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三忠
(山西大同大學煤炭工程學院 山西大同 037003)
競賽教學模式在乒乓球選項教學中的實驗研究
陳三忠
(山西大同大學煤炭工程學院 山西大同 037003)
我們分別對山西大同大學煤炭工程學院2014屆和2015屆乒乓球選項班進行了教學實驗,分別挑選了各一個學期的實力水平相當的兩個乒乓球選項班進行教學實驗研究。經研究發現,競賽教學模式更加能夠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感,激發學生學習知識、掌握技能,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教師教學的主體性以及學生學習的主體性也能夠通過這種競賽教學模式被充分地調動起來,使乒乓球教學成果顯著提高。
乒乓球 競賽教學模式 體育教學 選項教學
教育部于2014年頒布了《高等學校體育工作基本標準》,要求學校及教師通過創新教學方式、方法,來增強體育教學的吸引力、特色性和實效性[1]。傳習式的教學模式是現在大學體育課,尤其是乒乓球選項課中普遍采用的一種教學模式,是傳統的教學模式在教學中的應用。這一教學模式的優點是教師易操作,教學目的明確,教學內容規范程度高。缺點也很明顯,主要是沒有根據學生的實際基礎與掌握情況進行教學,不利于因材施教。大學生是一個個體差異性很大的群體,尤其在乒乓球選項教學方面,這種差異性非常明顯。主要表現在:有的學生從來打過乒乓球,也沒有接觸過該類運動,基礎幾乎沒有;有的學生從小熱愛乒乓球運動,經常自己打乒乓球,但是沒有接受過任何乒乓球訓練,具有一定的實戰經驗;有的學生在以往學校或者培訓機構中接受過乒乓球訓練,基本功好。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一味地進行傳習式教學,往往造成學生“吃不了”或“吃不飽”的情況[2],不能夠因材施教,也調動不起學生的積極性,達不到好的教學效果。競賽教學模式是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是在教學進入一定階段時組織一些教學競賽,競賽規則按照教學內容來制定,將教學重點以及教學效果的測評融入到比賽中,這種競賽能夠促進學生掌握技能和技術,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和熱情,提高學習興趣。競賽教學模式不僅僅適用于乒乓球選項課教學,對其他教學課程也同樣適用。特以競賽教學模式作為實驗研究,探索增強大學生體育教學的實效性、吸引力以及特色性的教學方案。
分別對山西大同大學煤炭工程學院在2014屆和2015屆乒乓球選項班的新生進行了乒乓球基礎測驗。根據測驗結果,對學生進行重新分班,搭配出年齡相同、水平差異不大兩個班級,并隨機進行實驗分組。實驗組為2014-1組和2015-1組:2014-1組共39人,男生21人,女生18人;2015-1組共42人,男生19人,女生23人。對照組為2014-2組和2015-2組:2014-2組共41人,男生21人,女生20人; 2015-2組共40人,男生21人,女生19人。
2.1 文獻資料法
在山西大同大學煤炭工程學院圖書館和電子圖書館,搜集與競賽教學模式有關的各類文獻和資料。
2.2 實驗研究法
實驗組在教學中實行“競賽教學模式”,對照組在教學中實行傳統的“傳習式教學模式”。實驗過程為一個學期,實驗組和對照組在學期初始時經測試乒乓球基礎水平差異不大,在學期結束后,再次對實驗組和對照組分別進行乒乓球相關水平測試。
2.2.1 實驗教學內容
進行發球、推擋球、攻球的基本訓練和并配套進行綜合性的教學競賽。發球訓練主要包括反手平擊發球、正手平擊發球、反手發右側上(下)旋球、正手發左側上(下)旋球、正手發短球的發球訓練。攻球訓練主要包括正手攻球、反手攻球。
2.2.2 實驗教學步驟
該實驗共選取2014和2015兩屆新生進行,每屆新生進行為期一個學期的教學實驗研究,每學期的教學實驗共計36課時。實驗組教師采用“競賽教學模式”進行授課,對照組教師采用傳統的“傳習式教學模式”進行授課。
根據大學新生的乒乓球技術掌握水平,將教學設計為三個階段:一階段的訓練重點是“實驗教學內容”所介紹的單個動作,二階段的教學內容是將單個動作由易到難進行組合訓練,三階段的教學主要是比賽的綜合練習和打比賽。教學時間安排為每階段12學時。
在教學時,根據學期初學生的乒乓球基礎水平測試情況,將實驗組的學生分為零基礎組、有基礎組、有實戰能力組、有訓練組四個組[2]。教學中教師先進行動作示范,然后指導學生學習,最后學生進行單個動作訓練。在學生進行單個動作訓練時將學生按照零基礎組、有基礎組與有實戰能力組、有訓練組的學生進行搭檔組合,使基礎好的學生搭配基礎差的學生,以增強訓練效果。
在每次課的后半段課中采用打比賽的方式,進行教學競賽。比賽時將學生按照同一水平進行分組比賽。一階段期間比賽主要以定點發球賽、推擋球配合賽和攻球配合賽為主;二階段期間主要是以左推右攻球和互相對攻球比賽為主;三階段期間的教學主要以比賽為主,將一、二階段學習訓練的項目和技巧進行融合貫通來打比賽。三階段教學主要是前半課時進行比賽的實戰練習,后半課時進行各類比賽。
在第一學期結束后,分別對實驗組和對照組進行乒乓球選項課教學測驗,再將測驗結果進行比較。
2.3 訪談法
一是進行了專家訪談,訪談內容主要是圍繞競賽教學模式的實驗設計和實驗評價以及在乒乓球選項課中應用競賽教學模式的策略與方法。二是訪談了作為實驗對象的大學生,分別了解學生對于自己所接受的教學模式的接受程度和評價。
實驗前,在學生的身體素質、上課積極性、乒乓球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上實驗組和對照組差別并不大。通過一個學期的教學實驗,學生的身體素質水平、上乒乓球選項課的興趣和積極性、乒乓球基本技能的掌握水平都得到了提高,尤其是實驗組的學生,乒乓球技能掌握水平提升效果明顯,上課的積極性通過競賽被很好地調動了起來,學生開始從運動中體會到快樂,上體育課也不再是單純以拿學分為目的,學生變得愛活動、愛運動,增強了身體素質,形成了健康的生活方式。
4.1 研究結論
經過對兩屆大一新生進行教學實驗研究發現,競賽教學模式改變了教師在傳統教學模式中只能夠通過程式化的備課以及規范的課堂教學來發揮其主導性作用的方式。其主導作用不僅在教學活動中得以體現,在學生學習上也能很好體現。這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因材施教提供了更大的發揮空間。
另外,競賽教學模式有利于將教學節奏和進程逐步加快,使教學內容更加充實,同時解決了傳統教學過程中存在的教學不緊湊的問題,使學生充分利用了課堂時間,與傳統的教學模式相比,在同一時間內得到了更多、更扎實的乒乓球技能訓練。也更好的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課堂積極性,使學生更好地參與融入到教學之中,優化了課堂教學模式,極大地提高了教師教與學生學的互動性,活躍了課堂氣氛、增進了師生關系,更有利于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競賽教學模式”在乒乓球選項教學中取得的效果明顯優于傳統的“傳習式教學模式”。
4.2 相關建議
當前社會,人們越來越懶于運動和鍛煉,這種風氣對大學生有很大的影響,需要我們培養和激發他們對體育的學習興趣,引導他們熱愛體育運動,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3]。而競賽教學模式能夠很好地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激發學生的運動熱情,尤其在乒乓球教學中成果顯著,建議在乒乓球教學中進行推廣。
[1]宋亞炳,王偉強,劉建進等.競賽教學模式在乒乓球選項教學中的實驗研究[J].體育學刊,2014(2):90-94.
[2]劉金利.高校乒乓球俱樂部分層次教學的實驗研究[J].科技信息,2011(30):316-317.
[3]徐棟.我國高校體育隱性課程建設探析[J].內江師范學院學報, 2014(2):97-99.
G846
A
2095-2813(2017)05(b)-0028-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7.14.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