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永紅
少數民族生活方式變遷與傳統體育發展思考
韓永紅
少數民族傳統體育作為我國優秀傳統文化一部分,在中華民族文化體系中占有非常重要地位。但是,伴隨現代生活方式變遷與發展,致使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逐漸淡出人們的現代生活。基于此,以生活方式變遷對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發展影響為背景,對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發展提出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下發展、社區體育相結合下發展等對策。并對少數民族未來發展在重視個人發展、惠及大眾、給予尊嚴等方面進行思考,目的在于提高人們對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重視,從而不斷促進其發展。
少數民族;生活方式;變遷;傳統體育;發展
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顯著的特點是地域分布性。它是特定區域居民長期生活的天時,地利、人和結晶出的民族特色,其中包含了當地少數民族的智慧,精神,勞動,生活等。是該民族某一個體或群體在物質和精神層面以及在智力層面的綜合表現。因此它的發展需要符合自身生長的特定“土壤”、“氣候”、“陽光”和“水份”。當今世界正在快速進行著現代化發展,隨之少數民族生活方式也發生現代化改變,生產生活方式的改變也打破原有的傳統農業時代。
時代的浪潮一波又一波沖刷改變了社會基礎,使深深植根于傳統農業的少數民族體育面臨如何存下來,走下去的危機。但有危險往往也伴隨著發展機遇。避開危險把握機遇,在保持傳統文化的同時,從而適應現代社會發展,在服務現代社會、滿足人民現代需求中表現出重要的社會價值,從而獲得更好地傳承基礎和發展條件,是當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發展的新趨向與新思路。
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為少數民族世襲相傳,是對其民族文化特征的具體寫照。也是中華傳統歷史傳統文化延續的載體。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多姿多彩,據史料記載共有 300 多種。[1]其中較為知名有蒙古族的賽馬、射箭等;朝鮮族跳板、頂甕競走等;藏族有賽馬節;苗族有斗馬節、龍船節等。[1]這些少數民族傳統來源于人民閑暇之余日常生活游戲,有些甚至帶著悠久的歷史典故。少數民族傳統文化歷經風雨,成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積淀。但它又獨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特色,是民族文化一朵奇葩,反映出各少數民族人們的生活習俗和價值取向,而且在增強少數民族體質,推動社會前進與發展中,起到重要作用。[2]
近年來,社會快速發展,使得少數民族生活方式變遷速度也在不斷加快。在傳統時代的少數民族地區,環境落后,社會交往范圍狹窄,導致其生活方式變遷緩慢。改革開放至今,信息傳遞速度的快速更迭和媒介傳播速度的加快,加之經濟的不斷發展從而使生活方式不斷發生變遷。經濟社會發展帶來消費結構的改變。生活消費品的不斷增加,家電手機成為普通少數民族百姓家庭必備品。少數民族的生活方式由傳統逐漸過渡到現代化,傳統與現代是文化價值的兩個方面,并具備相對的兩面性,傳統趨于現代是文化發展的方向。現代化發展離不開傳統文化,要借助傳統根基不斷促進發展。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在堅守、傳承并與現代文化交融中發展前進。
隨著現代化因素對少數民族的不斷入侵,它改變了少數民族原來的價值取向。現代化的體育項目和現代手機游戲占據年輕少數民族青年人的行為和精神層面。曾經深遠影響少數民族生活的競技表演和游戲逐漸淡出人們視野,特別是青年一代。越多的少數民族青年紛紛涌向繁華的大都市,使傳承土壤越發薄弱。另外,言傳身教是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傳承發展的重要途徑,傳承人的缺失導致了其更好的發展。祖國的強盛,使人民的生活越發的富裕起來,其中包括少數民族。在這種富足的生活下,那些來源于祭神和解決溫飽的圖騰崇拜及文化逐漸褪色。加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處于偏遠地區,國家重視程度不夠,所以其在現代體育發展和社會全球化發展下被逐漸被邊緣化。這可能和現代發展對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沖擊有著關系,但是其傳承主體的缺失也是一個重要原因。民族傳統體育從少數民族青少年兒童中逐漸消失匿跡,這讓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扎根”失去了最基本的根基,并伴隨少年兒童傳統文化的缺失,值得深思!
4.1 結合非物質文化遺產
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發展結合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發展歷史的正確選擇。是真正的保護和發展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承諾。這樣的結合,使其社會功能與文化價值的不斷膨大。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出臺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中國緊隨響應,不斷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視和保護力度。于是民族傳統體育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結合成為學者熱門的研究,從而也不斷為民族傳統體育取得了合法地位。在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中,蒙古族賽馬、射箭、摔跤和鄂倫春族的舞蹈名列其中。[3]這些傳統項目彰顯著當地民眾的特色和智慧,并豐富著人們的業余文化生活,成為人民不可分離的精神食糧。
自中央及地方政府,更重要的在民間,借“非遺”東風,加強了對民族傳統體育保護和宣傳工作。民族傳統體育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結合,承載傳承,秉持發展。因此,在國家實施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工程下對民族傳統體育保護,尤其是對頻危地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救援,更是亡羊補牢的一筆,對少數民族傳統體育今后合理利用和傳承發展發揮積極促進作用。
4.2 走進社區
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娛樂功能與社區體育的健身功能相結合,符合積極開展益于身心活動的社區體育發展要求,同時能提高人的生活質量,實現人得全面和諧發展。
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活動是豐富多彩的,組織方便,簡單的規則等等,都能滿足需求的個性和大眾化特點,廣泛的關注和愛。因此,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可以形成社區體育活動的一部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活動是豐富多彩的,組織簡便,規則簡單等特點,既能滿足個性和大眾需求的特點,受到人們的普遍關注和喜愛。因此,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可以行形成社區體育活動一部分。社區發展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可以結合家庭體育發展。[4]所以,社區應當多開展以家庭為單位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活動,形成“家庭—民族體育—社區”文化建設體系,從而引導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更好地發展。[5]
4.3 融入學校
少數民族傳統體育融入學校體育發展是現代化發展的需求。是少數民族傳統體育融入學校發展的捷徑。通過教育的不斷傳播來喚醒青少年一代以及幾代人對民族傳統文化的自覺保護和傳承。在學校有特定的老師,固定的場地和固定時間。為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發展提供最完善的條件。通過其融入課堂達到普及,以致形成規模。然而對于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在學校發展,要走“先讓一部分人富裕起來的路線”。首先是培養一批優秀的民族體育傳播人才,使之不斷地發展傳播更多人才。另一方面,讓更多的傳統體育項目融入現代體育課堂中,這些項目的增加增強了體育課的娛樂性與趣味性。老師們在課堂上展現這些樂趣頗多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正是傳統與現代的對話,這種超越時空的課堂定然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必然補充體育的全面發展,但是反過來,學校體育的課堂,能為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這株枯萎的古樹注入青春活力。但是在教學過程中應當不斷挖掘新的教育模式,發展新的教育理念才能有效地借助學校體育來傳承和保護我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這一優秀傳統文化價值。
4.4 進入日常生活
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發展的根基是與民俗民風緊密相聯卻又是嵌入日常生活的,隨著日常生活中各類傳播工具的散播,更加深入滲透于生活的每個角落。不但嵌入了人們的生活結構,也成為精神空間生活一部分。目前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打破了原有生活的時節性和空間局限性,使其依存的文化時空空間發生改變,其內涵逐漸脫離了原有的文化意蘊,而融入到現代文化中。因此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是依托一定的民俗民風和歲時節令來生存的,離開這個生存土壤,民族傳統體育將無法更好的傳承發展。因此,今后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要更多依附民俗民風與歲時節令而不斷發展壯大。
4.5 融入旅游
近年來,為了對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開發,各少數民族依托當地的特色旅游資源,將當地傳統的體育項目與旅游進行開發,從而帶動當地旅游業和經濟發展。[6]但是在其旅游開發中要控制好過分開發而出現的“異化”現象,使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再現真實的自我。賽龍舟既具備漢族特色也帶有少數民族的典型傳統特色。其通過旅游等手段的不斷發展已經成為正式的比賽項目,在全國很多地區都設有龍舟競賽,已經形成我國知名的文化品牌。龍舟競渡為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發展起到了很好的展示作用。但在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旅游開發過程中政府要起到主導地位,并逐漸形成自己的文化品牌。
5.1 重視個人發展
在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發展過程中更多忽視了對于自身的全面健康發展。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在過去幾十年更多服務于政治,其發展比較單一,不夠多元化,不過這是時代和國家發展需要。以社會需求作為衡量尺度,這樣嚴重栓住了個體權利。幾千年的傳統文化形成的禁錮在包容多元的今天定會被一朝打破,今朝我們既要兼顧國家和社會作為主導需求,也要與時俱進地看待個人主體需求滿足,為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雙贏揮灑汗水。在其發展中兼顧自我,在個人與集體中達到一定平衡,走和諧化路線。在強調社會和集體的同時,以滿足個體發展需求,這才是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健康發展之路。
5.2 惠及大眾
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在社會里普遍存在著,看似簡單,卻體現少數民族人民的價值需求。作為其價值主題,只要是健康的正確發展,最終受惠的還是人類本身。現代中國很多少數民族地區在積極的發掘傳統體育,培養人才,保護傳統體育文化,在其勢頭迅猛發展中,出現渾水摸魚者,難以惠及全體民眾,卻“中飽私囊”了少數民眾。所以,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發展受益的是多數民眾還是少數人,值得商榷關注。今后在其發展是否要考慮以更多人受益發展,為更多的人進步發展,以惠及大部分民眾而發展。這是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應當堅持立足現實和全面發展的發展方向。
5.3 尊嚴何在
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因能滿足人們自我需求,它在少數民族人民身邊習慣的存在。在這個多元包容繁雜的社會中,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好像失去了尊嚴,人們習慣把它當作粗俗的淺薄的娛樂和游戲活動,從而娛樂和游戲它,還有或者僅僅是當作鍛煉的手段,那么它的精神支柱何在?我們應有正確的意識掌舵。對少數民族傳統體育不但要有物質要求,還要有更高的精神需求。當我們承認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并肯定它的價值,我們還應該給予尊重,賦予它深刻的尊嚴。不能僅僅是把它當做工具。
5.4 未來趨向
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它給許多人的第一印象是粗俗的毫無品味的少數民族勞動人民戲鬧,玩耍,它稱不上精神生活,也不算娛樂活動。只是一種讓人看不上眼,落后粗鄙的玩樂。現代化的膨脹,擠掉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所以它逐漸從原來人們的精神需求中退出來,于是那種高雅的,更具娛樂的現代體育項目符合了社會發展,適應了時代變遷,并積極開展著。而文化內涵豐厚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卻逐漸退出主場,它只能在自己土生土長的“主場”上忍受干涸。少數民族傳統體育該何去何從,如何蛻變改革,如何埋頭追趕日新月異的時代,如何符合被外來文化充斥的當今社會的價值和需求,是我們的使命和課題。
[1] 賈洪剛,毛世玉.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在高校體育教學中的運用[J].邊疆經濟與文化,2013,(2):157-158.
[2] 丁 輝.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發展的社會實效性研究[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 2012,32(5):19-22.
[3] 劉旻航,等.我國民俗體育的現代功能及社會文化價值研究[M].山東:山東人民出版社,2013:70-207.
[4] 田雨譜.體育沉思錄[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6.
[5] 江金澤 ,陳 忠."民族傳統體育是什么"的哲學探究[J].貴州民族研究,2013,34(2):164-165.
[6] 馮勝剛.生活方式變遷中貴州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發展契機研究[J].貴州民族研究,2012,33(5):178-180.
Consideration on Minority Nations Lifestyle Changes and Traditional Sports Development
Han Yonghong
Traditional minority national sports, as part of China's outstanding traditional culture, occupy a very important position in Chinese cultural system. But along with modern lifestyle changes and development, the traditional minority national sports gradually fade out from people's modern life. Based on this, using the lifestyle changes impact on the traditional minority national sports development as the background, this paper illustrates that its development should be under the protection of 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as well as combine with community sports. Considerations are also made on personal development, benefiting the public and showing dignity of minority nation future development, aiming at enhancing people's emphasis on traditional minority national sports, so as to promote its development.
minorities; lifestyle; change; traditional sports; development
韓永紅(1980-),女,山東曹縣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民俗體育、學校體育。
南京市盲人學校,江蘇 南京 210006 Nanjing School for the Blind , Nanjing 210006, Jiangsu, China.
G812
A
1005-0256(2017)04-0089-3
10.19379/j.cnki.issn.1005-0256.2017.04.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