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際瑋,袁 媛
全民健身國家戰略背景下廣場舞發展的困境審視與路徑研究
曹際瑋,袁 媛
廣場舞現象由來已久,其在風靡全國的同時,也導致了諸多問題的出現。本文利用文獻資料研究等方法等對廣場舞引發的社會問題做了較為深入的探究,并針對廣場舞發展存在的困境提出相應發展路徑,旨在促使廣場舞長足有效的發展。 關鍵詞:廣場舞;全民健身;社會體育;中老年 Abstract: Square dance as a long-term common phenomenon, which is extremely popular in the whole country, has led to many problems. The thesis uses a lot of methods, such as literature research method, to dig deeply on the social problems from the square dance, and proposing development path according to the plight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quare dance, in order to make the square dance develop rapidly and effectively. Key words: square dance; national fitness; social sports; elder
2015年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1],標志著全民健身上升為國際戰略,我國全民健身運動的開展提供了重要契機。2013年國家體育總局《20~69 歲人群體育健身活動和體質狀況抽測工作調查結果》[2]顯示群眾體育度與參與人數有了較為明顯的增長趨勢,人民群眾參與體育的熱情和意識不斷增強,伴隨著經濟的增長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將有更多人民群眾涌入到健身運動的熱潮中。廣場舞作為參與人數最多,規模最大,影響最廣的全民健身運動項目,在全國范圍內引起了一場健身熱潮,但在廣場舞全國火熱的同時不時出現的社會矛盾和糾紛讓我們看到了廣場舞發展的困境,本研究以廣場舞為主體切入點,探討廣場舞發展的路徑,期冀研究為全民健身有所貢獻。
1.1 起源與發展
廣場舞是集健身與健體為一體,配以富有節律、節奏感的音樂,在廣場、院壩等空闊場地開展的群眾性健身活動[3]。關于廣場舞起源目前有兩種認識:(1)源于早期宗教祭祀的一種形式與手段,后不斷發展融入到宗教儀式、民間節日等社會性活動的表演形式,最終演變為廣場舞[4];(2)廣場舞源于早期人類生產勞動,由早期的生存行為發展成后期祭祀活動,幾經傳承、演化終演變成今日的廣場舞活動[5]。廣場舞的起源與發展有著各個時代不同的歷史意義,對于廣場舞的研究需在關注當下的同時回顧歷史并放眼將來。
1.2 參與特點
簡單易學,內容豐富,具有時尚與民族、國內與國際交融的特點是廣場舞參與的主要特點。廣場舞的主體——中老年人決定了廣場舞編排與動作內容需盡可能做到簡與易,動作簡單,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與健身性,而在具有簡單易學的同時,廣場舞又吸收了不同民族不同地區的舞蹈形式,具有較豐富的內容。不同地區的廣場舞有不同的特點,彰顯著不同的地域文化風情。
1.3 作用與功能
廣場舞除了作為健身運動除了鍛煉身體、愉悅身心的體育功能功能之外,還能滿足了特定人群(中老年人)的社交與情感的需要。隨著城鄉一體化、城鎮化進程的加快的發展,以及獨生子女政策和“空巢老人”現象等原因導致越來越多的中老年的社會交往空缺,而廣場舞作為一種集群性的健身運動形式在滿足中老年人健身需要的同時也極大程度上滿足和彌補了中老年人所缺乏的社交需要。
2.1 年齡、性別特征
廣場舞與其他健身運動項目的明顯區別在于其參與主體的集中性上。廣場舞的健身人群以中老年女性為主,其中40歲以上占79.8%[6]。中老年人在社會群體中具有的一定獨特性,其傳統觀念意識,所經歷的社會變革和教育背景等具有很強的特殊性,為廣場舞開展埋下了潛在的問題。
2.2 文化、教育背景
發生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文化大革命使中國中斷了近十年的高考,由此導致了高等教育與中等教育、初等教育的脫節,教育事業開受到了嚴重受阻,并由此導致了一些類的社會問題,時至今日仍在不同程度上影響著今天的中國。有關廣場舞人群情況調查研究發現作為廣場舞主力軍的中老年人受教育程度普遍較低,“(廣場舞參與人群)大部分沒有受過高等教育,高中及以下學歷的占 86.2%”[6]。 “當時的體育課程……圍繞競技運動編訂……教學內容過多、陳舊。”[7]文化教育的缺失以及體育教育和人民體育意識水平低等原因導致了現今中老年人的體育健身意識的缺失。
2.3 家庭生活背景
1980實施的獨生子女政策對我國人口控制起到了積極地作用,但在減輕我國人口壓力的同時也帶了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六七十年代的中老年人的家庭結構和家庭關系較父輩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家庭結構關系較為單一,相應出現了“空巢老人”現象。空巢老人囿于社會現實條件的限制,無法經常享受到子女和親人的關懷,同時又缺乏朋友、鄰居的關心和交流。中老年人在社交上處于一定的空缺狀態。與此同時,城鎮化的發展也加重了中老年人人際交流與社交缺失。
3.1 鍛煉場地少
截止2013年底,全國共有體育場地169.46萬個[8],相較于2003年的第五次全國體育場地普查[9]數量增長了一倍,用地面積達到了39.82億平方米,以2013年底全國大陸人口總數量13.61億人[10]計算,人均體育場地面積為1.46平方米,體育場地面積和數量雖然有較大幅度的上升,但在筆者實際走訪中得知體育場地依然存在布局不合理的現象,場地不足的情況未得到根本的解決,致使群眾只能選擇其他公共場所進行健身。且在實際調查中,44.3% 的開發商為了獲批土地和開發權,在規劃時按照國家建設規定和指標設計,但建設時卻未執行國家或城市規劃設計部門的標準[11]。
3.2 無專門人員指導
社會體育指導員是國家為社會體育開展與推廣而建設的專門性體育人才,目前我國社會體育指導員的數量已經超過70萬人[12],但國內考核與激勵機制尚不具備健全,且存在人數多、結構不均衡的情況,遠不能滿足廣大人民群眾體育活動的需求,為健身人群配備專職社會體育指導員的情況也只有在極少數的高檔社區或體育文化開展情況較好的社區才會出現。另一方面,社會體育指導員不僅數量存在較大的空缺,而且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建設亦存在較多現實問題,如:各級各類指導員結構不均衡;年中高級社會體育指導員齡偏大、文化素質較低;多數指導員從業時間短、指導率低;社會體育指導員數量與質量上存在較大的城鄉差距;指導員培訓內容和過程流于形式,盲目追求數量;社會體育指導員需求與數量不足矛盾突出等現實問題[13。
3.3 健身項目單一化
鑒于中老年人所處的時代教育背景(大多在上世紀80年代或之前),體育課程所教授運動項目有限,體育活動內容相對較少,開展情況相對受人們所忽視。作為體育技能獲取的重要途徑之一,體育教育所發揮的普及體育運動的角色功能微乎其微,加之中老年人身體機能下滑,學習新運動技能具有一定難度,且大多數中老年人消費觀念較為保守,在體育運動項目的選擇上秉持能省就省的觀念,只能從事一些簡易且相對保守的運動項目,由此導致了中老年人健身項目單一化。
3.4 管理部門不明確
因廣場舞的開展需要開闊的場地、較高分貝的音樂等,作為全民健身運動的直接負責管理部門,各相應單位的體育局在管理過程中存在較多的問題。廣場舞管理需要兼顧地區內多個職能部門共同管理,其中包括環保部門需要對廣場舞音樂進行管理以免造成噪音污染;城市管理局和交通管理局等單位需要對廣場舞開展場地進行管理,以免廣場舞開展造成城市交通擁堵等問題。而現在廣場舞管理大都由社區直接負責管理,其管理過程中難免存在較多的漏洞和問題,因此廣場舞開展應據本地區實際情況分級管理的同時做到各相關單位協同負責,保證廣場舞運動的順利、合理開展。
3.5 監督工作不到位
廣場舞的開展大多為自組織行為,在落實管理責任問題的同時還需要加強對廣場舞開展的監督與監控。廣場舞的監督同管理一樣需要涉及多個職能部門協同負責,在廣場舞開展區域、廣場舞噪音監督等方面需要環保部門、城市管理部門等多個部門聯手共同監督。而在監督過程中應協同相關體育部門做好區域范圍內分片監督,做好監督工作,同時應注意監管過程中廣場舞參與群體社會背景和社會地位獨特的獨特性,使廣場舞監督工作科學化的同時更具人文關懷。
4.1 探索“雙結合”模式,促進廣場舞開展
全民健身路徑工程促進全民健身運動開展的同時也成為了體育傳播中心,將健康生活方式和科學健身方法傳遞給更多的人。作為全民健身的有效途徑之一,除了充分發揮全民健身路徑在全民健身運動中的作用,還要盡可能地利用社區和中小學及高校的健身場地與資源,做到“學社結合”,為廣場舞開展尋找相應場地資源,以期解決場地不足的問題。將全民健身路徑與廣場舞相結合、“學社結合”與廣場舞相結合,積極開展 “雙結合”模式,為廣場舞開展和全民健身實踐做出積極、有效的探索。
4.2 完善干部考核機制,將全民健身納入考核內容
在省、市、縣、區和社區街道辦事處及鄉鎮等管理部門設立負責人機制,避免廣場舞運動管理的空缺。社區、街道等基層組織應對廣場舞的開展加強組織和引導,分派專職人員負責全民健身的相關事宜,并在地區內分期進行考核。鎮(鄉)、村一級的民健身可探索新的發展方式,充分發揮基層體育精英的作用,如將大學村官與社會體育指導員身份相結合,以全面推動農村基層群眾體育的開展,重慶市大學生村官兼任社會體育指導員便是這一工作上的新探索[14]。
4.3 開發各類社會資源,與健身行業專業資源掛靠
廣場舞的開展除了政府職能部門的介入、管理和資助外,還應調動社會相關和各類企業的力量進行推廣。各級體育負責部門應加強與本地區各類企業的密切聯系,結合本地區實際情況積極舉辦各類以廣場舞為代表的全民健身運動,依靠賽事的影響力推進廣場舞運動的發展。與此同時,政府職能部門應協同健身行業,合理開發利用市場資源促進廣場舞的健康發展。政府職能部門應當積極協調健身行業與廣場舞組織之間的利益關系,安排健身行業的專業教練為廣場舞的舞蹈編排和合理健身提供科學合理的建議,并根據地區實際情況參與廣場舞教學,使廣場舞健身運動達到預期效果。
4.4 健全體育法制法規,做到全面依“法”治“體”
整合現有法規,明確全民健身的管理部門,厘清在全民健身運動中各級政府部門的法律責任,對廣場舞產生的相應社會問題做到處理及時迅速,健全法律法規,各地區根據本地區的實際情況制定廣場舞開展規范,使廣場舞的開展和治理做到有法可依,以法律和規章制度的約束性確保廣場舞的積極、健康發展。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四個全面”中全面依法治國方針,不斷深化對于體育立法的全面性和廣泛性,使廣場舞開展做到有法可依。根據廣場舞開展的實際情況,不斷健全完善法律法規,確保各類由全面健身引發的社會問題和糾紛得到及時妥善的處理。在保障人民群眾開展廣場舞健身的同時明確相應的義務與職責。
廣場舞作為現階段我過社會轉型期參與人數最廣,影響力較大的全民健身項目,其帶來的社會影響不容忽視。廣場舞只是全民健身的一個具有代表性的視角,在全民健身開展過程中還有更多的問題需要我們去解決,引發廣場舞背后的諸類社會問題同樣也是其他全民健身運動需要引起注意的。作為體育工作者,我們需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全民健身中出現的各類問題,積極響應國家號召的同時更要關注人民群眾的健身需求,為全民健身做出自己的貢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廳. 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EB/OL].http://www.scio.gov.cn/xwfbh/xwbfbh/wqfbh/2015/33862/xgzc33869/Document/1458267/1458267.htm, 2015-12-07.
[2] 國家體育總局.2013 年 20~69 歲人群體育健身活動和體質狀況抽測工作調查結果[EB/OL].http://www.sport.gov.cn/n317/n349/c222896/content.html.
[3] 竇彥麗,竇彥雪.廣場舞文化溯源與發展瓶頸[J].四川體育科學,2013,(2):92-94.
[4] 李少奇,鄒子為,陳以璇.廣場健身舞在社區文化建設中的作用、問題及對策[J].科技信息, 2000,(19): 491-492.
[5] 楊清華.廣場舞作為高校體育校本課程開發的研究[J].教育與人才, 2011,(35): 89-90.
[6] 邱海龍.中老年婦女廣場舞開展情況的調查與分析[J].湖北體育科技,2009,28(6):665-666.
[7] 王華倬. 論新中國中小學體育課程的演變過程及其發展趨勢[J]. 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4,27(9):1229-1231.
[8] 國家體育總局.第六次全國體育場地普查數據公報[EB/OL]. http://www.sport.gov.cn/n16/n1077/n1467/n3895927/n4119307/7153937.html, 2014-12-26.
[9] 國家體育總局.第五次全國體育場地普查數據公報[EB/OL].http://www.sport.gov.cn/n16/n1167/n2768/n32454/134749.html, 2005-02-18.
[10]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編.中國統計年鑒 2014 漢英對照[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4.
[11] 陳彥,張軍,李蕾.西安市住宅小區體育設施配套建設實施現狀及立法保障研究[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01,28(4):391-395.
[12] 新華網.全國社會體育指導員數量超70萬 考核機制待健全[EB/OL]. http://sports.sina.com.cn/o/2012-02-14/21185942954.shtml, 2012-02-14.
[13] 項立敏.我國社會體育指導員現狀的社會學研究[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06,8(4):27-30.
[14] 國家體育總局.重慶:大學生村官兼任社會體育指導員[EB/OL].http://www.sport.gov.cn/n16/n1077/n1272/2786651.html,2012-04-04.
A Study on Dilemma and Path of the Development of Square Dance in the Background of the Nation - wide National Fitness Strategy
Cao Jiwei,Yuan Yuan
曹際瑋(1993-),男,山東萊蕪人,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體育人文社會學。
華中師范大學體育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9 Physical Education Department of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430079, Hubei, China.
G812
A
1005-0256(2017)02-0099-3
10.3969/ j.issn.1005-0256.2017.02.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