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新
(江漢藝術職業學院 湖北潛江 433100)
高校武術教學的現實困境與優化策略①
葛新
(江漢藝術職業學院 湖北潛江 433100)
武術在中國有著源遠流長的歷史軌跡,流傳著關于武術的各式各樣的傳說與著作,而武術作為一門課程引入到高校,一定程度上說是一個跨越,武術的強身健體、養身延年、防身等功能讓武術在高校的教學舞臺上占有一席之地,但是,高校武術教學并沒有預想中的教學效果,課程的選擇上,并沒有得到高校學生的認可,有的甚至因為選課沒有到達開班30人的底線而不得不取消武術課程,是何因素造成這種局面,筆者運用文獻資料法、深度訪談法解析了武術的本質就是技擊,分析了高校武術教學存在著教學要求高、課程改革陷入肢解與拼湊、無統一服飾的困境,進而針對性地提出了相應的完善對策,以期推動高校武術教學水平的提高及質量的優化,進而推動高校武術教學的發展。
高校武術 武術教學 優化策略
中國,作為一個具有五千年文明發展史的國度,其多元的文化和長久的歷史是我們當代教育的珍貴財寶,武術運動作為集教育性與民族文化于一體的傳統民族體育項目,扎根于中華文化的肥沃土壤,在中華文化的繼承與發展中至關重要。在當代教育中,武術教育更是背負著關鍵的歷史任務,有鑒于此,剖析高校武術教學中殘存的問題及其緣由,對高校武術教學的推廣普及有著非常重要的現實作用。
隨著我國歷史的不斷沉淀,武術的功能也得到不斷的拓寬。一直到現代,武術的功能已由初始的單一技擊功能向健身和養生、防身健體、觀賞、醫療等多種方面功能發生轉變,但其核心功能仍然是技擊功能,因此,武術的本質屬性就是技擊。
2.1 高校學生對武術教學的高要求
與大學生在武術教學中溝通得知,90后的大學生不僅不夠認可現存的武術教學內容,而且對教師的武術技術水準、教學環境以及武術教學設備等方面的內容都剖為不滿。因為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的設置已經由必修課改變為學生自主選擇項目上課,故不能夠采用強制性的方法“強迫”學生學習武術。鑒于以上各種緣由,普通高等院校武術課的推廣可謂是“每況愈下”。對于高等院校的武術教學,一方面既要滿足國家開設武術課程的標準;另一方面還有大部分學生對武術課缺失興趣,由此可知,我們的武術課程普及是多么的不堪。師生在如此的一個武術學習氛圍中,其教學效果也是可想而知的。
2.2 武術課程改革的誤區肢解與拼湊之誤
當人們放開思想,充分認識到武術的技擊根本特征時,逐漸開始注重諸如散打項目的開發,然而,由于缺失對武術本身技擊本質的深層次認識,進而造就了武術體用整體性的毀壞,因此凸顯出了一連串值得深入研究的問題。對于那些各種或肢解武術,或拼湊武術的做法,都是對武術某些功能的不全面了解,并沒有完整深刻地掌握武術的實質——拳種的特點、“功套用”一體的技術本體特點、民族文化和個性品質的特點等。盡管,某些教學內容帶有武術的一些功能,表面上一看幾乎與真正武術教學內容相近或者相似,但是,殘缺不全地理解武術,不能整體而深刻地掌握武術實質,也就不能把武術獨具特色的健身、防身、娛身、修身各種功能有機整合為一體,因此也將無法使武術擺脫被其他武技( 如跆拳道) 、健身項目( 如瑜珈甚至健美操) 所取代的前途。
2.3 禮儀弱化、服飾任意致使現代運動形象缺失
武術的禮儀大多已弱化為一個“抱拳禮”,跆拳道和空手道等武道憑借其整個學習過程中細致入微的禮節、禮儀,正在“掠奪”我們眾多的武術學習人群。眾多學校都出現了跆拳道熱和空手道熱的現象,然而在旁邊的武術正在頹廢與蕭條。如果武術還滯留在“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虛幻之中,而不重視精細入微的禮儀、禮節教學內容,于“禮儀之邦”不和諧。另外,武術教學存在運動服飾十分欠缺的嚴重問題,基本上沒有運動服之說,卻深不知運動服是一個項目的重要形象。
3.1 多位一體提升武術教學水準
對于學校而言,應重視設計武術教學課程,加快加大體育師資隊伍的武術技能培訓事宜,大力鼓勵教師對武術教學進行革新,推陳出新,依據學生的情感和興趣發掘武術教學中帶有趣味性、表演性的教學方法,更新武術設備,使體育教師愿意教武術的同時,學生更愿意學習武術。
3.2 創新武術課程改革基本思路與范式
(1)高校武術課程學習目標的確定,既要達到體育課程的目的,同時兼具武術自身的獨有目的。例如弘楊民族精神等,創新“武術學科化,拳種課程化”的課程設計思路。
(2)設計武術課程教學內容系統準則為: 合并拳種、改善套路、著重應用、發揚文化四條16字。
(3)學校武術課程詳細的內容系統結構為: 一體兩翼,一體為功套用統一,兩翼分別為民族文化的發揚和個性品質的培養。
(4)武術教學方法系統: 體用攻防的教學思想、兩兩試對的教學開展方式、功套用合理循環的教學進程、說拆喂試的學習過程,對教學凸顯要求凡動進行“拆手、喂手、試手”的教學方式,緊緊聯合體用的功能,采用多種形式的措施,并著重強調文化思想素養。
(5)歸納總結武術課程模式。例如由樁入手,加大核心功法練習,加強單操,配以拆手練習,功套用一體,升華到民族精神培育與文化素養層次等組成的一體性必將是帶有中國特色的拳種課程模式。
3.3 統一武術服飾
各高校體育院系、各大體院武術專修的學生可能都會有那么一套武術練習用的服裝。武術普修的學生大多穿著運動服裝參加學習。這應該是武術學習獨特擁有的現象。武術服裝關系到一個項目的運動形象、禮儀。應該從項目的每一個細微之處出發,全面考慮,創新出帶有民族特色的武術服裝及禮儀規范。當前,康龍武林大會、WMA武術比賽,就從比賽服裝、比賽禮儀方面做出了許多設計和改進,是值得廣大學校武術工作者所參照與學習的。
以技擊為根本的武術,在中國這個有著五千年文化歷史傳承的國度有著豐富多彩的底蘊與舉足輕重的價值,在當前高校的武術教育中應該多方協同治理當前高校武術教學存在的困境,本文只是管中窺豹、冰山一角,僅僅在教學要求、改革范式及服飾上試圖嘗試探究,以期推動高校武術教學的發展。
[1]杜春斌.大學武術課現狀及教學改革探討[J].教育與職業,2006 (6):112-114.
[2]刁振東,楊道寧,杜磊等.“三雙”武術教學模式的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5,28(12):1687-1688.
[3]蔡仲林,施鮮麗.學校武術教學改革的指導思想——淡化套路、突出方法、強調應用[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7,31(1):62-64.
[4]王崗,邱丕相,李建威.重構學校武術教育體系必須強化“文化意識”[J].體育學刊,2009(12):83-86.
[5]郭玉成,等.當代武術教育的文化定位[J].武漢體育學院報,2009,43(6):69-71.
G8
:A
:2095-2813(2017)03(c)-0196-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7.09.196
葛新(1985,2—),男,漢,湖北安徽人,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武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