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承建 譚冬平 宮士君
(1.廣東體育職業技術學院 廣東 廣州 510000 ;2.嘉應學院體育學院,廣東 梅州 514015)
籃球運動經過一百多年的傳播,在世界范圍內已經得到非常廣泛的普及。現已成為人類社會體育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并從過去單純的游戲轉變為今天集政治影響力、經濟生產力、社會親和力、文化傳播力為一體的新型文化載體[1]。擁有眾多的參與者,且參與人群一直呈現出不斷發展壯大的趨勢。伴隨著籃球規則的逐漸改進,場地器材的逐漸更新,人們參與熱情的不斷高漲,技戰術水平的不斷提高,以及身體對抗的逐漸激烈等等,這項運動不光使參與者身體得到全面鍛煉、人格得到應有的培養,更重要的是使參與者得到籃球運動特有文化的熏陶[2-3]。如在培養了參與者強健的體魄、集體意識、團隊精神和競爭能力的同時,還使參與者領悟到這項運動的嚴謹,并獲得樂趣,養成樂觀向上的性格,終身受益[4-5]。實踐證明,在籃球運動發展的過程中,構成籃球運動各要素中的參與人群、規則、場地器材等都需要發揮相應的作用,“各盡其責”,否則將會影響到籃球文化的傳承。本文以籃球文化為背景,以籃球器材的重要組成部分——籃網為視角,闡述其產生、發展變化過程,在籃球運動發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及現階段我國籃網文化傳承表現出的問題,并提出了建議,為籃球運動和籃球文化的發展服務。
籃球運動起源于游戲。1891年,美國人詹姆斯·奈史密斯(James Naismith)博士受到種桃園林中工人和兒童用球向“桃子籃”做投準游戲,以及自己小時候在家鄉阿爾蒙特經常用石頭向立在高處巖石上梨子般大的石塊拋擲“打落野鴨子”游戲的啟發,發明了一種新游戲[6-7]。游戲起初并無明確的競賽規則,場地大小不等,活動人數也不限,僅在一塊狹長的空地將兩只桃籃分別釘在空地木樁或體育館內看臺兩端欄桿上,桃籃上沿離地面約10ft(3.05m),競賽時把參加者分成人數相等的兩隊,分別以橫隊站在場地兩端界限外,當主持競賽者在邊線中點將近似現代足球大小的球(也有說是用橄欖球)拋擲向場地中心點后,兩隊便集體向球落地點奔跑搶球,隨即展開攻守激烈的爭奪對抗。競賽是以將球投進籃子為得1分,累計得分多者勝。新的游戲誕生后,面臨的任務是給這項游戲起個名稱。當時,奈史密斯的一位學生叫富蘭克·馬哈向他建議叫“奈史密斯”球,但奈史密斯堅決不同意。后來馬哈又提出,可不可以叫“籃球”,奈史密斯聽了極為贊同地說:“我們用了兩個籃子和一個球,籃球這個名字很合適”。于是這項游戲就被命名為“籃球”,被懸掛的桃籃被命名為“球籃”。比賽中,由于每次球中籃后,在旁的工作人員都要搬梯子爬上去把球從“球籃”中取出后才能繼續比賽,據說當時一名工作人員慌慌張張取球時還從梯子上摔了下來,既引發麻煩又經常中斷緊張、激烈的比賽。所以,后來奈史密斯對“球籃”進行了改進,就是把桃籃的底去掉。
桃籃去掉底的“球籃”變革,看似是比較小的事情,但可以說是籃球史上一次技術革命。桃籃去掉底后,新的“球籃”就由籃子的沿和幫二部分組成,這時候的籃幫就是籃網的前身,桃籃去掉底的“球籃”變革過程,也就是籃網的“孕育”過程。籃子的沿起到了支撐的作用,而籃子的幫可以適度控制球的“跑動”。“球籃”的改進,大大地方便了比賽的需要,提高了游戲的連貫性,極大地豐富了游戲的樂趣,為更多的人參與這項游戲及這項游戲今后的快速發展和廣泛傳播創造了條件。
桃籃被改進后,新的“球籃”確實能增加比賽的流暢性,但也存在著諸多的問題,如“球籃”不十分牢固,容易破損,球入籃后容易被籃幫反彈出來,以及球投進籃后掉到地上還是會相對滾動較遠不方便撿球等等。經后人多年反復試驗、改進、發展,“球籃”逐漸發展成由籃圈和籃網兩部分組成。籃圈先是由實心鐵條制成,內沿直徑為450mm,圈條的直徑為20mm;后因實心鐵條的彈性不夠,而改規定為籃圈要用實心鋼材制成;內沿直徑也由450mm,修改成最小為450mm,最大為459mm;圈條的直徑也由20mm,修改成最小為16mm,最大為20mm,一直沿用至今。最初對籃網的規定只是說用白色細繩結成,長400mm,懸掛在籃圈上,它的結構應使球穿過時稍受阻力再落下為宜;后對籃網的長度做了改進,規定長度不短于400mm,也不長于450mm;制成的籃網有12個環孔,以便于系在籃圈上,籃網的上部應是半硬式的,以防止籃網彈過籃圈,造成潛在的障礙物、球停留在籃網中或被彈出[8-10]。
籃網的后期試驗變化過程,也就是籃網的“成長”過程。所有的變化都是為了籃球運動的發展、都是為了籃球文化的傳播。新的籃網不光從功能上有助于籃球訓練和比賽的連續性,而且也表現出一定的人性化,大大地提高了參與者參與這項運動的熱情。如參與者在練習投籃時,只要球出手的角度、速度、旋轉等因素恰到好處,球入籃經過籃網的磨擦落地后會自動滾到投籃者的腳下。假如球入籃經過籃網的磨擦落地后滾動方向存在偏差,這就說明投籃者的投籃技術運用不十分準確,提醒投籃者及時調整、改進動作;另外,當練習者每次把球投進球籃后,球與籃網摩擦能夠發出“刷”“刷”“刷”的聲音,這聲音就如同美妙的音樂,給人一種強烈的心理滿足感,激發人們參與這項運動的熱情[11]。為保障籃球運動更好的開展,籃球規則對籃網顏色、形態、制式、功能的規定,以及籃球入籃網表現出的現象,我們稱之為籃球文化。
詹姆斯·奈史密斯(James Naismith)當初之所以把新發明的游戲叫做“籃球”,靈感來源于游戲中的籃子和球。按照這個思路,球籃包括籃圈和籃網,缺少了籃網的球籃就不能叫做球籃,而只能叫做籃圈;籃圈和球的“組合”就不能叫做“籃球”,或許叫做“圈球”更為合適。由此可以發現,籃網雖然在籃球設備中是一個“小角色”,但從籃球文化的角度來看,對籃球運動還是具有比較重要的意義。然而,現實中由于各級部分籃球運動管理者對籃網配備長期存在不重視、不維護,以及大眾籃球運動愛好者參與這項運動的目的只是為了追求健身、提高競技水平和交際等,對不規范籃網的利用或籃網的長期缺失已經習以為常,致使籃網的配備既缺乏規范,又缺乏監督,理所當然導致籃網的生產、銷售和配備出現“衰退”。
這種“衰退”表現為:一是籃網的制作材料及其不統一,規范產品極少,不規范產品偏多。根據筆者多年籃球教學、訓練和比賽的經驗,發現用純棉或混紡(棉占主要成分)線的材料織成的籃網比較合乎規則要求的標準,盡管成本有些高,但耐用。筆者對我國籃球運動開展相對比較好的廣東省的籃網狀況進行了研究,并隨機選取了三個地級城市(潮州市、湛江市、汕頭市),對38家體育用品商店籃網銷售情況調查發現,符合籃球規則要求的標準籃網寥寥無幾,原因是因為貴沒有市場,籃網采購者對籃網的需求是能用,而不是好用,忽視了籃網的文化與功能。現實中,除了職業、專業球隊比賽場地大多應用比較標準的籃網外,如CBA、WCBA、CUBA聯賽的比賽場地。多數大眾籃球場地都是用纖維的、鐵絲的籃網,即使是用純棉或混紡(棉占主要成分)線織成的籃網,也多數是籃網的上部沒有處理成半硬式,導致籃網質量下降,懸掛很短時間就破爛不堪,而管理者視而不見,長期不進行更換,導致籃網最主要功能完全喪失,對投籃入筐的球沒有任何的限制作用。近年來,筆者發現國內籃網懸掛不規范最具代表性的“現象”是發生在2016年NBL聯賽總決賽安徽一文對貴州森航的某場比賽上,比賽所用籃網顏色呈紅白色,這種全國性高規格的比賽,出現如此“現象”,我想不是偶然的;二是大多大眾籃球場地即便是纖維的、鐵絲的籃網都經常不配備。通過對多個城市的調查和觀察發現,現在無論是社會大眾健身的籃球廣場,還是各級各類學校籃球場地,包括大、中、小學,籃網的缺失是普遍存在的[12]。更有甚者一些相對比較規范的比賽都不懸掛籃網,如2014年廣東粵東地區某地級市承辦的全國性三對三籃球比賽的預選賽上就出現了沒懸掛籃網的現象,并且當地地方報的記者還對比賽進行了報道,報紙上配了精彩比賽的照片,沒有懸掛籃網的籃圈清晰可見,真是令人遺憾。
由于籃網的缺失或不合格籃網的存在(比較松弛,球穿過時沒有受到恰當的阻力),人們在運動時,根本沒有體會到籃網所帶來的特有籃球文化的熏陶。如球入籃落地后會滾得很遠,每次投進球得跑很遠去撿球,讓人覺得很不方便,多個反復,興趣會大減。不但沒有發揮投進的球落地后自動滾到投籃者的腳下,對投籃者良好球技給予“獎勵”,以及為投籃者的投籃手法提供準確反饋信息的作用,而且連練習者每次把球投進球籃后,球與籃網摩擦發出的聲音,給人的那種強烈的心理刺激也體會不到[13]。可以說籃網配備的“衰退”,也同時導致了籃網功能的“衰退”,及籃網所傳乘的特有籃球文化的“衰退”,值得人們去關注。其實,世界籃球發展中,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發展,籃網的正確配備與應用有很好的參考樣板,如NBA聯賽、世界籃球錦標賽、歐洲籃球錦標賽和亞洲籃球錦標賽等比賽所用的籃球網給我們提供了很好的榜樣,值得我們去參考。
籃網是籃球設施的一部分,籃網所傳承的特有文化更是籃球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地方以及各類學校的體育主管部門,特別是籃球的主管部門,要加強籃球文化的宣傳,重視籃網文化的教育,使籃網文化得到更好的傳承;籃球場地的管理人員要把上級主管部門的精神和籃網文化很好地貫徹下去,使自己負責的每片場地的籃圈下常年都有標準的、完整的籃網;籃球運動的參與者要從思想上提高對籃球文化的認識,特別是籃網所傳承的特有文化的認識,并在現實中認真去體會。比如通過投籃刻意去尋找球入籃與籃網磨擦落地自動滾到自己腳下那種感覺,努力體會籃球與籃網摩擦發出的美妙聲音,這些更能直接刺激參與人對籃球特有文化的理解,幫助人們對籃球文化的認識,吸引更多的人參與到籃球運動的大家庭中來。
保證籃球設施的完整性,宣傳愛護籃球設施,是各級體育,特別是籃球主管部門的重要使命。具體地說各級主管部門的使命是一方面要負責合格設備安裝維護,另一方面還要對參與者進行愛護公物教育。改革開放后,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提高,從城市到鄉村,室外泥土的籃球場地幾乎都翻新成水泥或塑膠場地,一片場地投資少則上萬,多則十幾萬元人民幣;籃球架大多采用鋼化玻璃籃板的架子,一副投資少則一萬,多則幾萬元人民幣。十幾元或幾十元一副的籃球網,與這些大手筆的投入相比少之又少。籃球網的缺失,從表面上看是“買得起馬配不起鞍”,其實質是各級籃球主管部門使命感的缺失。缺少了籃球網,不光影響了籃球架的美觀,同時也影響了籃球運動的功能,更不利于籃球文化的傳播。對籃球運動參與者的愛護公物教育更需要落到實處,并持之以恒。
人民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只有調動群眾的積極性,有效發揮群眾的監督作用,才能及時發現和解決問題。群眾監督意識提高了,對籃球場地主管部門及下屬管理人員的工作也有一定的促進作用,避免他們的疏忽大意及對工作的不負責任。這樣不但能有效防范不合格籃網的出現,同時也能杜絕籃網的缺失,一旦發現沒掛籃網或籃網出現破損,都能及時提醒主管部門或下屬管理人員對籃網進行懸掛或更換,保證籃網的完好。標準的籃球網一旦安裝好,如果管理、保護到位,使用的時間會很長。因為標準籃球網的材料十分耐磨、耐用,光靠球的摩擦,再加風吹、雨打和日曬,使它的消耗會比較慢。對它最大的“傷害”來自籃球運動的參與者有意無意地對它的抓扯,人的體重加上瞬間向下的慣性所產生的作用力是很大的。這就要求籃球運動的參與者在加強監督的同時還要提高自身的修養,要有強烈的集體主義責任感,愛護公物,以身作則。
在籃球文化高度發展的今天,與籃球運動在世界各個角落都轟轟烈烈的發展相比,我國籃球運動各級管理者和運動參與者,特別是城鄉各類籃球健身廣場、各級各類學校、企事業單位、鄉村的籃球場地的基層的各級管理者和運動參與者對籃網文化重視不夠,導致籃網嚴重缺失或運用的籃網不規范,嚴重影響了籃網所帶來的特有籃球文化的傳承,使在這類場地參與運動的人群只得到了身體的鍛煉、競技水平的提高和人際交往等等,而沒有享受到籃網所帶來的特有籃球文化的熏陶。為了使籃球運動在大眾人群中能良性傳播,使參與人群能最大限度的受益。要求提高對籃網所帶來特有文化的認識、各級籃球主管部門要提高使命感、加強群眾監督、提高群眾的責任感等,為籃球文化的發展服務。
[1] 鄭蓬敏,王濤.構建有中國特色的籃球文化[J].內蒙古體育科技,2008,21(3):8-10.
[2] 李明達.中國籃球文化建設的現狀分析及對策[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10,30(5):26-29.
[3] 王畔領,李小和.我國籃球文化研究的現狀及展望[J].體育學刊,2008,15(3):43-46.
[4] 石巖.體育運動心理理論與應用[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6:163-167.
[5] 陳日升,等.籃球元素在體育用品企業品牌營銷中的應用[J].體育學刊,2016,23(5):30-34.
[6] 王家宏.球類運動——籃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2-6.
[7] 孫民治.球類運動——籃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4-11.
[8] 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運動委員會審定.籃球競賽規則[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85:6-7.
[9] 中國籃球協會審定.籃球規則(2008)[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09:205-209.
[10] 孫民治,等.籃球運動高級教程[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0:489-490.
[11] 宮士君,馬進榮,等.兒童少年籃球訓練應注意的若干問題的探討[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07,23(3):98-99.
[12] 馬進榮.影響籃球競賽的時空要素及我國男女籃適應現狀的研究[J].遼寧體育科技,2009,31(4):56-57.
[13] 馬亞軍.高校籃球運動對大學生素質教育的影響[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08,24(9):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