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春旺, 楊晨飛, 白銀龍
基于《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下的學生體能建設
普春旺, 楊晨飛, 白銀龍
本文以學生執行《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的體能建設為核心,分別對學生具備健康體能與競技體能進行辨析。利用文獻資料法、邏輯分析法、比較研究法對學生執行《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應具備的體能條件進行研究。主要結論:執行《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必須在完善健康體能基礎上,合理、科學的開發競技體能,才能有效完成測試的達標。
學生體質;健康標準;體能
《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自2014年修訂以來,形成圍繞著身體指標、體能兩大板塊進行學生體質監測,重點是從生物學視角審視學生體質健康情況,主要采用數據分析方法進行評價。在這兩個板塊中,身體指標屬于生物學范疇,是評價體系的核心內容,主要以體重與身高比對學生生物形態進行評價,再通過體能板塊的測評,對學生運動機能特征進行評價,最終形成學生體質健康總體評價。但是,在這種評價機制中,由于采用的是對靜態數據的分析,學生身體動態情況難以把握,所測數據是否能精準評價學生體質健康,則需要再次探討。在執行《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的過程中,學生身體指標除體重會受到外力影響產生一定改變外,身高在人體生長發育之后基本不會產生改變,但如果是在參與專項運動后,增加了身體肌肉含量導致的身體體重體重增加,是否還能以身高體重比來進行分析。此外,從體能方面看,長期從事專項運動會對人體身體形態與體能產生再塑造,形成符合專項運動的身體運動需求,由此是否需要充分審視《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該如何科學的測試。
《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的執行對各級學校體育課程設置有較強的指導意義,合理有效的測試不僅能為學生體質健康添磚加瓦,同時還能為學生形成以健康為中心的終身體育打下基礎。而形成上述理念的基礎,是學生從精神與行為上達成對體育正確認知的統一。因此,從精神與行為上共同建設將有利于《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對于指導學生體質健康發展有積極的促進作用。本文將從行為建設入手,以體能建設為主要研究方向,對《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進行分析,旨在提高《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的科學指導價值。
“‘體能’是在先天遺傳和后天獲得的基礎上,身體對外界的適應能力。”[1]“‘體能’是通過力量、速度、耐力、協調、柔韌、靈敏等運動素質表現出來的人體基本的運動能力。”[2]其分為維持正常人體運動的健康體能和輔助人體參與專項運動的競技體能兩部分。維持人體正常運動的健康體能,由于是支撐人體保持正常生命體征以及適應生活環境狀態的基礎條件,因此在長期滿足人體需求的同時,逐漸形成人體基礎體能負荷量,若在正常生活中,不從事超出基礎體能負荷量的活動,是難以感受體能對于身體活動的重要性。此外,如果對于健康體能沒有準確的對應標準,只是片面的認為身體沒有疾病發生就具備健康體能,會導致身體指標下降,以及引發身體各類疾病產生。
競技體能是建立在健康體能之上的體能,通過經常規律性的訓練與一定負荷的訓練量能有效提高競技體能。競技體能通常是輔助人體參與專業體育運動與專項體育運動項目技能形成的基礎運動指標,經常性的訓練與適度提高負荷量能促進體能六大要素間協作性增強,提升生理功能基礎水平,提高人體能量代謝功能,從而改善機體狀況,使之能適應更為劇烈的身體運動。因此,可以說從事體育專業項目訓練,必須具備健康體能與競技體能,并且需要在健康體能之上構建競技體能。
體能對于人體來說,不只是為維持其身體運能能力的重要指標,“體能是一個復合系統,包括身體形態、生理機能、運動素質等。”[3]并且與人體的健康息息相關。人體的健康來自于身體各項機能間的相互協調、相互協作,如同自自行車鏈條,任何一個環節都決定著整體的發展,如果某一個環節出現了問題,所影響的是整個機體的健康。為有效維持機體各項機能間的協作,增強協作效果,構建體能訓練輔助體系是極其重要的。
在體能結構中力量、速度、耐力、協調、柔韌、靈敏六大要素對應的人體生物質構性基礎包含肌肉、軟組織、神經等,體能的提高源于人體生物質構性基礎的提高,而體能的訓練又直接影響著人體生物質構性基礎的強化與協調。因此,加強體能訓練是提高機體運動能力的重要途徑。在體能六大要素中一切能力的訓練都是圍繞著力量要素而展開,“人體的運動,無論是向前、后、上、下、左、右任何一個方向,還是直線、曲線運動,都必學依靠力量的作用才能實現。”[4]而決定著力量指標的生物質構性基礎是肌肉,肌肉是支撐人體開展一切運動的先決條件,它為牽連著骨骼的筋膜、韌帶、腱膜供能,調動著神經系統反射克服或對抗阻力做功。所以,加強力量訓練是決定體能提高的重要途徑。
在體能力量訓練體系中,以力量為中心的體能建設需要搭建與其它五點要素之間的結合,需要考慮到其它五點要素所需的生物質構性基礎,如速度需要開發爆發力,爆發力與肌肉肌纖維密度密切相關;耐力是通過肌肉規律性持續做功形成,影響著肌肉的生物學基礎,促進肌肉快、慢肌的比例;協調與身體軀干穩定性力量密切相關,主要是通過力量訓練提高多關節肌肉間的共同協作,加強多關節的運動能力;柔韌于肌肉發展息息相關,在力量訓練中為更好的提高肌肉運動能力,經常采用超等長收縮來強化肌肉的彈性、收縮性和牽張反射能力,而超等長收縮需要對肌肉進行牽拉,肌肉需要借助連接骨骼的筋膜、韌帶、軟組織對自身進行牽拉,以促進更加強有力的收縮。因此,良好的柔韌性能提高肌肉釋放更多的力量。靈敏是一種綜合素質能力,與其它五大要素有密切的關系,并且經常在其余五大要素中得到訓練。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不論是健康體能還是競技體能,都需對體能五大要素進行科學有序的訓練,這不僅能建立適應任何運動的基礎的素質能力,還能有效降低運動損傷與身體疾病的發生。因此,建設體能訓練體系不論是對普通人群或是專業運動人群都具有重要的價值。
《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中基本是以考察學生體能為基礎,反應學生運動能力優劣為目的的。但是,如果在對學生進行測試過程中,測試學生都不具備基本的健康體能,測試的目的將盡失。因此,在執行《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前期,學校需要對每一位學生進行健康體能篩查,從身體姿態、運動代謝能力、心率等一些列生理指標做全面的檢查,看學生是否有具備參與測試基礎身體素質,如果某項指標不合格,需要從運動康復的角度對發現的問題進行診治,并配合促進后期參加測試的運動功能康復訓練,以運動的角度對身體所缺乏的運動能力進行開發訓練。待學生彌補運動功能障礙后,再進行健康體能訓練,完善健康體能體系。進而構建符合執行《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競技體能標準。
各類學校在執行《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中,需要對在學校體育課程體系中建立體能課程,并且在學生思想上樹立健康體育的意識,使之掌握體育運動常識與認知。避免學生盲目參加體育運動與執行《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導致運動損傷發生。因此,學校層面需要做到以健康體育為理念進行督促性的體育鍛煉。構建體育課程設置的合理性,加強體能課程訓練的廣度。構建以大學年限為框架的體能訓練,并且貫穿大學始終,以更好的執行每年的《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為學生畢業后樹立終身體育鍛煉意識提供依據,為學生健康提供保障。
《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是監測學生體質狀況、學校體育課程開展情況的依據,也是對學校體育課程設置的客觀標準。為了更好的執行《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提高學生體制達標率、優秀率,必須建立完整的健康體能評價體系與競技體能訓練體系,才能切實反應《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頒布的價值與意義。
《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的執行必須建立在學生具備完善體能的條件之下,而建立學生完善體能必須對其健康體能進行測評,并且以運動功能康復體系應對學生健康體能的不達標。通過解決學生運動障礙,完善健康體能,促進健康體能開發,形成執行《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的競技體能,最終達到形成健康第一、終身體育的目標。
[1] 茍波,李之俊,高炳宏,趙仁清.“體能”概念辨析[J].體育科研,2008,29(2):51.
[2] 田麥久,劉大慶.運動訓練學[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13:118.
[3] 劉玉海.芻議運動員體能與專項體能特征的相關探討[J].當代體育科技,2016,6(4):160.
[4] 田麥久,劉大慶.運動訓練學[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13:123.
Construction of Students’ Conditioning Based on "National Students'Physical Health Standard"
Pu Chunwang,Yang Chenfei,Bai Yinlong
Taking students’ conditioning construction by executing "National Students’ Physical Health Standard" as the core, this paper distinguishes students’ procession of healthy conditioning and competitive conditioning. Main conclusions: to reach the test goals, the implementation of "national student body health standard" requires a reasonable and scientific exploration of competitive conditioning base on the completion of healthy conditioning.
students' fitness; Physical Health Standard; conditioning
2014年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一般項目(體育類)(項目編號:14YJC890031)
普春旺(1975-),男,彝族,云南峨山人,副教授,研究方向:體育教育教學與訓練研究。
玉溪師范學院,云南 玉溪 653100 Yuxi Normal University, Yuxi 653100, Yunnan, China.
G804
A
1005-0256(2017)04-0001-2
10.19379/j.cnki.issn.1005-0256.2017.04.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