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盛城
(蘇州大學體育學院 江蘇蘇州 215000)
對運動心理學中應激喚醒焦慮的再思考①
徐盛城
(蘇州大學體育學院 江蘇蘇州 215000)
為了探求能夠更好地理解運動心理學當中應激、喚醒、焦慮的相關概念。通過文獻資料法,對這3個名詞的歷史概念進行整理以及Gould-Krane的心理喚醒模型、Gray的三因素喚醒理論模型、漆昌柱等人的心理喚醒強度—方向概念模型等一些相關概念進行了綜述,并在心理喚醒強度—方向模型的基礎上提出了基于認知過程的喚醒尺度模型。
應激 喚醒 焦慮 運動心理學
1.1 應激的概念
應激可以分為兩大類別生理應激和心理應激。在早期的醫學學科上Hans Selye認為應激是通過特殊的綜合癥而表現出來的一種狀態,這個綜合癥由生物系統內的、非特異性地被引起的所有變化組成。Selye的認為其實是非常典型的關于應激在輸出層面上的概念,即生理應激的重點是放在刺激之后的結果上。
在早期的心理應激研究中人們就已經認識到了應激的3個重要方面:(1)對應激的反應因人而異;(2)應激是由對充滿緊張的情境的知覺而不是由情境本身決定的;(3)應激程度部分依賴于個人的適應能力。
如果對生理和心理方面的應激做一個整體定義的話:應激是一種狀態,這種狀態是由有機體生命調節活動中的實際的或感覺到的要求——能力不平衡引起的,并且傾向于通過非特異性反應表現出來。
1.2 應激概念的思考
上所述的關于應激結果包括生理和心理上的反應,如果把應激理解為一個過程的話我們理應考慮應激在輸入端心理和生理上的反應。我們在運動心理學中往往只考慮什么樣的刺激和什么樣的心理認知過程會引起我們知覺身邊的環境,其實認知的本身并不只包括心理學因素,更有生理層面知覺水平發生變化。
2.1 喚醒的概念
縱觀早期的關于喚醒的概念能夠發現,與喚醒有關的描述大都包括了能量動員、強度、生理與心理等幾個關鍵性的詞語。喚醒指機體總的生理性激活的不同狀態狀態或不同程度,是由感覺性興奮性水平、腺和激素水平以及肌肉的準備性所決定的一種生理和心理活動的準備狀態。喚醒對維持與改變大腦皮層的興奮性和保持覺醒狀態有重要作用,他為注意的保持與集中以及意識狀態提供能量。這段話整合的概括了喚醒在生理層面上和心理層面上的作用,其中也提到了把喚醒作為一種能量來考慮。
2.1.1 Gould-Krane的心理喚醒概念模型
Dnaeil和Karne在論述喚醒概念是綜合了各種因素和以往的觀點提出了一個心理喚醒的模型。 Dnaeil和Karne認為喚醒應該分為生理、生化喚醒以及喚醒的認知解釋與評價兩大部分。其中特質焦慮水平作為一種人格特征在認知中起影響作用。Dnaeil和Karne還明確了喚醒認知解釋與評價分為3個要素,即軀體方面、消極認知方面、積極認知方面。
2.1.2 Gray的三因素喚醒理論模型
在心理生理學中Gray等人總結了有關他人的研究,提出一個三因素喚醒理論模型,認為存在兩個相互拮抗的系統:行為激活系統(BAS)、行為抑制系統(BIS),還存在一個非特異性的喚醒系統或者說是強度表現系統(NAS)。 漆昌柱等人認為Gray的三因素喚醒理論模型本質上是從強度和方向兩個角度來說明喚醒,認為BAS與BIS控制著激活的方向,而NAS控制著激活的強度。并以此為依據提出了心理喚醒的強度—方向概念模型。
2.2 焦慮的概念
Cattell和Scheier采用因素分析法,將焦慮劃分為狀態焦慮和特質焦慮,認為特質焦慮是個人的整體的,相對穩定的一種人格特征。狀態焦慮是個體隨時間和情境變化的短暫的情緒狀態。狀態焦慮含有幾種主要成分,分別為:情緒體驗,威脅、不確定性和擔心的認知表征以及生理喚醒。狀態焦慮是一種在強度上有變化、隨時間而波動的短暫情緒反應。
2.3 對喚醒與焦慮概念的思考
從較早的關于喚醒理論研究開始隨著運動心理學的不斷發展,關于喚醒的概念也不斷在被修正改變。迄今為止的研究中,人們往往將“喚醒”的概念等同于“焦慮”常常以狀態焦慮的測量來確定被試當時的喚醒水平。就目前來看絕大多數論文中都將心理喚醒水平等同于狀態焦慮水平或者是競賽焦慮水平。基于對以上模型和概念的思考,我們是否能夠把喚醒看為一個度量的尺度,來相互聯系應激、焦慮這兩個概念,同時將應激、喚醒、焦慮這3個在邏輯學層面上相互包含的概念整合到一起。
3.1 認知在應激與焦慮概念中的作用
認知在應激與焦慮中起著相當關鍵的作用,Richard Lazarus和他的同事在20世紀70年代提出來的應激的交互作用模式中把應激看為是一種不以瘋狂或死亡為代價的基礎上來處理需求和能力之間的關系。在應激過程中對刺激情景的檢索(輸入)以及檢索后對刺激情景的評價這兩者也屬于認知范疇。弗洛伊德的后期焦慮理論認為:焦慮的根源不在本我而在自我,只有自我才產生并感受焦慮。很明顯在這里弗洛伊德認為焦慮的發生與認知過程緊密不可分割。Cox認為喚醒與警覺同義,一個被喚醒的人就是處于一種生理準備狀態。警覺是一個認知心理學名詞是屬于注意的一部分,所以認知除了包含有心理層面的認知評價過程還包含有生理層面的對刺激或者說是環境的知覺過程。也就是說只有個人意識到內外刺激才會產生應激,且也只有意識到內外刺激焦慮才會有喚醒意義。
3.2 喚醒在何時開始
如果將喚醒(包括了生理喚醒和心理喚醒)看做這個過程當中身體反應或者能量動員的強度的話喚醒是在什么階段在何時開始的呢?警覺的開始:無論是視知覺、聽知覺或是其他觸感以及本體感受知覺等只要警覺一片空間范圍喚醒就已經開始。例如足球運動中守門員對攻方球員的警覺。雖然射門的動作并未發生但是只要警覺的存在喚醒就已經開始。認知評價的過程:在生理喚醒出現的期間對所接受刺激的認知評價過程,這個認知評價過程會導致一定的負性或正性的心理體驗。喚醒的尺度作用:從警覺開始喚醒始終貫穿應激與狀態焦慮產生的整個過程,用喚醒來評定應激的強度和狀態焦慮的強度,喚醒作為尺度應該有其方向性,即使在知覺(生理喚醒)過程中也有方向性。正常安靜狀態下的喚醒強度定義為0的話那么深度睡眠情況下應該是負的高度喚醒,警覺狀態下是正的高度喚醒。
3.3 認知過程的喚醒尺度模型的解釋
在一開始的知覺過程中就用生理喚醒的水平去衡量,例如在深度睡眠的時候我們很難注意到到一個刺激,而過高的生理喚醒可能會影響我們的視知覺和聽覺,例如在足球運動中運動員過于激動可能會影響傳球路線的分析判斷,無法注意到球場中的一些邊角地區視知覺會變狹窄,但此時球員的情緒不一定表現為焦慮。我們對覺察到的刺激進行判斷分析會獲得某種主觀體驗或者說是情緒狀態,這是心理喚醒的開始。而當我們獲得某種情緒狀態之后我們會啟動另一種情緒評定機制,即我們對情緒反應的認知評價。例如我們在比賽中可以清楚的認識到自己處于一種高度喚醒的焦慮情緒中,某些認知加工過程會降低心理喚醒也會提高心理喚醒。在認知過程的喚醒尺度模型中我們可以通過控制生理喚醒的尺度,來解決我們能否注意比賽中的刺激的問題。我們研究用什么樣的方法降低負性心理喚醒的尺度來降低不良的情緒體驗,以及提高對情緒的認知評定的心理喚醒來自我控制自己的情緒體驗。
[1]Gould,D & Krane,V.The arousal-athletic perrormance relationship:Current status and future directions[M].In T.Horn(Ed.),Advances in sport Psychology,Champaign,IL:Human Kinetics,1992:119-141.
[2]漆昌柱,梁承謀.論心理喚醒概念的強度──方向模型[J].體育科學研究,2001(2):19-22.
[3]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
[4]Robert.Sternberg,Karin Sternberg,著.Cognitive Pschol—ogy[M].邵志芳,譯.北京輕工業出版社,2015:123-137.
G804.8
A
2095-2813(2017)05(c)-0213-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7.15.213
徐盛城(1993—),男,漢,浙江臺州人,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運動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