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博,楊 嘉
?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視角下贛南民俗體育文化研究
張 博,楊 嘉
本文采用文獻資料法等,從文化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視角,研究贛南民俗及其體育文化的形態和發展路徑。結論認為:在對民俗體育文化及其載體揚棄的基礎上,對其進行時代化、時尚化、藝術化的整合、創新,使其真正走向普通群眾、常規健身、日常娛樂的舞臺,以群眾化實現普及化,以常態性創造發展的堅實基礎。
贛南;民俗體育文化;文化遺產保護
贛南地區作為中國三大客家聚居地之一,其地方的文化豐潤既有中原文化的傳統色彩,又不乏與當地居民交往過程中發生的鮮明的變異,其文化形式可以說真是豐富多彩,就好比像中華民族的一個“萬花筒”。尤其是贛南地區的民俗體育文化,由于其“吸收了各地的民風、民俗”,更是形成了“復雜性、多樣性”、“多元共生”的“極有地方特色的客家民俗體育文化”[1]。贛南地區各種的民俗體育及其文化載體,既豐富了群眾的日常健身、娛樂與文化生活,也打造了獨具特色的體育文化、民俗文化與地方人文。
客家人的遷徙、不同地域群眾之間的融合與自我保護的需要,打造了多樣性與自我優化的贛南民俗體育文化。
1.1 生產型民俗體育文化
客家的遷徙就是為了創造安居樂業的空間,創造和推廣生產型的民俗體育文化,是文化與健身層面結合的自給自足。表現為把各種生產過程中的技能動作,按照某種時間規律、地點規律,創編為對生產具有直接服務作用的生產型民俗體育。常見的如舞春牛、扁擔頂力、禾稈拔河、春搖、騎竹馬等,通過把農業生產的工具轉化體育器材,把農業生產的技能動作轉化為體育技能,既體現了廣大農民的生產創新精神,也體現了其文化創新和生活提煉能力。
1.2 娛樂型民俗體育文化
在農業生產的休整周期內,原創和運用具有“祈福、驅邪、歌功頌德、喜慶娛樂等豐富內涵”,和“吉慶和娛樂的功能”娛樂體育項目[2],有助于激發群眾的娛樂創新、娛樂創新的精神。結合贛南民俗體育文化發展史,以及贛南群眾民俗體育活動的實踐,常見的項目有:九獅拜象、竹蒿火龍、羅漢舞、板凳龍、龍舟競渡、劃旱船,以及如上刀山、飛刀圈、過火練、舞香火龍、甩碗等民間特技性體育項目等,在吸引更多群眾分角色參與的基礎上,去提升贛南地區群眾的凝聚力。
1.3 自強型民俗體育文化
從客家形成和遷徙的歷史分析,躲避戰亂以及古代官場變遷所帶來各種負面影響是其根本成因之一。原創和學習各種傳統武術,成為贛南民俗體育的重要內容之一。以南拳流派拳種、梅花劍法等為代表的宗族性軍事民俗體育項目誕生,且不同的宗族和地區之間有著各種教派的區別。這些傳統武術項目,既傳承了中華民族珍貴的傳統文化,更在客家人的創新下具有地方特色,成為贛南地區珍貴的民俗體育項目和文化載體之一[3]。
贛南民俗體育文化作為中華民族文化的瑰寶內容之一,根據贛南群眾甚至整個中華民族發展的內在需要,結合時代實際做出各種提升是民族體育及其文化發展的根本路徑。
2.1 揚棄性發展
贛南民俗體育及其文化作為民俗內容的一種,立足時代要求對其“俗”進行揚棄,是傳承精髓、豐富內容的基本舉措之一。操作較多的方式有:一是陋習儀式的揚棄。以帶有歧視性、封建性甚至仇視性的儀式為代表,如性別歧視、經濟收入歧視、姓氏仇視等情況,被賦予以道具、服裝或某種旗幟的方式等。作為法治中國下的民俗體育,應該以法律的平等、民主,呈現出新中國文化的富強、民主、自由,讓每個運動者、欣賞者與體驗者等,從各自的層次享受到民俗體育及其文化的親和力、凝聚力。二是危險器材及其制作材料的揚棄。主要是那些外部造型具有傷害性的裝飾、材料的揚棄,例如鋒利的外表金屬裝飾等,在新材料與新制作工藝的支持下,可以呈現更加安全、輕便與牢固的器材,既能減少民俗運動者的體能負擔,也避免各種可能意外的傷害等。
揚棄是在保持基本內容的基礎上,所做出的刪減性或弱化性的微調。讓廣大群眾既能直接運用自己耳濡目染的技能開展運動或娛樂,也能逐漸地降低各種消極或負面因素的影響,打造一個純潔度不斷提升的民俗體育及其文化內涵。
2.2 整合性發展
以贛南民俗體育項目為基本或主體,與各種體育項目、藝術項目之間進行整合,是催生或創生民俗體育生命的有益嘗試或探索之一[4]。結合當前體育項目整合的各種實踐,整合路徑有三種:一是民俗體育項目之間的整合。既有贛南地區的民俗體育項目之間的整合,也有與其他地區民俗項目的整合,意在吸取各種優秀元素以提升民俗體育項目的文化品味,例如把贛南秧歌與東北秧歌整合起來,使其以更加豐富與多樣性的技能,以切實滿足和支持群眾的日常健身需要。二是民俗體育項目與現代體育項目之間的整合。實踐中,以抽取現代體育項目中的某些或某個技能,以及把某種器材作為民俗體育的道具等,使其能以更多的時代性吸引更多群眾的學習和參與。例如在甩碗的活動中,可以借鑒現代棒球、羽毛球、冰壺等項目的技能,使其能具有表演性、觀賞性與競技刺激性。三是民俗體育項目與舞蹈藝術之間的整合。根據某個民俗體育項目自身的特點,可以有針對性的借用某個舞種的技能元素,使項目程序、項目技能更加美觀、豐滿與流暢。例如把舞獅舞龍、舞香火龍、羅漢舞等項目,與現代舞、民族舞甚至健美舞結合起來,在減少各種器材和程序束縛的情況下,向更廣大的普通群眾推廣以追求日常健身的運用等。
2.3 創新性發展
對民俗體育項目進行創新是保持其生命力的根本方式之一。切合實際的實施方式有三種:一是技能創新。以民俗體育項目技能動作的幅度、技巧、程序編排創新為主,使其以簡捷、明快、易學、美觀的形式,滿足群眾健身、健美與健心的運動需求。例如根據梅花劍法創新梅花劍舞,使群眾能像開展太極劍舞一樣去開展健身活動。二是活動規則創新。以組織相關比賽活動競技裁判規則和技能動作規則創新為主,使其能以競技項目走向更加廣闊的舞臺。尤其針對那些純表演性的項目,按照某種方式歸納和提煉出相關的共性,以便于不同村莊或單位群眾開展競技比賽活動等,如創新扁擔頂力比賽規則,為不同年齡、身高、體重的群眾創設統一的標準,以便于組織民俗體育的群眾比賽活動等。三是道具制作創新。以制作的工藝創新、新材料運用為主,使其能以更加完美、多層次的造型,更加鮮明的活動主題,去支持廣大群眾民俗活動等,例如舞獅舞龍的龍和獅道具制作的創新等。
贛南地區不僅人文薈萃,其文化底蘊也較為的豐厚,更極為具有濃厚的客家文化風情。贛南民俗體育文化作為客家人甚至整個中華民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既是廣大群眾對自己的生產、生活、娛樂與日常活動的高度總結和提煉,也是地方群眾精神追求、文化創造的載體之一。在當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視角下,贛南民俗體育文化要想得到更長足的發展與傳承,其需要在充分、深入與系統挖掘和整合的基礎上,與時俱進地做出不斷的創新和豐富發展,才能為提升地方文化品味與群眾活動做出貢獻。
[1] 王俊奇.江西客家民俗體育歷史源流及其文化特征[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10(1):62-65.
[2] 譚東輝,劉志民.贛南客家民俗體育文化的社會功能及其價值的研究——上猶縣營前鎮"九獅拜象"田野調查[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2)70-72.
[3] 王娜.非物質文化遺產視域下贛南客家民俗體育的研究[D].南昌:南昌大學,2014.
[4] 張博.非物質文化遺產與贛南客家民俗體育文化研究[J].青春歲月,2016(17):213.
Study on Folk Sports Cul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in South of Jiangxi
Zhang Bo,Yang Jia
This paper uses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nd protection, to study the form and path of folk custom and its sport culture in south of Jiangxi. Conclusions: based on the sublation of folk sports culture and its carrier, integration and innovation should be taken collated with time, fashion and art, to make it popular and becoming part of daily entertainment and bodybuilding, to make it popular by getting more people involved, and to create its solid foundation by regular implementation. Key words: South of Jiangxi; folk sports culture;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2015年江西省藝術科學規劃項目(項目編號:YG2015126);2016年贛州市社會科學研究課題(項目編號:2016133)
張博(1981-),男,河南桐柏人,講師,碩士,研究方向:體育教學與訓練。
江西理工大學體育系,江西 贛州 341000 Sport Department of Jiangx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Ganzhou 341000, Jiangxi, China.
G852.9
A
1005-0256(2017)05-0019-2
10.19379/j.cnki.issn.1005-0256.2017.05.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