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文星
(北京體育大學 北京 100084)
關于運動員社會保障制度的研究①
孫文星
(北京體育大學 北京 100084)
隨著我國競技體育水平的不斷提高,越來越多運動員退役安置問題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在當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舉國體制”的體育人才培養機制的融合下,運動員在役期間的福利待遇、醫療保障,退役后的就業發展和崗位安置等問題有著現實的不足。2010年《關于進一步加強運動員文化教育和運動員保障工作指導意見》出臺后,政府也在不斷總結經驗,更加重視運動員文化教育,該文通過對近年來社會保障發展階段及相關政策法規進行學習,旨在深入總結運動員社會保障現有問題,并提出合理有效的解決辦法,希望為我國體育事業的發展和后備人才的培養提供有效思路。
運動員 社會保障 文化教育
1.1 社會保障
國家通過立法,動員社會各方面資源,保證無、低收入以及遭受各種意外災害的公民能夠維持生存,保障勞動者在年老、失業、患病、工傷、生育時的基本生活不受影響,根據經濟和社會發展狀況,逐步增進公共福利水平,提高國民生活質量。一般包括社會保險、社會救濟、社會福利和優撫安置四方面。
1.2 運動員社會保障
將運動員納入社會保障覆蓋范圍,為運動員參加養老、工傷、失業等社會保險,交納社會保險費用,享受社會保險待遇以及在運動員退役后進入其他單位工作轉移社會保險關系而做出的制度安排和相關規定。
2.1 物質保障階段
195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保險條例》:生育、醫療、疾病同等待遇;1995年《體育法》:優秀運動員從就業到升學各方面優惠放寬。對運動員減輕退役后生活壓力,運動期間專注于提高運動訓練水平,對我國體育事業健康成熟發展具有法律意義。
2.2 人力資源保障階段
2002年《關于進一步做好退役運動員就業安置工作的意見》:實施退役運動員安置市場化;2010年《關于進一步加強運動員文化教育和運動員保障工作指導意見》:提高國家隊隊員學習文化知識的帶頭作用,保障基層運動員文化教育時間。
3.1 少量塔尖上的世界冠軍
退役后風光無限。有些人嫁入豪門或馳騁于娛樂圈,過上富足的生活,如郭晶晶。有些人成功跨界轉型,在新的領域開創自己的事業,如田亮。有些人不離本行,做教練或做解說嘉賓,如中國男子體操首位世界冠軍黃玉斌。有的靠個人能力支持社會公益事業,如姚明。
3.2 大量塔底運動員
退役后就業方向趨于基層工作,接受國家安置的效果較差,大多自主擇業。至今有許多省份的退役運動員有上百人之多待安置。
4.1 運動員安置方面
根據2003年《自主擇業退役運動員經濟補償辦法》分為兩種:自主擇業和組織安置。自主擇業有經濟補償,包括基礎安置費,運齡補償費,成績獎勵費。
4.2 就業方面
2002年《關于進一步做好退役運動員就業安置工作的意見》提出:獲得全國體育比賽前三、亞洲體育比賽前六、世界體育比賽前八和獲得球類集體項目運動健將、田徑項目運動健將、武術項目武英級和其他國際級優秀運動員,經體育部門推薦和高等學校考察,可安排到高校從事體育教育;2007年《關于做好運動員職業轉換過渡期工作的意見》提出要提高運動員再就業意識,做好就業指導和援助,幫助其獲得職業資格證書。在上大學方面,滿足一定條件的可以免試保送,其余的可以通過單招,高考等獲得大學入學資格。
4.3 文化教育方面
1987—2002年免試進大學深造的運動員范圍不斷擴大;2003年《關于進一步加強運動員文化教育工作的意見》:運動員在役時全年文化學習時間不得少于300個學時,平均每周10~12學時,其中外語學習每周不得少于4學時; 2008年《運動員保障專項資金財務管理辦法》:對退役后進入高等學校學習,學習期間無收入來源的運動員,給予每年不超過5 000元的資助。
4.4 傷殘撫恤方面
受益運動員范圍進一步增加,具體表現在:2002年《優秀運動員傷殘互助保險試行辦法》后成立“優秀運動員傷殘事故專家鑒定組”作為運動員傷殘等級鑒定機構。2004年《優秀運動員傷殘互助保險辦法》對優秀運動員的范圍進行擴大闡釋。
4.5 醫療照顧方面
2008年《運動員保障專項資金財務管理辦法》將因運動訓練導致死亡和1~4級傷殘的運動員作為受益人群。醫療補助標準具體為:住院和康復期間國家補貼50%,每人每年最高5萬。在國外治療期間國家補貼50%,每人每年不超過50萬。
4.6 現實調查
通過對一位國家隊退役運動員和一位現就讀于北京體育大學的省隊退役運動員進行訪談,對運動員退役安置的現狀總結如下。
國家隊運動員退役后一是通過國家安置到地區運動隊教練或到事業機關教學;二是免試進入大學深造,學習文化知識,最后自主擇業;三是利用其社會影響力開辦體育公司或成立運動技術學校,加盟國際或國內職業體育俱樂部,發揮體育商業價值;四是成為某品牌的形象代言人,甚至進軍娛樂圈,獲得不菲的收入,如武打明星趙文卓等。而為數眾多的基層運動員,尤其是射擊、舉重等冷門項目的運動員國家一般不予安置,同時也沒有進入大學深造的政策保障,更無公眾關注度可以轉化,國家的一次性退役保障金,也難以維持他們日后的正常生活。
5.1 政府和社會共同參與
雖政府給予一定的財政經費,但大部分經費來自于地方財團類的社會捐助,個人保險由運動員個人出資,運動員的傷殘保險則由社會保險公司負責。
5.2 政府以政策引導扶持
運動員與政府的關系不固定,僅是代表國家參加比賽期間有部分資金補助和成績獎勵,他們大多為兼職大學生,退役后政府不對他們的就業負責。
5.3 運動員有危機意識
運動員處于高度競爭的市場經濟國家,不存在政府安置工作的傳統,運動員危機意識強,對政府的依賴性低,主要依靠個人能力發展。
5.4 保障著力點不同
以擴大免服兵役的范圍為運動員保障著力點,提高運動員成績獎金和退役后人才培養。
運動員社會保障的完善與發展直接關系到運動員個人的運動心情和家庭和諧,間接影響我國體育事業的發展。退役運動員的就業保障問題得到解決,一方面運動員能對國家繼續做出貢獻,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更多的人消除后顧之憂,從事體育運動,使我國從“體育大國”轉變為“體育強國”。完善退役職業運動員的就業社會保障制度,需要國家、社會、運動員個人與家庭的共同努力。
社會法制進步要與人性化相結合。根據主體劃分,在政府層面,要擴大社會保障的覆蓋范圍,使管理更加人性化,而不是一味唯“成績論”,要出臺更多切實有效的政策保障基層運動員的生活。在社會層面,運動員在其運動生涯中為爭取國家榮耀付出了超乎常人的艱辛和努力,需要社會各種力量的支持和幫助,特別是國家招聘單位應積極吸納退役運動員,提供適合的崗位并提供合適的社會保險。在運動員個人層面,要居安思危,除了訓練外,應積極學習,提高文化素質水平和就業適應能力,促進自身素質的提高,以便及時應對未來的退役風險。
[1]鄒德新,劉建.我國運動員社會保障制度的變遷與完善[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10(4):13-19.
[2]魏淑波.中韓兩國運動員的保障體系比較與啟示[J].山東體育科技,2006(4):32-34.
[3]蔡曉衛,唐聞捷.我國運動員社會保障法律制度之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4(7):872-874.
G812.3
A
2095-2813(2017)05(c)-0246-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7.15.246
孫文星(1996—),女,漢,山東日照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體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