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力鵬
(武漢體育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 湖北武漢 430079)
高爾夫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途徑探析①
劉力鵬
(武漢體育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 湖北武漢 430079)
隨著近幾年我國經濟的不斷飛速發展,國內大多數院校的高爾夫教育已經逐漸進入成熟階段,但是在人才培養模式以及相關途徑方面,仍然存在著諸多問題,尚處于探索階段,與此同時人才培養質量相對于我國高爾夫這一產業的相關可持續發展的要求也存在著一定的差距。因此該文將從高爾夫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的相關理論基礎出發,將目前高爾夫人才的相關特點以及現狀相結合,在符合我國高爾夫教育發展的大趨勢之下,對如何培養高爾夫應用型本科人才及其培養途徑做了簡單的研究。希望可以對現階段立志于培養高爾夫應用型本科人才的諸多高等院校提供一些可供參考的思路和策略,從而希望能夠實現高爾夫這一產業的本科教育的可持續發展。
人才培養 高爾夫 培養模式
1.1 高爾夫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目標的制定
對于諸多高爾夫高等院校來說,高爾夫人才培養目標則應該從學校出發,并以學校為歸宿,這也是制約教學最為重要的因素,同時也能夠體現一個學校培養人才的相關標準。無論是教育還是教學,人才培養目標的定位正確與否,都會與教學的效果有所關聯,就某種程度來講這也能直接體現人才培養的質量。在當代社會技術產業較為發達的當下,工業或是工程領域的相關第一線崗位,如生產、建設以及管理和服務等,都是直接從事解決實際問題以及維持日常準確工作的多種高等技術型人才。但是由于國情的特殊,我國在人才培養方面往往都過于注重學術性或是規范性,體育專業在這方面的目標更是較為傳統,所以在考慮到實現未來的健康發展,就應該結合學校的辦學定位,構建一些與我國社會發展現實能夠密切關聯的高爾夫應用型本科人才的培養目標。即高爾夫旅游或是商務方向的諸多畢業生,就應該具備能夠科學制定高爾夫旅游或是商務的相關策劃、營銷方案,同時還能具備一定的組織、營銷能力。
1.2 構建正確的人才培養課程體系
眾所周知,一個較為專業的課程體系是由4個部分構成的,即公共基礎課、學科基礎課以及這一學科的專業課以及公共選修課。對于高爾夫教育來說,尤其是應用型本科教育就更應該以讓學生掌握相關技術或是應用能力為目標,以勝任工作崗位的相關任務為主線。即不能培養通才。因此就有必要對與這一運動相關的課程進行改革,只有這樣才能在學生面對崗位變化時,才能擁有較強的適應性,同時也才能具備一個健康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1.3 強化高爾夫應用型本科人才的實踐能力
實踐教學無論是哪一領域都是最為重要的,因為這關系到能否將知識轉化為能力,同時學生能運用所學知識去解決相關實際問題。同樣應用型本科人才也不例外,相應的這一切合實際領域的人才更應該加大實踐教學的力度,注重學生的專業技能、實際操作能力以及實踐能力。具體來說,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學所占時間應該不低于總學時的45%,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面對技能訓練或是專業技術訓練時,有針對性、系統的將其轉化為實踐能力。與此同時,在校內還應多建練習場或是俱樂部將其作為學生的學習實踐基地,并且設置相關實踐課程,定期的組織學生對練習場地的相關設備進行維護,同時讓其參與到高爾夫運作管理、教學等過程中去,將其實踐能力最大化的開發出來。
2.1 專業教材較為缺乏
高爾夫這一行業在世界上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幾百年之前,但是我國由于改革開放只有短暫的30年,因此對于高爾夫這一領域的相關教學教材以及球會經營和管理等方面的書籍和教材,都沒有系統的進行論述。只是到了2008年,我國深圳大學的馬宗仁教授才組織編著了屬于我國真正意義上的第一部關于高爾夫管理、設計以及相關草坪維護的書籍。直到這個時候這一領域的教材才逐漸出現。近年來雖然有很多原創高爾夫教材出現,但是在相關教程與實際教學方面還是有很大的出入。甚至很多教材只是簡單的入門讀物,所涉及到的教材其內容還是過于簡單,與實際運動很不適用。
2.2 師資隊伍缺乏穩定性
我國民辦高校最為普遍的一個現象就是師資流動性比較大。我國很多高校的社會體育專業中的高爾夫運動與管理方向這種情況更是尤為嚴重。很多高爾夫教師在經過較為系統的在職培訓后,其自身的技術和經驗都有了一定的提升,但是都會選擇離開教室這一崗位,進而選擇薪資和待遇更好地高爾夫球會以及很多高爾夫俱樂部。再加上學校對于教師考研、讀博的政策扶持力度不是很大,對于很多與技術相關的實踐課更是不夠到位,這就導致很多教師對這一方面的教學很難產生信心。這些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致使了高爾夫教育的相關實踐教學和技術教學很多方面的師資流動性逐漸增大。
2.3 場地、器材后續投入不足
由于高爾夫運動的高級性,導致了這一行業在其場地以及器材方面相對于傳統體育在花銷上就有了很大的差別。雖然近年來我國高爾夫教育行業的生源在不斷擴充,但是由于后續投入較為融合,開設針對性的體育課程,具有較強的實效性,能夠順應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
2.3 注重學生綜合素養與教師隊伍素質培養
在改革體育教學道路上,高校要注重學生綜合素養的培養。體育教師要結合學生已有的體育水平,適當增加教學難度,但不要讓學生做危險性動作,增加課堂教學趣味性,引導他們積極、主動參加到一系列教學實踐活動中,逐漸提高耐挫能力,能夠有效面對人生道路上遇到的挫折,在競爭激烈的社會市場充分展現自身價值。體育教師要注重“育體、育心”二者有機融合[4],促使學生掌握重要運動技能的同時,讓他們以小組為單位自行編制準備操、體育游戲等,培養其多方面能力,比如,創新能力、組織管理能力,促使他們鍛煉身體,增強體質的同時,學會如何做人,充分展現素質教育理念,將其落到實處。此外,高校還要加強對體育教師隊伍素質培養力度,定期對其進行系統化培訓,進行再教育學習,正確認識體育教學改革,轉變已有的教學理念,強化其創新意識,引導他們在一系列體育教學活動中不斷提高自身“發現、分析、解決”教學問題的能力,提高其綜合素質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快自身體育教學改革步伐,促使新時期體育教學具有較高的社會實用價值。
總而言之,在素質教育背景下,高校必須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原則,多角度準確把握體育教學改革方面存在的誤區,科學確立教學理念,優化教學模式與體育課程設置,注重學生綜合素養與體育教師專業素質的提高等。以此,確保體育教學改革順利進行,一系列體育教學實踐活動順利開展,促使學生正確認識體育學科,認真學習體育課程知識與技能的同時,促進其全面發展,成為新時期社會市場需要的“高素質、高水平”專業人才,有效改變新時期高校體育教學現狀,提高體育教學效率與質量,促使新時期高校體育教學事業真正走上素質教育道路。
[1]朱健.淺談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的發展誤區與修正途徑[J].當代體育科技,2013(28):106,108.
[2]贠成義.制約高校體育教學發展的因素及其解決途徑[J].旅游縱覽,2015(3):275.
[3]畢桂鳳.對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現存問題的反思[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5(13):202-203.
[4]蘇近陽.影響我國高校體育教學發展因素分析及解決途徑探討[J].當代體育科技,2011(2):42,44.
G849.3
:A
:2095-2813(2017)03(b)-0254-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7.08.254
劉力鵬(1987,9—),男,漢,湖北武漢人,碩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體育教育訓練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