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眾 (山東省青島市教育學會,266023)
素質教育改革以來,中小學所有的學科教學都在研究如何構建“以學生為主體”的新型課堂教學模式,這說明,我國的基礎教育由傳統的只關注“教師如何教”向關注“學生如何學”前進了一大步,正體現了教育應“以人為本”的根本屬性。從某種意義上說,新型的教育教學模式能否得以實施,已成為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是否真正落地的標志。但是,作為素質教育突破口的中小學體育與健康學科課堂教學,這條路走的并不順暢。一方面,常態教學中,以枯燥的技術學練為主的傳統的訓練型體育課比比皆是;另一方面,打著“改革創新”的旗號,“華而不實”的低效甚至無效的“表演課”充斥著各種評選與展示活動中。
究其原因,在課堂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教學組織形式與學生的學習方式相輔相成卻又相互制約。新課程改革要求中小學課堂教學要由教師為課堂的主體轉向以學生為主體,建立滿足學生全面健康發展需求的新型的課堂學習關系,培養學生獨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能力,為其終生學習打下基礎。這就要求教師改變多年來固守的傳統習慣,學會“放手”真正把課堂“還”給學生。但是,受傳統教學思維及客觀現實條件的制約,現實情況是:
多年來養成的傳統教學習慣根深蒂固,教師自身在課堂教學中的“角色”定位難以改變,習慣于始終支配課堂。具體表現在課堂組織形式上依舊固守傳統的全班學生“一鞭趕”,無法實施面向全體的分層次教學,更有甚者,一節45分鐘的課,全班集合整隊聽教師講解達8次之多,占用了大量的學生學習的時間,每個學生僅有3次練習機會,所學技術根本掌握不了,運動強度和密度就更無從談起。
前些年,課堂教學“安全”問題懸在一線教師頭上的一把劍,甚至有的領導明確對教師講:體育課上的怎樣不重要,重要的是不能出安全事故。因此,很多教師由于害怕出事而“不敢放”。
課程改革要求進一步明確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落實教育“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這就要求教師要更新教學理念,順應時代要求,改變課堂教學組織形式。但是,很多教師自身是不具備自我更新能力的,沒有掌握簡單實用的教學組織方法。以“小組合作探究”教學模式為例:許多教師沒有把握住這種模式的三個關鍵點:1.每一小組人數不宜過多,以不超過6個人為宜;2.給學生明確的,可操作、可評價的任務目標;3.要有展示和評價環節。這三點有一點落實不好,就會影響整個的學習效果,這是許多教師沒有意識到的。如何改變現狀,幫助學生選擇和掌握合適的學習方式,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課改十幾年來,體育與健康學科課程理念之所以沒有很好的落實到位,在于一線教師的課程改革理念沒有真正落實到位,口頭上說發揮體育課特有的育人價值和功能,培養學生全面健康發展,但一做起來就又回到了只關注運動技術上。特別是課堂教學中德育教育的內容和落腳點都是模糊的,更談不上如何落實。此外,多年來,我們一直在做課堂教學改革的研究,一直是在著眼于一堂課和一個具體的項目內容研究如何去教學,并沒有站在課程的高度去規劃課程實施,使教師一直停留在“教教材”層面上,而沒有達到“用教材去教”。這也是當前制約課程改革最大的障礙。
通過實踐證明,“小組合作探究”學習方式是當前最適合中國基礎教育課堂教學的:通過分小組,解決了我國班級人數多,無法面向全體、分層次教學的問題,關注到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同時解決了大組統一練習時運動強度和密度不足的問題,有效的提升了學生的身體素質;而且,通過小組合作、探究和展示的過程,提高了學生的運動參與度,培養了團隊合作意識和社會適應能力。簡單而實用地落實了體育與健康學科課程標準的目標。
學習目標既是教學的起點,又是教學的終點。多年來,體育課堂教學實效性不高很大原因在于我們日常教學過程中各層次的目標均過于籠統、不可操作、無法評價。比如在寫技術目標時,多采用“初步了解;基本掌握;熟練掌握”等文字,描述上看似很有條理,但是無法操作和評價。
為更好地落實“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習方式,我們在寫教學目標時應落實:1.德育目標要顯性化。比如,通過小組合作探究完成技能學練目標,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和相互溝通、交流的社會合作能力;2.對于體能目標要有一個總量的控制,比如耐久跑課,一節課要求男生跑的總距離不低于4000m,女生不低于3000m。這樣一方面可以很清楚的落實課運動的強度,另一方面便于評價,學生也清晰地看到自己的能力水平、體會到成功的喜悅。3.在表述運動技能目標時,應根據運動技術的難易程度,從易到難,表述階梯性的分層次目標,這樣,學生通過不斷地達成高一層次的技能目標,像上臺階一樣,在不斷體驗成功,提高運動興趣的同時,技能水平不斷提升。在努力的過程中,體驗不斷追求卓越的體育精神和磨練自己的意志品質。同時,在合作與交流中提升社會適應能力。從而達成培養學生全面發展的課程目標。
課程改革明確提出要輕負、高效,因此,學習方式的選擇更應本著簡單、實用、高效的原則。實踐證明,“小組合作探究”學習方式就是非常適合中國基礎教育課堂教學的。首先,它解決了中國大班額條件下如何落實面向全體、分層次教學的問題。我們可以根據具體的教學需求,實施同質分組或異質分組,來實現互幫互助或共同提高。其次,分小組后循環練習,成倍的增加了練習的密度和強度,有助于提升學生的身體素質。第三,通過小組成員之間的“合租與探究”,提高了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實現了“一個都不能少”的教學目標。第四,通過小組之間的相互展示與評價,落實了多維評價的目標,讓學生更加清楚自己的能力水平,統治也深刻體會到運動帶個他的樂趣。因此說,這是一種普適性的課堂學習方式。
最后,向大家推薦體育與健康學科所特有的“體驗式”學習。因為只有體育課堂所學的內容要求所有學生百分百的參與體驗。比如:耐久跑技術中的“極點”問題,沒有學生的親身體驗,只憑教師的講解是無法完成教學任務的。需要提醒大家的是,我們在以前的教學活動中,習慣于引導學生通過正向的體驗去學習,達道的效果并不理想。例如培養學生養成自覺遵守規則的行為習慣時,教師一般是告訴學生一定要遵守規則,但這樣做,遠遠沒有讓學生在各種體育活動或比賽中體驗“犯規就要受到處罰,就要付出代價”達到的教學效果深刻、有效。同樣,在培養學生的運動節奏感時,我們不能只是一個節奏的讓學生重復練習,而是同一個動作讓學生體會不同的節奏,從而幫助學生找到做適合自己的節奏,取得最好的效果,進而提升學生的運動節奏感。
綜上所述,學習方式多種多樣,“最適合”的,就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