇偉群溝通表示愿意參與相關活動。很快,在第二個月民革汕頭市委會舉辦的 “助力創(chuàng)文,健康汕頭”公益活動中,這位新黨員的身影顯現(xiàn)其中。
如今,已年過六旬的蘇偉群仍在不斷參加學習、不斷自我提升、不斷做公益。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2012年以來,她面向中小學、企事業(yè)單位、部隊等單位及外來務工、家政人員、基層婦女干部等群體開設的公益講座約有50場,受益群眾約1.3萬人。最近她又投入到 “應用戲劇”等新技術的學習中,并受聘擔任團中央北戴河培訓基地青少年事務社會工作人才培訓專家。
這就是蘇偉群,一位熱情、熱心、博愛、執(zhí)著的人,一位堅持公益、專業(yè)過硬的心理咨詢師,一位立身本職工作、積極為民革組織爭得榮譽的民革黨員。正如她自己所說,用學到的心理學知識幫助更多有需要的人,已經成為她人生最大的追求,最大的動力!
(陳曄,民革汕頭市委會辦公室副主任科員/責編 金綺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