逄昊 王耀東
(中國礦業大學(北京) 北京 100083)
跆拳道發展對散打運動普及與推廣的借鑒研究
逄昊 王耀東
(中國礦業大學(北京) 北京 100083)
散打運動作為中華武術的精華經過多年在民間流傳發展,技術體系逐漸成熟,擁有大批愛好者和專業散打運動員。近年來散打運動取得的進步是有目共睹的,同時也面臨著比賽規則、競賽機制不完善等諸多問題。該文運用了文獻綜述法分析了與散打運動同屬于傳統技擊項目的跆拳道的推廣歷程,借鑒韓國跆拳道發展模式和優秀經驗,針對散打運動的現狀和我國的國情,探索出了一系列有利于散打運動推廣普及的措施。
跆拳道 散打運動 競賽機制 推廣普及
跆拳道(Taekwondo)是起源于古代朝鮮的民間武術技藝。跆拳道歷史悠久,曾被稱為跆跟、花郎道[1],經過多次改革發展出現兩個流派,即傳統跆拳道和現代跆拳道。傳統跆拳道注重的是格斗項目的實戰性而后者技術動作相對簡單,老幼皆宜,其教育和激勵作用更加突出跆拳道實際上由跆、拳、道三部分組成,跆(TAE)是表示用腳踢,跆拳道是以腳法為主的功夫,其腳法占70%甚至更多[2];拳(KWON)是以拳頭擊打,跆拳道比賽允許使用拳法,但是每次只能出一只拳;道(DO)是精神層面的要求,主張培養練習者的個人修養和提高道德水平。
傳統跆拳道注重的是格斗項目的實戰性而現代跆拳道技術動作相對簡單易學,其教育和激勵作用更加突出。現代跆拳道的前身是朝鮮的自衛術,1945年朝鮮獨立后,歸來的朝鮮軍人也帶來了各地不同的武術,不同的動作技巧和規范與傳統跆拳道融合,創造性的發展成現代跆拳道體系,并于10年之后正式更名為跆拳道;1966年跆拳道成立了第一個國際性組織,即國際跆拳道聯盟;到70年代近10年,跆拳道迅速發展,1973年5月,跆拳道領域的另一個重要組織即世界跆拳道聯合會成立。1988年的24屆奧運會上,跆拳道作為表演項目,走上世界的舞臺,由此連續三屆奧運會都有跆拳道的身影。 隨著跆拳道不斷發展,在國際上影響力越來越大,到1994年,國際奧委會決議將跆拳道項目列入2000悉尼奧運會,跆拳道迎來新的輝煌。
武術,這一中華民族所獨有的傳統體育項目,是扎根在華夏大地上那豐閑博深的文化沃土之中,伴隨著中華五千年的文明逐漸孕育和成長起來的。從遠古時代人們漁獵采果的自然生存之道,經過戰國以至秦漢唐宋的軍事爭戰之術和民間拳抵舞劍之技,到明清民國時期逐漸形成內外南北的各門各派之武學體系。經過幾千年吸納五湖百川的潤育生長而終于發展成為獨具東方文明特色的中華武術,在我們炎黃民族歷史上曾起到非常之作用。然而,通過近現代的發展,特別是鴉片戰爭以后,軍事武藝在戰爭中逐步為火器所取代。隨著當代中國體育的快速崛起,現代武術的發展中出現了不可調和的矛盾,也成為武壇上武術理論爭鳴的焦點。
散打,興起于中國民間,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時期,此時有“散手、相搏、白打”等俗稱,而散打得到廣泛發展則是在宋元時期[3]。明、清時期是武術散打運動的大發展時期,出現了一代宗師黃飛鴻,以及清末愛國武術家霍元甲,從相關的文學影視作品中我們可知,此時拳術流派多,風格各異;民國時期,武術的興盛程度可以從現今眾多影視作品中得以體現,最廣為流傳的就是精武英雄陳真,這里的“精武”就是1910年在上海成立的“精武體育會”。近代把中國功夫推向世界的是世界功夫巨星李小龍,他的傳奇一生可謂家喻戶曉,享譽中外。
近代以來散打運動的發展相對平緩,其中武術散打走向現代體育階段的標志是1988年首屆國際武術邀請賽的舉辦。此次比賽吸引了眾多來自不同國家的專業運動員的參與,同時也出現了散打運動的兩種不同稱謂混用,即“散打”與“散手”被很多外國友人相混用的現象,直到今天這種現象仍然存在,為散打的推廣造成一定的不利影響。次年,武術散打正式成為國家正式競賽項目,并在國家體委會的支持下第一屆全國武術散打擂臺賽,至此武術散打的發展越來越受到國家的關注和支持。
武術散打的科學化、正規化發展得益于1990年《武術散手(散打)競賽規則》的頒布,在比賽評分方面也取得了新的進展,改變以往裁判全權掌握的狀況,選擇更為科學的電子計分系統。之后散打運動逐步成為各級各類運動會正式比賽項目。如1993年,成為全國運動會正式比賽項目;1998年打入第12屆亞洲運動會等等。 2000年,中國武術散打進入新的科學的階段,即專業賽制時期的開始,第一屆中國武術散打王爭霸賽順利舉行。
武術散打運動雖然是我國傳統體育精華,但是社會對武術及散打的關注和宣傳確實不到位。我們每天都可以在電視報紙上看到各種的體育項目如足球、籃球、排球的電視節目,但是關于武術散打的比賽頻道和報道是少之又少。美國橄欖球雖然不是奧運項目,但在國家的普及程度很廣,橄欖球明星的地位和知名度也是相當高。現代武術還是沒有找到合適散打的運動推廣模式。
(1)建立一個嚴格的等級制度。可以有選擇地學習跆拳道的段位制,去粗取精,建立一個適合散打運動現狀的等級制度,為練以習者提供提升能力的動力和目標,激勵他們通過不斷練習,提高技術獲得晉升。借此也可以吸引更多參與者。
(2)改革舊的賽制,適時推出更具科學性和吸引力的新賽制,例如可以借鑒球類比賽的主客場聯賽制,使得比賽雙方充分了解和交流,吸引更多外國武者的參與,起到推廣和宣傳的作用,有利于散打運動走出國門,走向世界。
(3)與國際接軌改變比賽局數。例如錦標賽的比賽局數由3局改為5局,通過增加局數促進競賽的公平性,借助規則的完善使得比賽科學合理。
(1)散打服裝應統一并且設計出中國元素,設置具有中國特色的武術禮儀。泰拳比賽前,選手必須要行拜師禮,以此表達尊師重教的優良傳統。而目前散打運動比賽前只有一個抱拳禮,顯示對對手的尊重,相對簡單,并沒有體現我國的傳統禮儀和武德精神,建議創編一套適合中國民族特色的禮儀規范,以宣傳中國傳統文化,在吸引外國友人的同時增加散打運動的文化內涵。
(2)加強武德教育。應該從練習者開始訓練的第一天,就傳授給他們尊師重教,以德為重,修身養性等武德教育,在提高技術水平的同時提升習武者的自我修養,向世人展示中華民族道德修養的魅力。
(1)散打運動的普及與推廣離不開具備專業素質的技術能力的散打教練,散打運動的發展歸根結底是散打運動員和愛好者的培養,因此教師和教練員的培養是十分關鍵的一環。
(2)注重培養散打運動科研型人才,從而不斷深入研究散打運動競賽體制,方法要領,推廣發展等,促進散打運動的可持續性發展。
散打運動是具有民族特色的傳統體育項目,其發展受到政府和專業人士的普遍關注。散打產業在發展與推廣中與跆拳道產業相比相對落后,該文借鑒跆拳道推廣模式和優秀經驗的同時,分析了我國散打運動推廣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改革技術要求、競賽規則、禮儀規范等方面,使散打運動獲得發展活力。但畢竟個人能力有限,所提出的觀點也許有失偏頗,因此散打運動蓬勃發展還需要更多專業人才的不斷鉆研,繼承創新。
[1]彭貴洲.對我國散打運動現狀的若干思考[J].內蒙古體育科技,2000(2):2-3.
[2]唐力,梁宏健.跆拳道課程教材建設的研究與實踐[J].湖北經濟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11):11-12.
[3]丁勇,江惺俊.對普通高校散打運動可持續性發展的思考與建議[J].萍鄉學院學報,2009,26(5):89-90.
G80
A
2095-2813(2017)08(a)-0244-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7.22.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