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曉峰王晶周曉健
(1.華北理工大學體育部 河北唐山 063009;2.胡各莊中學 河北灤南 063000)
“體育夢”的文化敘事內涵研究①
——基于《火之戰車》的敘事分析
許曉峰1王晶1周曉健2
(1.華北理工大學體育部 河北唐山 063009;2.胡各莊中學 河北灤南 063000)
在“中國夢”的感召下,“體育夢”的文化內涵亟待理清。選取《火之戰車》這一奧斯卡獲獎影片,基于20世紀20年代域外“體育夢”的時代背景,對“體育夢”的文化敘事內涵進行了影像敘事分析。《火之戰車》的魅力在于對英國人風格的描述,當《火之戰車》獲得奧斯卡獎最佳影片獎時,影片編劇曾告誡觀眾,英國人來了。力求深入理解“體育夢”的文化內涵,對中國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添磚加瓦。
中國夢 體育夢 火之戰車 敘事分析
在“中國夢”的感召下,“體育夢”的文化內涵亟待理清。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該文選取《火之戰車》這一奧斯卡獲獎影片,進行精細的影像敘事分析,借鑒域外視野,力求深入理解“體育夢”的文化內涵,對中國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添磚加瓦。
20世紀20年代,是一個混合了個人主義、懷疑主義和愛國主義的時代。20世紀20年初,不列顛時代精神使人想起轉型期的英國社會。1837年至1901年的維多利亞時代的價值觀和身份觀念快速消失,自由市場給予個人自由和豐富的物質回報,對自由市場的自信減少了女性工作時間、作坊式勞動力狀況。盡管英國于1918年頒布了《教育法》強制規定公立學校學生的檢查與醫療制度,但是醫療必需品仍然不均衡。直到1946年才形成全民醫療保健體系。早期消費者文化開始形成,“炫耀性消費”現象凸顯出社會變遷,家居用品、衣服和轎車等新型交通工具開始出現。截止到20世紀20年代,不斷增長的消費文化開始萌芽,包括廣播(BBC于1922年開始進行廣播)和電影技術的發展。
此時英國人認為需要培養民族情感,需要瞻仰國家紀念碑和觀看國家儀式。正如他們所看到的一樣,肩負傳播他們的語言、文化、制度和工業責任。但是這個時期的英國人風格正突顯出明顯地功利性,不是感情上的民族主義。換句話說,就是按照個人實際價值進行衡量。每個社會成員從其某種公民的成員關系中獲得身份認同。《火之戰車》的電影主人公在他們事業成功的時期,也未像現代運動員的做法一樣,身披英國國旗或宣告忠誠于英國。男性的承諾是有限、特定以及與該時代的個人主義保持一致。
1920年,電影主人公利德爾考上愛丁堡大學后,在體育運動上的成績更加優秀,他代表學校參加田徑和橄欖球比賽,獲得資格參加五國橄欖球聯賽。亞伯拉罕斯是一名像利德爾一樣的全才運動員,擅長田徑和跳遠。1899年出生在倫敦50英里遠的貝德福德,他的父親是伯拉罕先生,本身也是一名奧林匹克跳遠運動員。亞伯拉罕斯家祖上在立陶宛,19世紀末20世紀初遷移并定居到英國。亞伯拉罕斯先生是一名成功的金融家。在1919年劍橋大學岡維爾與凱斯學院學習前,像利德爾一樣,亞伯拉罕斯也是在私立學校接受教育,不同的是他在德比郡萊普頓中學學習。然而在劍橋大學,他在1920年奧林匹克英國隊獲得了一個參賽資格,但是未能在四次比賽中給人留下深刻印象,最好的成績是在4×100 m接力賽中取得。4年后,他與利德爾共同參加巴黎奧運會,此時的奧運會與商業贊助、全球電視轉播的奧林比克運動會不同,是更單純的比賽。在1925年,年僅26歲的他因為纏綿的腳傷不得不退役,并從事新聞工作。在紀念心目中的他和利德爾電影上映兩年前,也就是1978年逝世。
當亞伯拉罕斯聽說利德爾并嘗試在愛丁堡的競技運動會觀看比賽時,這兩個人互相影響。他敬畏地觀看著比賽,因為利德爾在比賽中摔倒后勇敢地爬起來,并獲得了比賽的勝利。具有堅定心性的對手的一幕使他采取更嚴厲的訓練為他的奧林匹克比賽做準備。雖然在電影中沒有強調不接受專業訓練,但是亞伯拉罕斯被迫在比賽前與其教練分開。雖然當時在很多體育項目如足球、橄欖球和拳擊等比賽中向競爭對手付錢,這違反了科斯林式精神。拋開功利的比賽目的,這樣可以欣賞比賽的樂趣而不是贏得比賽的樂趣。這種策略把亞伯拉罕斯從真正體育精神中提取出來。比賽變得允許勝利和失敗,比賽失敗并不丟人,但是不嘗試才是可恥的。對競爭對手的最難聽的辱罵就是沒有盡最大努力嘗試。體育的中心目標是使所有參賽者發揮最大能力。努力比輸贏更重要。顯然這只是男性的代名詞。
亞伯拉罕斯受到其他人的刺激,即話語“我要贏”,這樣20世紀初期的體育精神完全不同,與“不惜一切代價贏”的心態一致,這種心態在隨后數十年間開始盛行。利德爾也被自私觀影響。漠不關心的訓練方法就是戲劇性地培養紳士愛好者,他使跨欄邊緣的香檳瓶子保持完全平衡,然后在沒有漏出一滴的情況下快速通過。與此同時,亞伯拉罕斯在教練員的嚴酷監督下完成了規定的訓練任務。在令人難忘的鏡頭中,幾名運動員在沙灘上訓練,提醒觀眾認為這是關于兩名運動員的故事。
如果不是這兩個男人,比賽本身包含兩個故事。他們的壯志沒有受到科林斯式理想的阻礙。他們想要贏,當然,亞伯拉罕斯和利德爾也是一樣,盡管有不同的理由。電影本身預示著即將到來的體育夢時代。亞伯拉罕斯和利德爾贏得各自的比賽項目,暗示了一個轉折點。正如強調他的義務一樣,利德爾在他退出主動競爭以便追求賽后的使命感,他便宣告履行了其義務,尤其是當亞伯拉罕斯因他的比賽項目安排在星期天進行,而選擇放棄1988年首爾奧運會中英國預選賽時。《火之戰車》的魅力在于對英國人風格的描述,當《火之戰車》獲得奧斯卡獎最佳影片獎時,電影編劇告誡觀眾,“英國人來了”。《火之戰車》的導演、制片人、編劇和大多數演員陣容都是英國人,其全體人員、主題和拍攝場地也是這樣。所以該電影的制作和主題充滿了愛國主義。最終,愛國主義的歡呼淹沒了英國電影工業。
在“中國夢”的感召下,“體育夢”的文化內涵亟待理清。選取《火之戰車》這一奧斯卡獲獎影片,基于20世紀20年代域外“體育夢”的時代背景,對“體育夢”的文化敘事內涵進行了影像敘事分析。《火之戰車》的魅力在于對英國人風格的描述,當《火之戰車》獲得奧斯卡獎最佳影片獎時,電影編劇告誡觀眾,英國人來了。力求深入理解“體育夢”的文化內涵,對中國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添磚加瓦。
[1]許曉峰,高巖松,王金福.《洛奇》對勵志人生和美國夢的詮釋[J]. 體育科技,2017(1):57-59.
[2]許曉峰,王晶,喬振贏.“體育強國夢”助推“中國夢”的實現路徑研究[J]. 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17(4):11-12.
[3]黃璐.“中國夢”視域下的“足球夢”:一個評論回應[J].體育成人教育學刊,2016,32(3):60-64.
[4]黃璐.美國籃球夢的輪廓與文化精神——《高中籃球、種族與美國夢》評析[J].體育研究與教育,2014,29(2):1-7.
[5]董孔梅.中國體育夢內涵闡釋[J].體育文化導刊,2014(6):5-7.
[6]張曉陸.體育英雄的神話學研究[J].體育研究與教育,2015,30(4):63-66.
G8
A
2095-2813(2017)08(a)-0251-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7.22.251
2016年度河北省社會科學發展研究課題(201603040303)。
許曉峰(1979—),男,漢,河北唐山人,碩士,副教授,主要從事體育社會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