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華中師范大學 體育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9;2.安順學院 體育學院,貴州 安順 561000;3.山東省體育科學研究中心,山東 濟南 250102)
我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發展的若干問題及有效路徑
曾玉山1,2,姜學鋒3
(1.華中師范大學 體育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9;2.安順學院 體育學院,貴州 安順 561000;3.山東省體育科學研究中心,山東 濟南 250102)
采用專家訪談和文獻資料等研究方法,分析我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發展過程中所面臨的自然發展效率減退、外力發展進展緩慢、文化傳承方式落后等十大新老問題。提出我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發展應遵循保護文化生態環境、加大外力扶持力度、納入全民健身體系等有效路徑,以促進其健康發展。
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現實問題;有效路徑
伴隨著我國新型城鎮化的推進,少數民族地區從思想意識到生活方式、從經濟基礎到上層建筑、從生產力到生產關系,皆發生了一系列新的變化。這對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研究提出了新的課題,為該領域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研究平臺和契機。長期以來,有關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發展方面的研究相對滯后,學術界相關的理論探索眾說紛紜,此起彼伏,且有價值的理論研究成果積淀過少。由此,在新型城鎮化背景下,系統地梳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發展的歷史與現實問題,有助于推動其研究向深度和廣度發展。
以華中師范大學圖書館CNKI中國學術期刊網絡出版總庫和優秀博碩論文全文數據庫為檢索源,檢索時間限定于1996-2017年,以“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為篇名進行檢索,檢索到281篇核心期刊論文和82篇碩博學位論文,對所檢索的論文進行了初步統計和提煉,發現有關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論文主要分為4個研究領域。第一類以“發展”為主題,包括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現狀展望、發展模式、產業化道路、旅游開發和面臨出路等。此類研究非常具有實際意義和價值,我們可從中獲得有價值的資料。第二類以“文化”為主題,包括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文化傳承、項目整理和資源開發等。第三類以“學校體育”為主題,包括從素質教育、課程建設、高教改革的視角探討少數民族傳統體育與學校體育融合的價值等。第四類以“全民健身”為主題,包括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健身模式和健身資源等方面的研究。
從文獻數量看,關于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發展的研究,雖然2010年后的文獻數量較多,但是研究內容有過多的重復,相關理論分析深度不夠,尚缺乏系統而深入的理論研究。從研究方法看,相關研究多采用文獻資料和問卷調查等研究方法,資料的獲取多為互相轉載。由此,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發展必須有一個系統完整的有效設計,否則難見成效,我們應系統梳理城鎮化背景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發展所面臨的問題,唯有以成熟的理論為前提,才能促進其健康發展。
2.1自然發展效率減退
隨著城鎮化進程的推進,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發展所需的人文環境和自然環境均受到沖擊,由此亦導致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自然發展面臨重重困難。首先,自然發展主體日益流失。所謂自然發展主體是指少數民族居民[1],當下,許多少數民族村落多為青少年和老人,這導致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發展面臨著斷層的危險。其次,自然發展主體對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發展的不自覺。目前,自然發展主體不可能從理論層面理解本民族傳統體育發展的意義所在,把發展本民族傳統體育視為自己的責任與使命,并在心理和行為上實現自覺[2]。最后,現代體育影響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自然發展。當前學校主流體育文化是現代體育,從而導致青少年在發展本民族傳統體育中的缺位。
2.2外力發展進展緩慢
外力發展是指借助自然發展主體以外的各種力量所形成的各種發展方式,例如政府行為和社會力量。外力扶持對我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發展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目前,通過政府組織所開展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雖對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發展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但其發展空間仍較大。相較于競技體育,政府忽視和冷落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發展,導致我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事業難有較大的突破與發展[3]。唯有社會力量關注并參與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才能促使其健康發展,然而,黨群社團、社會組織和非營利機構企業等社會力量很少參與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
2.3文化傳承方式落后
文化傳承是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健康發展的重要基礎。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傳承主要采用傳統節日、言傳身教、游戲交流和祭祀活動等方式[4]。雖然此方式具有濃郁的文化娛樂性和民族性,實現了對傳統文化的生態保護,但是從文化創新的視角而言,這既沒有形成系統的文化傳承途徑,又沒有利用現代科學技術,因而難以進行系統的理論建構和技術整合,難以尋找傳統與現代融合的平衡點,從而使其難以生活化和大眾化。加之現代社會文化娛樂方式比較豐富,且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活動相應減少,直接導致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傳承出現難以為繼的現象。
2.4缺乏健身價值挖掘
自新中國成立來,我國已舉辦了10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從競賽規模到競賽規則皆逐漸趨于競技化,競技化道路已成為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發展的主要模式。西方競技體育精神倡導張揚個性、展現自我和超越自我。而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則更具趣味性、娛樂性表演性和健身性,大多體育項目具有易于推廣的特點,人們的參與目的主要以休閑娛樂、修身養性和健身交流為主[5]。由此,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采用競技化模式,固然可保留其發展的完整性,但卻難以發揮其功效,背離了大眾性的文化內涵,忽視了對大眾性健身價值的挖掘,從而導致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尚缺乏大眾健身價值的重要元素。
2.5旅游帶動效應不強
將旅游開發與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發展相結合是一種雙贏模式[6],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是一種文化旅游資源,可促進體育旅游產業向更高層次發展,反之,體育旅游產業的發展亦有助于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傳承。二者的結合,對于促進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發展的現代化和規范化,以及發展少數民族體育旅游業大有裨益。然而,我國政府開發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旅游的力度尚不夠,尚沒有找到二者互動發展的最佳契合點,無法實現二者的雙贏發展,例如有些少數民族地區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表演缺少文化內涵,這極大地影響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旅游的質量,亦沒有帶動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多元化發展。
2.6脫離學校體育教育
少數民族傳統體育與學校體育融合,是其發展的必然趨勢,學校體育是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完善和傳承的最佳途徑。然而,長期以來,由于受現代體育的沖擊以及學校體育對教學內容的規定性,少數民族傳統體育與學校體育基本脫離。在我國學校體育教育體系中,現代體育的教學組織形式、教材教法和教學評價等皆有較成熟的理論[7]。同時,我國歷史上兩次比較重要的現代教育改革,皆使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難以與學校體育相融合。此外,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文化結構亦是決定其與學校體育相脫離的決定因素,有些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活動仍局限于原始的形式,很難滿足學生對體育的追求。
2.7價值日趨“功利化”
經濟全球化導致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發生了歷史性變革,其發展不再僅局限于滿足民族生存和發展的需要,而是趨于“功利化”方向發展,從而導致其價值日趨異化[8]。綜觀我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其本身并無顯著的功利因素,但對于許多族群而言,其功利因素尤為重要,其價值已成為發展經濟和爭名奪利的工具,例如各級各類民族運動會上技術化、興奮劑和拜金主義等異化現象日益蔓延,這表明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已成為少數人群追逐“功利化”的手段。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價值“功利化”這一異化現象,是對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內涵的扭曲,阻礙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健康發展。
2.8制度保障尚需健全
制度保障是促進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健康發展的基礎性工作。目前,我國針對民族傳統體育出臺了一些相關的法規制度文件,這在很大程度上對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發展發揮了積極意義。然而,隨著少數民族生活環境的變化,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發展方面的制度尚需進一步健全,以為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健康發展提供制度保障。目前,在保障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發展方面的制度還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諸如教育保障、族群生活保障、宣傳保障、項目競賽保障和融資保障等。如果制度保障不完善,那么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文化功能將處于“無法可依”的狀態[9],這將阻礙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健康發展。
2.9重傳統性輕現代性
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重傳統性輕現代性主要表現為以下幾方面:一是片面地強調傳統性,堅持“原生態”式的發展方式,從而導致其文化價值的流變。二是誤讀傳統性。雖然有些地區看似重視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各種活動、競賽不斷,但是由于現代化手段缺乏,并未真正有效地保護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文化價值[10],而是嚴重影響了其健康發展。三是錯誤地理解現代化,簡單地認為現代化即是競技化、奧運化和西方化,于是用現代體育規則來開發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從而導致我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現代化是重“形”輕“神”的現代化。
2.10專業人才資源匱乏
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發展的又一困境是專業人才資源匱乏,尤其缺少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指導員,我國很多民族地區目前尚未建立專門的指導員培訓機構。民運會上很多裁判員和教練員都是從競技項目臨時借用的,且很不穩定、流動性較大[11]。在理論研究上,缺乏系統研究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專業科研人員,不能形成系統的理論基礎,這與我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極不相稱。在當前的體育產業化進程中,既懂市場運營之道又熟悉民族傳統體育的人才更缺乏,這嚴重影響著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健康發展。隨著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培養其專業人才的工作則顯得尤為重要。
3.1保護文化生態環境
積極保護文化生態環境是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健康發展的要求,這是因為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離不開其所處的人文環境和自然環境。由此,我們不應僅局限于保護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本身,更應保護好其賴以生存的人文環境和自然環境,關注二者的協同發展,尊重民族文化和民族特色,包括語言、服飾和傳統節日等,惟如此,才能培養好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發展的根基,促進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生態文明[12]。這是因為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是在特定的歷史背景和地域環境下發展起來的,一旦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生態環境遭到破壞,則將產生異化現象,致使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在其發展過程中失去發展根基。
3.2加大外力扶持力度
在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生存環境不斷受到沖擊的當下,如何有效地發展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關鍵還是需要外力扶持。首先,政府和社會力量應加大資金支持力度,對少數民族傳統體育予以必要的重視,為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發展創造更有效的環境和條件[13]。其次,政府和社會力量應積極地開展各級各類民族傳統體育競賽活動,加強交流,以推動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普及和發展。外力扶持可以直接制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發展,亦可喚醒自然發展主體對傳統體育項目的自覺,唯有自然發展主體從思想上形成自覺,才能真正促進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可持續發展。
3.3納入全民健身體系
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是開展全面健身的主要途徑和重要元素。我國應挖掘并推廣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積極應用于全民健身活動中,為全民健身體系融入新的元素。唯有將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納入全民健身體系之中,推動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生活化,才能挖掘其自身的體育文化,使其獲得最大化發展。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因其固有的健身養生機理而具有獨特的傳承價值,應把一些具有顯著娛樂和健身價值的傳統體育項目,如武術、打陀螺和蹴鞠等,通過“去粗取精”而使其成為集健身和養生為一體的大眾健身活動,以實現“發展”與“實用”的有機結合。
3.4精心培育旅游產業
少數民族地區環境優美,人文景觀獨特,傳統體育項目民族風格尤為顯著。充分利用民族節日、民俗習慣、傳統體育項目和自然環境發展體育旅游產業,可極大地促進少數民族地區旅游業的發展[14],有利于我們以多維的視角和長遠的眼光審視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與此同時,發展體育旅游產業可激活當地經濟,促使更多青壯年回家創業,激發其對本民族體育的興趣和熱愛,從而促進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可持續發展。由此,我們必須精心培育傳統體育旅游產業,準確尋找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和旅游產業互動發展的最佳契合點,以實現二者的雙贏發展。
3.5融入學校體育教育
若把少數民族傳統體育中的游戲性和娛樂性融入到學校體育教學中,則能實現二者“雙贏”之目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健康發展才能更具現實意義。首先,選擇適宜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選擇那些具有教育意義、娛樂性、操作性、健身性和參與性強的體育項目,使其融入學校體育教學內容。其次,對體育教師進行傳統體育相關項目培訓[15]。體育教師對傳統體育項目的掌握程度將直接影響體育教學質量,他們是少數民族傳統體育能否健康發展的關鍵環節。最后,借鑒現代體育項目,改造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16]。唯有不斷地借鑒和改造,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發展才能具有更加開放的姿態。
3.6完善相關法規制度
鑒于目前我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制度建設存在的問題,我們認為,完善相關法規制度是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健康發展的有效路徑。我國現行的針對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法規制度有《中國人民共和國體育法》《農村體育工作暫行規定》《民族區域自治法》和《學校體育工作條例》等[17],但是仍需建立更加完善的法規制度。通過完善法規制度來約束、規范人們的思想和行為,調動人們參與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積極性,以規劃和引導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健康發展。例如,完善環境保護制度,以避免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旅游開發對環境造成的危害;完善少數民族傳統運動會制度,以保障體育活動得以公平、公正、有序地開展;完善宣傳制度,以確保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有更多的關注面和關注點。
3.7加快項目創新步伐
少數民族應以旅游節日為基礎發展本民族的傳統體育項目,促進民族間的文化交流,了解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發展方面的經驗,找出適合本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發展的創新之路,使本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再放異彩。加快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創新步伐,意味著創新主體在文化理念上的轉變與進步,需要發揚創新的“融合”思路,此思路可在堅持文化核心價值的基礎上促進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健康發展。此外,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創新發展,應處理好傳統性與時代性以及民族性與大眾性的關系,應注意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契合性與內在機理,而不可僵化、隨意地進行創新。
3.8注重人才隊伍建設
人才隊伍建設是影響我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健康發展的內在因素,我國已培養了許多少數民族傳統體育人才,形成了一定的傳統體育項目優勢,奠定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健康發展的基礎。然而,我們也應清醒地看到,隨著城鎮化進程的推進,各地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文化功能亦發生顯著變化,加之各民族間的交流日益擴大,對培養專業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全球化進程中,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暴露出諸多問題[18],理論研究人員的薄弱、管理人才的流失和競技人才隊伍的缺乏均成為亟待解決的重大課題。由此,各地應通過專業院校等途徑培養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專業人才,以促進其健康發展。
在我國新型城鎮化進程中,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面臨著更為廣闊的發展機遇,這要求我們以可持續發展觀理性地思索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方向。通過分析當前我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發展的十大新老問題,提出了與少數民族地區經濟和文化相適應的有效發展路徑,使其在適應時代發展的前提下健康發展,實現了傳統性與時代性的和諧統一,為我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發展提供了參考模式,且對推動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繁榮具有現實意義。
[1]朱琳. 論我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遺產保護[J]. 體育與科學, 2013, 34(5): 78-82.
[2]張萍, 王溯, 胡小明. 少數民族傳統社會組織與發展村寨傳統體育的關系[J]. 體育與科學, 2012, 33(1): 31-34.
[3]楊敏, 沈衛珍. 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保護的問題與對策[J]. 貴州民族研究, 2014, 35(8): 98-101.
[4]吳建遜. 我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內涵與發展[J]. 廣州體育學院學報, 2015, 35(4): 42-45.
[5]譚廣鑫, 羅國旺. 論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遺產保護路徑[J]. 體育文化導刊, 2016(5): 87-91.
[6]李凌. 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與旅游開發構想[J]. 體育學刊, 2010, 17(6): 89-92.
[7]陸世斌. 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引入西部高校的價值探析[J]. 成都體育學院學報, 2013, 39(7): 57-59.
[8] Stodolska, M., & Sharaievska, I. Minority Youth Participation in an Organized Sport Program [J].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2016, 46(5): 612-634.
[9] Nielsen, Glen., Hermansen, B., & Andersen, L.B. Daily physical activity and sports participation among children from ethnic minorities in Denmark [J].European Journal of Sport Science, 2015, 13(3): 321-331.
[10]林小美, 陳玉玲. 江浙地域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涉入路徑與要素分析[J]. 中國體育科技, 2015, 51(5): 72-77.
[11]蔣東升, 王利春, 潘宏波. 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發展研究[J]. 體育文化導刊, 2016(2): 5-10.
[12]彭立群. 新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發展及體系構建的研究[M]. 北京: 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 2015: 15-17.
[13]郭風蘭, 閆曉, 臧留鴻. 少數民族傳統體育與構建和諧社會的研究[J]. 首都體育學院學報, 2013, 25(1): 23-26.
[14]成英. 代價論視域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旅游可持續發展研究[J]. 山東體育學院學報, 2013, 29(2): 24-28.
[15]王忠孝. 少數民族傳統體育融入學校體育的重要性及方法探析[J]. 教學與管理, 2013(33): 154-156.
[16] Fuller, R.D., & Percy, V.E. Positive Youth Development: Minority Male Participation in a Sport-Based Afterschool Program in an Urban Environment [J].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 Sport, 2016, 84(4): 469-482.
[17]孫建華, 曹平, 韓飛. 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的制度完善[J]. 體育學刊, 2012, 19(4): 22-25.
[18]龐輝. 傳統與現代之間——全球化視域下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M]. 北京: 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 2014: 8.
SomeproblemsoftraditionalminoritynationalsportsinChinaandtheireffectivesolutionpaths
ZENG Yu-shan1, 2, JIANG Xue-feng3
(1.SchoolofP.E.,CentralChinaNormalUniversity,Wuhan430079,Hubei,China; 2.SchoolofP.E.,AnshunUniversity,Anshun561000,Guizhou,China; 3.ShandongInstituteofSportScience,Jinan250102,Shandong,China)
Traditional minority national sport, a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has an unoptimistic prospect and developing tren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therefore, to explore the development issues of traditional minority national sport will become research hotspot.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10 problems: the efficiency of natural development is decreasing; external force development makes tardy progress; the way of cultural inheritance lags behind and so on. On this basis, the study proposes accordingly effective path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minority national sport, such as protecting cult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creasing the strength of external support, bringing into national fitness system, etc. This paper aims at boosting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minority national sport.
traditional minority national sports; realistic problem; effective path
2017-04-10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16BTY070),教育部青年項目(15YJC890032)。
曾玉山(1973- ),男,山東嘉祥人,在讀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學校體育學和民族傳統體育學。
G80-051
:A
:1009-9840(2017)04-00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