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清婷
少林武術的形式與特色探析
牛清婷
少林寺作為一個宣傳佛法,慈悲為懷、普度眾生的禪宗勝地,為何會產生“甲天下”盛譽的少林武術,在長期的歷史進行中是什么因素使其產生并傳承下去,是非常值得思考的問題。基于此,本研究運用文獻資料法,以少林與武術、少林與功夫、少林武術與成因、少林武術與特色等為關鍵詞,查閱了關于少林武術成因與特色高度相關的文獻資料,在此基礎上運用邏輯法,以歷史進程為敘述方式,分析了少林武術形成的因素為“地域尚武習俗、健身防身、禪修、護衛寺院與政治”等各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認為: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禪武相合,相輔相促;胸懷博大,廣納眾家;濟民安邦經國,著眼盛世太平;武醫結合”等有別于其它拳種的特色。
少林武術;生成;因素;特色
少林武術作為中國武術百花園中的一種,享有“少林功夫甲天下”的盛譽,并以“天下功夫出少林”而自居,實事上無論是少林武僧助唐王李世民進行軍事抗爭,還是少林僧兵在明朝時期充盈軍隊抗擊倭寇,少林功夫在歷史上確實具有著非凡的功績。毫無疑問“天下功夫出少林”一句確實經不起實事的推敲,但是少林功夫能夠享譽甲天下之稱,足以說明其在中國武術中的地位與具有巨大的影響力。另外,少林武術產生于佛教名寺——少林寺,是禪宗、律宗的創始之地,少林寺作為佛教圣地,以大慈大悲、普渡眾生為宗旨,怎么能夠容忍刀光血影的搏殺技擊之術呢?怎么能夠允許這種武術形式在寺院中產生并長期發展流傳呢?那么是什么因素形成了少林武術,或者說是少林武術生成的文化因素是干什么,相對于中國武術百花園中來比較,它的具有什么樣的特色?是當前武術學界當前解決的現實問題。基于此,本研究運用文化資料法,以少林與武術、少林與功夫、少林武術與成因、少林武術與特色等為關鍵詞,查閱了關于少林武術成因與特色高度相關的文獻資料,在此基礎上運用邏輯法,以歷史進程為敘述方式,分析少林武術產生的文化因素,并通過與其它拳種的比較來分析少林武術文化的若干特色,為人們理解少林武術為何形成,其因素是什么提供參考。
1.1 少林武術的起源
在武術界享有很高名望的少林武術產生于何時,起源時間結點,不僅是學界一直爭論的話題,也是我們探討少林武術文化形成因素時必然搞明白的問題。關于少林武術起源學界有幾下幾種論斷,一、將少林武術附會于“禪宗初祖”的達摩祖師,論據為達摩來到中土后,面壁于少林寺附近的少林山的一個山洞內,由于其長期盤坐,致使其精神萎靡、經絡欠通、機體虛弱,于是創“易筋經”和“洗髓經”傳于后人。此假說被武術史學家唐豪所否,據唐豪考證,《易筋經》乃明朝天啟年間的天臺紫凝道人所偽造,達摩所處的時代并無此文本,另外,不僅歷史文獻中無論是正史還是野史中均未記錄關于達摩習武的記載,而且達摩在少林寺地區所傳的大乘佛教與當時少林寺內所傳的小乘佛教也格格不入,達摩更不可能在此地傳授搏擊格斗之術。另一種說法為,《中國武術史》中的論述,認為少林武術的起源于建寺之初,為了保護跋陀及寺院財產,少林寺留下少量軍事力量,以方便撥砣與佛法傳授,但一些學者指出,當時社會中各寺院情況大題相同,因此并不能夠以此說明少林武術的起源。再有一種說法,是少林寺僧幫助李世民打了勝仗以后,以些著名歷史事件來說明,少林武術起源于些,但些說法過于牽強,究竟是此事件后有的武術內容,還是此事件以前就已經存在還有詳細考證。還有一種說法,少林武術起源于明朝,持該觀點的論據為關于少林武術的大量記載開始于明代,中國武術的其它門派也開始于此時,但這種觀點并未指出其具體的起源與因素。本研究以為,少林武術的起源并不在于一個歷史結點,一個歷史人物,而是多個歷史結點,多個歷史人物,多種歷史事件的共同作用。是多種因素的共同結果,也是本研究接下來要探討的問題。
1.2 地域尚武習俗因素
少林寺坐落于河南省登封市西部的少室山北麓五乳峰下,因為建于林山之中,故稱少林。由于少林寺所處的中原地帶與山區地貌,正是古代戰亂時期的戰爭與匪盜猖獗之地,故此少林寺所在的登封市及周圍、市、縣,在歷史上具有良好的習武風氣,這是影響少林寺產生武術文化的重要因素之一,直接致使當時一些入寺學習佛法者本身就是武術習練者。關于少林寺僧帶藝入寺,最早的記載是《景德傳燈錄》記載“慧光12歲時在洛陽城天街井欄上反踢毽子,一口氣能連續反踢五百次”,這雖然并不是少林武術的直接引證,但足以說明許多少林寺僧帶藝入寺。在唐代,圓靜和尚卻是典型帶藝入寺的代表,據記載,圓靜和尚從小習練武術,精通氣功、刀、槍等武術功夫,他三十歲時才入寺作和尚,因為具有良好的氣功深厚,又號鐵和尚。金朝時期,著名的高僧白玉峰,在出家之前在武林中已有較高的名望,是全國聞名的武術高手,出家少林之后,不僅把自身功夫全部傳給少林寺僧,而且還與少林覺遠和尚、李叟等共同鉆研少林武術技法,對少林武術進行分類、修改和整理,據記載正白玉峰將羅漢十入手發展到一百七十多手,并撰寫了《王拳精要》一書,大大地豐富了少林武術理論與技術體系。
1.3 健身防身與禪修因素
少林寺作為禪宗祖庭,其獨特的“壁觀”與“坐禪”方式與人體正常的生物生理因素差異較大,導致修行者機體羸弱、經脈不通、陰陽失調等身體不適與疾病,使修行者感受到極大的痛苦與不舒服,為解決“壁觀、坐禪”所帶來的身體痛苦。為了更好地傳承佛法,完成修禪的目的,于是尋找一種健身的禪修方式就成為了少林寺僧的基本問題,在這種情況下,僧人們開始自己創編一些身體活動方式進行身體鍛煉,并把這種身體活動方式作為一種禪修方式來習練。在僧人們選擇身體運動方式時,武術作為其中的一種必然成為了其中的一選擇。由于少林寺所處山勢險峻、山林之中常見猛獸出沒、并有少量匪盜等惡劣的自然環境因素,造成大多少林寺僧更愿意選擇武術作為鍛煉身體與禪修的一種方式。在這種過程中,少林寺內的禪修在少林武術文化中逐漸地發生了變化,潛心于修禪的少林寺僧將武術的習練作為生活中修禪的必須課來對待,而致心于武術技擊的少林寺僧則將佛教中的哲學理念與思想更多地運用到了武術習練中來,使佛教理論與武術文化完美地結合,并產生出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也就產生了少林武術練習者的兩種心態,禪修的武術與武術的禪修,使仰慕于武術技擊者與佛教的修行者都熱衷于少林,并使之較好的得以延傳。
1.4 護衛寺院與政治因素
少林寺由于北魏孝文帝為支持印度僧人傳教所建,也就是說在少林寺建立之初是作為一個官方寺院所建,那么可以猜想作為一個官方寺院派駐必要的人進行保護是非常必然的,也就是說在少林寺建立之初就是相當的武備。雖然少林寺在整個歷史進程中從來都是與官方緊密聯系,附和于主流意識形態,但并不是所有時期都是如此。在動蕩戰亂年代,少林寺也面臨著軍閥混戰,無人保護之狀況。這就使少林寺的財產面臨著威脅與保護的問題,在這種情況下,少林寺僧習武,組織僧兵以護衛寺院就成為了一種必然現象。另外,少林寺作為一個佛教圣地,其文化意識形態觀念對大多佛教徒具有很大的感召力,在這種情況下各朝代當政者必然對其進行控制,少林寺與各朝代當政者就產生了一種非常微妙的關系。自“十三武僧救唐王”以來,少林武術就又出現了一種新的功能,保家為國,為國效力,于是在中國的佛教寺院內就出現了一個獨有的現象——僧兵,不僅許多僧人被應征入武,而且寺僧也偏愛習武,以成為一種進入仕途的途徑,也就有了“難圣寺僧偏愛武,曇宗被封為大將軍”的流傳。即便是在當今,少林武術也在政治活動中發揮的重要功能,如俄羅斯總統普京、日本前首相小泉純一朗、美國國務卿基辛格等的訪問,及少林寺武僧團多次參加各種世界文化展演活動等為中國的世界形象建設扮演著重要角色。
毫無疑問,任何歷史發展進程中產生的復雜歷史問題,想完全探索清楚其真正的歷史因素是不可能的。按照佛教的理論,一些因緣而起,世間所存之物是共同作用的結果,也許主要因素可以計數,但次要因素千條萬帶無法衡量。因此,我們可以說關于少林武術文化生成的主要因素可以加以分析,也次要因素也有很多,以上我們主要分析了少林武術產生的主要因素,并以此來分析其產生過程中,相較于其它拳種的具體特色。
少林武術作為中國百花園中的一朵奇葩,緣何具有“甲天下”之美譽,為何能夠以“武以寺名,寺以武顯”來武佛相輔相促,在武與佛結合的種過種,它具有了那些特色,本文試圖從以下方面進行分析。
2.1 禪武相合,相輔相促
少林武術區別于其它武術拳種的根本之處最重要,也是最根本之處要在于其所依身的佛教哲學了。在整個少林武術形成的過程中,由于少林寺本身是作為一個傳播大茲大悲、普度眾生的佛教文化圣地,它并不生產武術文化,因此它所擁有的武術文化大多由周圍及其它掃皈依都帶入寺院,但為什么少林武術文化最后能夠自成一統,形成自己獨特的武術文化體系,并在歷史乃至今日依然具有很大影響力。在我們看來,這與其所依身的佛教教學有著絕對的關系,尤其是禪修哲學的影響。正是在禪修觀念的影響下,使少林武術習練者將武術技法的練習與禪修理念相結合,在習練者觀念中練習少林武術本身即是一種禪修,即便是在運用這些技法的時機也是一種禪修,這使得運用這些技法的人有一種心理的放松與寧靜,恰恰是這種放松與寧靜,使得運用者的武術技法能夠達到最較發揮,而突顯出功夫之威力,是少林功夫禪武相合的優勢所在。少林武術的禪武相合,不僅使少林武術能夠得以傳揚,而且也對少林寺及佛教文化本身產生了重大作用,“武以寺名,寺以武顯”是少林武術相互輔助、相互促進的有力詮釋。武術沒有少林寺、沒有少林寺中的佛教文化濡養,就不可能有少林武術的產生,反之,少林寺沒有武術,就會使中國大地上的眾多寺院一樣,缺少特色。
2.2 胸懷博大,廣納眾家
少林武術能夠得以形成與廣泛流傳,胸懷博大與廣納眾家是其重要的特色與因素。因為少林寺本身在最初不產生武術,也就只好以博大的胸懷去廣羅其它武術文化。在少林武術發展的歷程中,不斷有武術被充實到少林武術的血液中來。宋代福居大和尚曾經遍邀當時的十八家武林高手,共同在少林室內進行武藝的切磋與練習,不僅將各家技法進行學習,而且也以文本的形式進行了記載。另外,少林寺覺遠和尚為了提高武術技藝,提高自身在武術功夫方面的禪修,不遠千里到蘭州、洛陽等地尋遍李叟、白玉峰等當時的武術名家,不僅豐富的武術技術,也擴展了其理論體系。還有,明朝時俞大猷觀看少林武術后,曰其真傳皆失,使少林寺大為吃驚,隨即便排少林寺僧跟隨俞大猷在軍事前線進行學習,經過戰爭上的親身實踐又將這些技法傳播到少林寺中來。少林武術這種“胸懷博大與廣納眾家”的特色,不僅使其長盛不衰,而且也使其贏得了較好贊譽。
2.3 濟民安邦經國,著眼盛世太平
少林武術與其它武術文化之不同還在于它的識實務的特色,即“濟民安邦經國,著眼盛世太平”。換句話說,少林武術從事者總是能夠跟隨時代的轉變,抓住時代的脈搏,充分利用少林功夫之優勢——古代用技擊為統治者服務,當前又以功夫之文化服務于國家建設,做出對大眾人民、對國家建設,對天下之太平作出自己的貢獻。從整個歷史發展過程來看,不僅在動亂年代,少林武術的從事者又能以抗爭者、革命者的心態對抗于暴政統治,助力推翻不合格統治者。而且,從少林寺建立之初,既是為了北魏王朝的建設所服務,到唐朝之時能夠作為理性判斷幫助李世民取得戰爭的關鍵勝利,再到明朝之時能夠出兵幫助當時統治者掃平亂黨與倭寇,及到現在少林武術已經成為了中國文化符號、中國形象的典型代表,都顯示出少林武術對民眾、對國家建設所做出的貢獻。
2.4 武醫之特色
醫學之進入武術在中國武術界是一個普遍的現象,少林武術之與醫學的結合與其它拳種一樣有其共性或普便性,但作為與佛教文化的結合又彰顯著其普遍性,“無禪不醫,無武不醫,無僧不醫”是少林武術的又一特色。因為佛教以慈悲與普度眾生為行教之宗旨,因此佛教徒就將幫助眾生作為自己修行的重要準則,病者便成為了修行的對象對其進行醫治,久之不醫就成為了禪者的一種功夫。另外,少林寺的周邊環境、習練武術的跌打、禪修對于人們心靈的療效,使成為了少林文化的重要特征,也落實在了少林武術之踐行中,成為了少林武術的一大特色。
少林武術作為中國武術的重要拳種,其形成是地域尚武習俗、健身防身、禪修、護衛寺院與政治等各種因素共同的結果,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它形成了禪武相合,相輔相促;胸懷博大,廣納眾家;濟民安邦經國,著眼盛世太平;武醫結合等有別于其它拳種的不同特色。當下少林武術正搭乘全球化的東風,將少林武術文化廣泛傳播于世界,不僅取得了較好的世界贊譽,而且也為中國文化之推廣作出了巨大貢獻。但當前人類社會的發展正面臨著軍事威脅、疾病噴井、環境污染等新的轉折點,少林武術的發展將受新的社會因素的影響,但少林武術是否能夠像歷史中的發展一樣作出正確判斷,把握時代發展格局,是當前少林武術決策者與從事者應當積極思考的問題。
[1] 劉旭東.禪宗語境下的少林武術表現形式[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2,(07):81-83+100.
[2] 胡玉璽.少林武術發展的歷史歸因[J].體育文化導刊,2012,(05):116-119+133.
[3] 周偉良.“武中道場”的歷史源起評述——兼論少林武術起源[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2,(02):5-10.
[4] 栗勝夫,劉英,白震.少林武術產業集群的特征及SWOT分析[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11,(02):46-49.
[5] 唐軍.論“三教合一”思想對少林武術的影響[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10,(05):576-578.
[6] 韓雪,郭志禹.少林武術的文化特色[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06,(04):85-87+93.
[7] 朱永光,林群勛,蔡寶忠.少林武術起源五種“創拳說”評述[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4,(12):1628-1630.
[8] 洪浩,姜生成.少林武術形成的文化因素探析[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04,(03):44-46.
AnalysisontheFormandCharacteristicsofShaolinWushu
Niu Qingting
The Shaolin Temple, as a resort for Buddhism propaganda with compassion, breeds Shaolin Wushu. Why it was born and what factors makes it produce and inherit, are questions that need to be considered. Based on this, this study uses literature method to check related literatures about the cause and characters of Shaolin Wushu using keywords such as “Shaolin and Wushu”, “Shaolin and Gongfu”, “Shaolin Wushu and Causes” and “Shaolin Wushu and characters”. Then narrated by history process, this paper figures out the formation of Shaolin Wushu is a combination of different factors such as regionalWushu customs, bodybuidling and defense, meditation, temple guard and politics. It is concluded that in the long history, Shaolin Wushu formed its ouw features that are different from other Martial Arts—combination of Wushu and meditation, broad mind, relief people and create a peaceful and prosperious country, as well as the combination of Wushu and medicine.
Shaolin Wushu; formation; factors; characteristics
牛清婷(1991-),女,河南溫縣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民族傳統體育學。
河南大學體育學院 ,河南 開封 475000 Sport School of Henan University, Kaifeng 475000, Henan, China.
G852
:A
:1005-0256(2017)09-0149-3
10.19379/j.cnki.issn.1005-0256.2017.09.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