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試的組織形式直接決定了考核課的練習密度,現在普遍存在的現象是:1/2的學生測試,1/2的學生練習,測試過的學生則自由活動,這種教學模式造成了練習密度較小,強度不夠。因此,教師需要安排好測試課內容,一般來說測試中會遇到2種現象:項目內容簡單,測試時間短;項目內容較為復雜,一節課難以完成所有學生的測試任務。對于不同的考核項目,教師要根據項目特點,安排課堂內容,盡量避免非測試的學生無事可干。如果是較為簡單的體能測試,教師可以圍繞相關項目開展一些有針對性的補償性練習,不僅為了熱身,同時也進行體能練習。對于內容較為復雜,測試難度較大的項目,教師可以考慮多人同步、學生互評等形式,盡量減少組織時間,力爭在一節課的時間內能完成測試任務。山東于文忠的短視頻測試就有較強的借鑒性,測試不是當場打出評分,而是將學生的動作錄制成微視頻,在課后通過觀看微視頻給學生打出評分。山東肖麗霞提出的集體測試也有一定的新意,體質達標測試內容可以采用全校同一節課、同年級集體分項測試的方式進行,既節省時間又充分利用場地。如果出現人多器材少的現象,教師需要在開發器材功能和挖掘學生資源方面開動腦筋,使測試的組數變多,“小先生”變多,當然在測試
體育考核課是體育課的基本課型之一,考核是檢測教與學效果的主要形式,如何提高體育考核課教學效果是體育教師需要思考的常規教學問題,很多考核課是“測試+自由活動”的模式,教師課堂教學主要目的是為了獲取一個測試成績。此話題研討的內容對一線體育教師有著實際而又積極的作用,很多教師的做法有一定借鑒作用,但大多數教師對于測試缺少深層次的觀察和思考。前應該有個開小灶輔導的過程。
如何安排測試后的學生是教師需要重點考慮的問題,部分教師的精力都集中在測試過程中的學生身上。教師可對測試后的學生布置相應的任務,并且安排小組長負責監督,要有監測措施跟進,教師可以有意識選拔一些調皮或經常偷懶的學生做組長,在課前安排短暫時間匯報交流自由練習情況。
測試不能僅僅為得到一個數據,而是要通過測試的過程和數據發現問題、研究問題,并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最終能達到提優補差,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目的。本次討論部分教師對測試后成績的運用提出了許多可行的建設性意見,如,在大課間對測試不太好的學生進行補差,設計家校聯系單;請家長安排時間給孩子進行體育輔導或監督學生完成體育家庭作業;教師在設計課堂內容和課后練習內容時,要針對每一名學生,并且要有學生自身的對比分析,查看“補差單”設計得是否有效,如發現問題,教師需及時調整內容,增減運動負荷。
一些教師提到通過測試結果進行分組教學和分層教學,但在實施過程中,應注意動態管理,及時將有明顯進步的學生重新調整到新的學練小組中,這是一個既相對穩定又能體現動態管理的同質分組的教學方法。
在研討過程中,教師討論內容很少涉及到如何做好測試過程的反思相關話題,教師在測試過程中眼睛不能僅盯住結果,也要看準過程,對于學生在測試過程中的情意表現、技能表現要及時簡單記錄,作為今后調整教學目標和教學手段的重要依據。如,立定跳遠測試過程中,教師發現學生的擺臂、蹬地速度等有問題,教師在今后日常教學過程中,就應該主要對學生這些基礎動作的教學進行糾正和正確動作的強化。
在討論過程中,一些教師談到了應該對不同群體的學生有不同的評價標準,如“基于個體差異的縱向評價方式的實施策略”,這種評價考慮到了學生的先天遺傳因素和后天努力程度,有較強的借鑒性。但很少談及到“捆綁考核”,即成立學習互幫小組,提前根據學練情況,將不同層次的學生分成一組,要對他們利用課內課外時間進行集體練習,相互指導相互幫助,尤其是對“體育薄弱生”,要對他們加強幫助指導。在考核的過程中,將所有小組的分值一起計算,“薄弱生”的分值按比例折算到小組總分,培養學生團結友愛的大集體意識,又安排了課后補差工作,一舉多得。
任何一項體能和技能的測試,不論是形成客觀性的數據還是主觀性的評價,教師都應該借助室內課機會和學生進行交流,幫助學生分析在學習過程中的得與失,告知學生形成測試結果的評價依據是什么,邀請學生和教師一起通過部分具體案例分析測試的評價標準和方法是否客觀正確,如果學生認為教師的評價標準和方法不太合理,并且能提出合理化的建議,教師可及時改進評價的標準和方法。通過這種形式,讓學生真正地參與到評價中,通過評價提高個人對他人客觀評價的能力,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
測試是體育教學過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要跳出成績看測試,優化考核課教學形式,通過測試提高教學效果,讓測試的結果有利于學生的終身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