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緒穩
全民健身背景下體操教學方法的改革與創新
李緒穩
體操課程是體育院校或師范類院校體育專業必修的主干課程之一,是培養體育師資和體育專業學生需要掌握的基礎知識,也是開展其他課的基礎課程。隨著社會市場化的轉型和全民健身的目標提出,高校中傳統的競技體育培養模式已經顯現出社會的脫節。為了適應社會的發展和響應全民健身的口號,因此我們高校體育教育專業課程體系開始改革,通過查閱文獻看出,體操方面的文章每年都有大量的作者發表,他們大都是關于損傷和恢復方面的研究,但是在體操教學方法的改革與創新方面研究明顯處于劣勢。因此本文通過調研咸陽市的兩所高校來洞悉現在體操課程中的不足,希望通過研究讓人們逐漸意識到以往體操方面的競技化對現在的培養人才的不足,為此調整體操在文化、教育、健身、表演和娛樂等功能的開發,使學生能夠得到綜合素質的提高,自身能力的培養,形成終身體育的意識。
全民健身; 體操;改革與創新
體操作為最古老也是時間歷程最長的運動項目,其發展越來越緩慢,隨著規則不斷的進化改變,難度逐漸上升,導致體操“越來越難”。致使參與體操項目的人群受到限制,人員不斷減少,這樣也使得體操項目參與人數越來越少,非常難發展到大眾體育中,體操項目越走越窄,越走越難,能開展體操項目的群體就是高校,目前高校中體操普修教學也是按照原來的競技體操的老套路授予學生知識,這么多年基本沒有什么變化,只是相應的降低了一些難度,這就導致目前大眾體育與市場的嚴重脫軌現象。在實際生活中,體操的普及受到極大的壓縮,在全民健身中體操這個名詞很少出現,作為體育項目的老大哥受到限制,在和諧社會和全民健身大背景下,我們應該積極改革創新體操教學方法,使體操的教學與社會應用接軌,力求做到簡單易學、內容豐富、貼近實際、增加趣味性,讓體操項目逐步發展起來。
1.1 研究對象
西藏民族大學體育學院和咸陽師范學院體育學院學生。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獻資料法
查閱相關各類書籍,運用網上各類期刊數據庫,包括萬方數據庫、中國期刊數據庫、維普數據庫等,對體操教學改革方法的內容做了大量查閱,以期找到合適的內容與方法對高校中體操教學方法進行創新。
1.2.2 專家訪談法
對西藏民族大學體操教授以及咸陽師范學院體操教授就論文總體方向、需求信息進行訪談,把專家和領導對體操教學改革的意見和期望以及多年對體操教學的分析進行總結,提出了各自的看法和意見,也對論文的總體設計進行了分析細化。
1.2.3 邏輯分析法
把所查閱的文章及對專家的訪談進行邏輯分析,通過對兩個學校體育專業的學生上課內容及方法的總結分析,最終得出針對全民健身背景下高校體操教學內容和方法與市場的結合點。
2.1 全民健身背景
全民健身計劃是國家體委會聯同各個體育部門、群眾組織和各個社會團體在國務院領導下積極推出的一項針對全體大眾、全民參與的一項體育健身計劃,是基于當時的環境,與現代化社會主義目標的實現、跨世紀戰略的發展是相配套的,怎樣順利的執行這項計劃,是目前所有體育者面臨的重要問題,引導人民群眾積極投入到全民健身計劃中,配合此計劃順利實現,使人民群眾成為人人參與、人人有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性活動[1]。要使體操教學順應社會主義新時代發展的要求,適應社會市場發展的需要,培養出優秀的體操發展人才,是一個很實際的問題。就目前來看,高校中體操教學的步驟已經跟不上時代的發展需要,教學模式過于陳舊,因此,只有對體操教學進行改革,對教學方法進行創新,才能夠完成全民健身計劃的綱要。
2.2 體操在我國群眾體育發展史中的重要作用
體操從開始就作為強身健體的項目,在古希臘,人們把一切強身健體的鍛煉都稱為體操,體操并不是單純的競技運動,不要一提到體操就感覺是競技體操,體操所涵蓋的范圍很廣,競技體操只是體操的一部分,從遠古時代到現在記載了很多我國體操發展史,我國古代體操大概可以分為三類。第一種是強身健體、預防疾病的體操。八段錦、五禽戲都是屬于強身健體的體操。第二種是表演性的體操,被用在歌舞、戲劇、雜技中。把許多體操難度動作通過表演的形式貫穿下去。第三種是用于軍隊訓練變化隊形甚至是變化大型隊伍所用,跟現代的團體操一樣。在解放后,我國的器械體操開展的紅紅火火,還包括了娛樂性質的秋千和爬桿等。在現在我國的廣播體操開展的紅火,包括大型開幕式的團體操表演,都運用了體操項目,體操項目逐步演變到健美操、啦啦操的分支,開展起來豐富多彩[2]。因此體操在我國體育中占了舉足輕重的地位,在我國群眾體育發展史中一直功不可沒,我們要繼續傳承體操的功能性,讓體操回歸大眾健身。
3.1 體操運動在我國群眾體育中的發展
近期,體操運動在我國沒有得到很好的開展和發展,絕大多數的體操工作者注重競技性體操,使得競技體操在全世界都是名列前茅,但是忽略了體操健身方面的本質,要使體操繼續向前發展,回歸大眾才是根本[3]。1949年中國剛成立的時候,體操運動蓬勃發展,各種廣播體操、工間操、生產體操發展的極為壯觀,而現在體操項目的發展停滯甚至退后。現在體操的發展重點靠學校,但是目前來看,以前各個中小學常見的體操動作前滾翻、后滾翻、跳山羊、跳箱等動作現在已經很難再看到。也就是說現在的體操普及程度非常低[4]。現在的體操中優美高雅和驚險刺激的動作只能欣賞不能在教學中體現。
3.2 體操課在高校開展的現狀
通過對西藏民族大學的體操教授和咸陽師范學院的體操教授作為專家進行了訪談,訪談的結果反映了現今的體操課已經跟不上時代的發展,還在注重競技化的教學,畢業后利用率太低,全民普及太低。高校的體操課的現狀如下:
3.2.1 目前體操在各個高校中不受重視
由于體操項目的老套導致體操的生源逐步下降,加之高校的擴招以及很多理工科學生為了考上大學而轉行到體育加試中,并且從中學開始學生體育課就對體操不夠重視等原因,造成目前學生體操意識及體操理念的淡薄[5]。
3.2.2 課時量的減少
由于近幾年健美操、藝術體操、體育舞蹈、啦啦操的火爆發展,課程越開越多,體操課課時量越來越少,例如我校體操課程只有一學期102個學時,專科班學生只有34學時,相對與龐大的體操課程,這些課時量確實顯得捉襟見肘,但是這也促進了體操教學改革的過程。
3.2.3 教學內容分布不合理性
我們目前體操上課的內容還局限在競技體操部分的內容,開展的是技巧、雙杠、單杠、跳馬四項,其他項目偏少,例如基本體操,團體操、廣播操、隊列隊形、體操小游戲都屬于體操內容,但是上課時這些內容涉及面很少,即使開展了也是作為簡單的介紹。
3.2.4 體操教學方法的落后性
隨著教學改革的發展,電教化教學,如多媒體、錄像反饋等一些先進的方法還未運用到體操教學中來。目前體操課程還是教師示范技術、傳授技術、學生練習技術的過程與循環。體操課程徹底成了競技體操的訓練課和訓練場[6]。
3.2.5 教學重點的偏移
高校學生現在通常實踐性比較少,最基本的隊列隊形都沒完全掌握,等到實習時才知道隊列隊形的重要性。我們教師與學生都忽略了最基本內容的重要性。導致現在學生口令時常出錯,隊伍的調動與體育活動的組織能力嚴重不足。包括現在體操最開始的廣播體操的學習,學生也只是會做操了,但是未能達到一個體育教育者的教和帶領的能力,包括動作的規范性、口令的正確性、方法的多樣性和師范面的綜合運用的能力[7]。也就是所謂的學生只學會了動作但是缺乏教的能力,導致學生在實踐實習及畢業后任教中不會隊伍的調動和徒手操的教學。
3.2.6 成績評定的不合理性
目前我們最終給學生的成績評定存在著看重技術、輕視教學能力、看重最終結果、輕視整個過程的整體現象。在整個成績評定中,競技體操內容占有很大比例,像團體操的內容、基本體操的內容有時在成績評定里面都沒有體現出來。這樣就與市場脫軌脫節。學生掌握的是“啞巴體操”,所以這種教學還是不科學不太合理。嚴重影響著體操的發展和進步。
3.3 體操教學改革與創新內容的意義
體操教學要以全民健身為目的,改變當前以競技運動、技能為主的教學模式,達到體操教學與教育向終身體育、群眾體育為目標的轉化過程。
體操教學的創新在于以目前教師的教授動作和學生練習動作為主轉變為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甚至間接性的培養學生的體操意識、形成鍛煉身體掌握體操內容的方法與能力。在體操課中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教師大膽的把課堂教學交給學生,讓學生積極主動的承擔部分教學,真正的讓學生變為課堂的主人。
爭取做到在課時量縮短的前提下,讓學生掌握主動學習的能力和技術。在學生掌握動作時間減少的情況下,多掌握動作的要領及教學方法,使他們不僅學會技術,更重要的是學會傳授能力的方法。
真正解決兩頭合理控制的局面。學生往往是素質好的練得快、學的快,感覺學的少。身體素質較差的學生往往感覺學東西比較吃力,因此我們要讓學生真正了解到自己的狀況,互相幫助,來調節我們體操課兩頭難的局面。
3.4 體操教學創新與改革的內容
體操按類型可以分成基本體操(以教學組織、身體鍛煉和強身健體為主)、器械體操(以競技性比賽為主)、團體操(主要用于表演和宣傳)[8]。教學的改革和創新應該做到針對不同的項目和內容做到不同的改革,有的放矢,最終達到改革的目的。
3.4.1 基本體操
體操中最基本的內容就是基本體操,它是體育教學與教育中必不可少的組織內容與訓練手段,也是關系到全民健身的重要內容[9]。基本體操主要包括隊列隊形練習、徒手體操、持輕器械體操。我們通常教學的重點會是隊列隊形練習和徒手體操教學。
3.4.1.1 隊列隊形
隊列隊形的教法創新應該是在教學中讓學生提高對隊列隊形的重視程度,我們在教學中講解隊列隊形時除了示范教學外,我們最好還應該配合簡單的圖示或是板畫,甚至是多媒體教學手段,提高直觀教學。還應該給學生充分實習的機會,不應該滿堂灌。實現角色互換,讓每位學生體驗當老師的角色,真正體會指揮操作隊列隊形的感覺。然后教師及時發現問題、及時糾正,更加牢固學生學習的本領。多出現師生互動環節,使師生之間能夠相互溝通、相互交流。及時發現個體差異,做到心中有數,實施不同的分層式教學,根據個體差異,素質差異、綜合能力的差異,進行不同的教學方法和評測要求。口令可以開始教師領喊、再到學生自己喊、再到分組練習口令、再到學生獨自喊口令,不斷重復,循序漸進,使學生盡快學到學以致用,盡可能的提前了解和接觸體育教師這個行業,為他們以后走到教師這個行業打下堅實的基礎。
3.4.1.2 徒手體操
徒手體操我們應該從幾個方面去進行改革創新:1.為了培養學生的良好身體姿態,我們應該先去觀摩動作的精準性,完美的姿態,因此我們可以用多媒體新進行教學。真正體會動作的規范性;2.在上課過程中,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學生的能動性,讓學生帶操和領操,狠抓學生的姿態以及學生示范、講解的本領和能力;3.為了進一步提高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我們學校及教師應該積極主動的與外界聯系,帶領學生進去中學實習,多渠道的給學生創造實踐的環境和場地。
3.4.1.3 器械體操
器械體操教學應從實際出發,挑選一些符合大眾健身、既簡單又實用的內容,關鍵以培養發展學生能力為教學要求。教學能力是體育教育學生最重要也是最關鍵的地方。體操教學關鍵點在于授人以漁,讓學生真正學到東西。對動作進行講解、示范,在學生做動作過程中使學生掌握動作技術規格,及時引導學生查找自身動作錯誤,然后用專業的體操術語把正確的動作和自身存在的錯誤表述出來,然后大家跟老師一塊探討,尋找錯誤的根源。
3.5 體操教學評價存在的單一性和單調性
體操教學總體評價模式比較單一。存在單一的培養模式,統一規格的培養套路,統一的教學進度和教學大綱,多年不變的體操教材,以及多年不變的教育方式,按照以前計劃經濟體質的教育模式,學生的理解跟認知受制于教師,而教師也被局限在教材的內容和統一不變的動作技術風格中[10]。
評價的內容、內涵相對單調。21世紀的體育教育學生應該具備比較多的素質,不僅僅是技術上的素質和能力。我們往往太重視體操教學的結果和動作,而忽視了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很多能力和素質,應該讓學生學到終身體育的能力、自我學習的能力、團隊合作的能力、創新與發展的能力以及個體與社會責任相匹配的能力,我們應該抓住這些體操中更深的內涵。
教學考試的陳舊與教學認知的偏差。目前就各個高校體操課考試來說,技術考試都是教師已經編好的成套動作,統一的規定要求,標準化的測試,理論考試往往也有標準化的試題庫[11]。作為學生來說沒有自己選擇的空間,也突破不了課程的預設。我們學生和教師整體走入了教學評價的誤區,部分教師把教學比賽和教學成績作為職稱評定、晉級等的一種榮譽方式。而學生把優異的評定作為去獲得獎學金的一種手段,整個評價體系中忽略了教學的真正意義。忽略了學生能夠扎實的學習,教師認真的教書的思想,更忽略了教學師生雙方與課程的緊密度聯系。
3.6 傳統體操課改革的對策
體操傳統競技教學觀念向大眾性、全民健身性和社會娛樂性的觀念轉變。我們應該改變觀念、強化認識、加強觀念的宣傳力度。首先我們要擺脫一直遺留下來的競技體操的傳統框架,徹底改變腦海里的重競技動作、輕視能力,重視專業理論知識、輕視全面素質培養的教學能力和理念[12]。
轉變素質教育的教學觀。我們在教學中要充分尊重學生能力和個性的發展,根據體操的特點,讓學生能夠發揮主觀能動性,體現他們的主體性和創造性,培養學生的體育實踐能力和主體教育能力為核心,創造學生的終身體育和全民健身的思想和理念。
讓體操彰顯強健體魄、愉悅大眾的功能。我們體操中的一些動作具有相對簡單、形式豐富多樣,內容充實、易于普及的特性。因此體操既可以作為教學內容也可以作為健身、趣味、娛樂性內容,讓體操項目重新回歸到中小學和大眾身邊[13]。
3.7 體操教學內容的整合和優化
我們要開發體操的多元性特點,多發性功能,調整教學內容,優化教學設計,重新讓體操展現其在教育、健身、娛樂和表演等方面的功能和特性。解決學生所需知識的結構和創新內容的能力,對體操教學體系進行改革,形成高效的與社會接軌的涵蓋大眾表演性體操、健身健美操體操、運動創傷與恢復型體操等的設計,讓體操體系徹底優化改革。最終我們建立適應我們素質教育為主的全民健身體系。以健身操為主,競技體操和大眾體操、娛樂為輔的多功能性體操體系。
4.1 結論
1.隨著我國大力推行素質教育和終身教育的理念,以“高、雅、難、美、穩、準”為主的競技性體操的教學思想,使人們對體操望而生畏,與現行樂健身輕松的觀念的理念相違背不利于體操的大力發展。
2.體操課程的設置目前仍以競技體操內容為主,限制了體操項目多元性的發展,阻礙了體操項目的普及。
3.目前教學評價中單一的、過分注重技能的評價,從而忽略了對教學過程的評測。忽視了學生主體性以及師生之間互動討論的創新,只評價學生從而忽略了課程建設的評價是導體操現狀的原因之一。
4.隨著新興項目引入高校,體操教學時數逐漸減少甚至有些高校把體操列為考查課。
4.2 建議
1.我們應轉變思想觀念,順應時代發展要求及素質教育的提議,改變教學方法,讓學生真正變成課堂的主人,尊重學生,以學生發展為中心。
2.我們應結合社會化大環境,根據學生實際情況,修改教學大綱,適當降低體操教學難度,增加一些趣味體操。
3.進行體操教學評價和考核時不能單單參看學生技術掌握的情況,還要呈現多方面的考核標準,注重發展學生的能動性和主動性,激發更多的學生參與到該項目中。
4.授課過程中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做到區別對待,充分調動體育骨干的力量,多數學生帶動少數學生,少數學生指導多數學生,學練結合。
5.各個學校的體操課培養方案和目標應與體育教育專業培養目標所一致,把過去單一的培養結構轉向培養綜合性知識面和學生多種能力的復合型人才的結構。
[1] 吳華慧.新時期中國高校體育對健康個性化教育的研究[J].哈爾濱體育學院學報,2004,(4):38-39.
[2] 張予南,等.對體操在學校體育教學中“熱與冷”現象的社會學分析[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3,26(2):238-240.
[3] 陳琦.體育教學理論與方法[M].北京:長征出版社,2001.
[4] 杜兆斌.山東省普通中學體操教學現狀之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3,26(10):89-91.
[5] 曲宗湖.學校教育初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6] 李驊.大學體育教育改革若干問題的思考[J].體育文化導刊,2005,(4):49-50.
[7] 張涵勁,等.我國普通高校體育教育專業體操課程內容設置的基本價值取向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3,25(2):51-53.
[8] 龔德貴.21世紀高校體育專業創新教育探索[J].體育學刊,2002,(3):92-95.
[9] 趙永魁.體育教育專業學生健美操教學能力系統的研究[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04,(1):68-70.
[10] 候柏晨,顏輝.體操普課準備部分教學改革初探[J].體育學刊,2001,8(6):14-16.
[11] 賈桂云.論創新教育與高校體育改革[J].體育文化導刊,2005,(8):46-47.
[12] 謝麗娜.高等體育教育專業體操教學改革的趨向[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00,17(1):78-81.
[13] 孟現錄.基點式教學法在高校體操專業課程教學中的實踐研究[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16,(9):118-121.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College Gymnastics Teaching Methods under the National Fitness Background
Li Xuwen
Gymnastics course is one of the compulsory main courses of physical education major in PE colleges or normal universities. It is the basic knowledge needed to cultivate PE teachers and PE majors. It is also the basic course of other courses. With the transformation of social marketization and the goal of nationwide fitness, the traditional competitive sports training mod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s already emerged out of the society. In order to adapt to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nd respond to the slogan of national fitness, our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system begins to reform. Through access to literature, gymnastics articles are published in large numbers very year, which are mostly on injury and recovery research and in lack of the gymnastics teaching methods of reform and innovation research. Therefore, through investigating the two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Xianyang City, this paper makes an insight into the shortcomings of the current gymnastic course, hoping to make people gradually realize the deficiencies of the past competitions tendency in gymnastics, so as to adjust the function exploration of gymnastics in culture, education, fitness, performance and entertainment, so that students can get the overall quality of the improvement of their ability to develop a sense of life-long sport.
national fitness; gymnastics; reform and innovation
西藏自治區高等院校教師專業實踐實戰能力提高計劃項目
李緒穩(1982-),男,山東聊城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體育教學與訓練、民族傳統體育。
西藏民族大學體育學院,陜西 咸陽 712082 Physical Education College of Xizang Minzu University, Xianyang 712082, Shaanxi, China.
G812
A
1005-0256(2017)04-0026-4
10.19379/j.cnki.issn.1005-0256.2017.04.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