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鵬 曹曉靜 閆文
(徐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體育部 江蘇徐州 221140)
社交網絡融入體育學習管理系統的研究①
葉鵬 曹曉靜 閆文
(徐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體育部 江蘇徐州 221140)
信息時代的到來,對各行各業產生了巨大的沖擊,帶來了新時期的革命。筆者通過文獻資料、專家訪談等研究方法,對社交網絡和體育學習管理系統進行研究,探索體育教學新思路,分析基于社交網絡的體育學習管理系統發展的機遇與挑戰,并提出:體育學習管理系統平臺應從高校聯合開發機制,分類提供服務內容;交流互動服務;教學評價考核機制以及對系統要求簡單、及時、快捷等四個方向去完善。
社交網絡 體育學習管理系統 體育服務
高校教育是國家人才發展基地,是未來的國際競爭力,關乎國家長治久安的發展大計。怎樣實現課上與課下的交流互動,突破空間與時間的限制,我們可以運用互聯網這一媒介去完成。鑒遠程教育中學習管理系統的方式與方法,進一步發揮社交網站在學習管理系統中的優勢,互相補充融合優勢,怎樣有效的運用互聯網這一現代化工具,是本文筆者所要論述的問題。
國家體育總局發布《中國青少年體育發展報告(2015)》中指出,大學生的體質測試成績部分項目出現逐年下滑趨勢,如男生項目立定跳遠、50米和1000米以及引體向上都成逐年下降,部分項目甚至不如中學生。從教育部、發改委、財政部、體育總局乃至國務院下文均要求加強學校體育工作,樹立“健康第一”,深化改革機制,開發體育課程資源,注重體育課程多維結構,樹立終身體育鍛煉意識,塑造完善人格;對體育教學管理人員提出,要健全體質監測體系,實行校長負責制,學校體育工作上升到了國家戰略層面。
CNNIC(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發布第3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至2016年底半數中國人入網,網民數量達7.31億,同時正在以驚人的速度提升著,而且個人上網設備逐步向手機端集中。強大的網絡資源對各科教學工作帶來機遇,衍生出豐富的網絡學習平臺,微課、微博、Q群、慕課等多樣化的教學方式涌入到傳統教學課堂,讓我們深刻的認識到虛擬空間帶來的巨大革命。
認知結構認為,人的學習過程是以人的全部心理活動為基礎的,包括:認知過程與意志過程。體育課程目前過度重視技術技能的學習,即認知過程,而忽略了人的心理活動因素即意志過程,因此影響學習的主要因素還要歸結于消極的態度。美國心理學家林格倫(Lindgren)說過,影響學業失敗的因素比重:不努力25%,沒興趣35%,個人問題8%,其他原因32%[1]。體育學習的不良因素主要體現在學習態度的消極上,這就要求體育教育戰線上的科研工作者開發新的途徑,怎樣有效開發學習的積極性與參與性,是體育教學改革成功與否的根源所在。
隨著信息化的大發展,學生思維活躍,自主性與主動性的增強,太多的約束不利于學生文化知識的學習。比如:傳統學習管理系統中有著太多的束縛,活躍度較差,而商業性的社交網站卻異常活躍,這就是一個很好的反面事例。構建最前端的學習平臺,建立可控可管理的體育學習空間站,針對學生的個人學習建立學習空間組織,培養學生獨立個性,自主學習創新與研討有關各類體育學習話題與心得體會,實現有組織的實名制學習平臺。有關學習考核也可納入這個平臺體系,學生與學的評價,教師教的評價以及教學質量的綜合評估,都可在體育學習平臺中進行,是需要迫切解決的問題。
社交網絡的信息傳遞發展歷程每個階段有著不同的特征,經歷了從“點對點”到“點對面”。傳播的速度與方式更加多樣化,速度化。在社交網絡中每個人可以進行個性設計,興趣愛好設計,依據喜好上傳視頻與圖片爭取更多的“fans”,更有利于有共同愛好與興趣的群體人群的匯聚,有利于信息的發散性傳播。
我國社交網絡發展滯后于西方國家,但是商業性社交網站的發展較為迅速,主要是因為商家在利益的驅使下,不斷營銷開發的結果。基于社交網站的局限性,在商業社交網站平臺的成功營銷模式啟發下,開發出適合高校體育學習管理的社交網絡平臺,充分展現立體化、常態化的管理模式,使體育學習者不再受時間、空間限制,全方位的服務于體育課程體系。
以微博社交網絡的教學平臺在教學中也得到了廣泛的研究與運用,學者們做了詳細的論述,但是從傳播學角度來看,存在其本身的局限性。例如,楊杰夫在《論微博在高校體育教學中的應用》中提出微博的高校體育學習模式分為三個階段:提出問題階段、解決問題階段、知識的鞏固與拓展階段[3]。本學習模式注重知識的傳授,適應于面對面、點與點的交流互動。學生技能學習過程是在教師有目的的指導下,主動掌握相關知識,發展智能、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促使自身社會化和個性的形成。本教學模式弱化了個性與社會化,窄化了人類認識過程,不利于高校內部、區域乃至省域內的大學校園的體育開展。學習者在使用中,感覺乏味,互動交流難以及時回復,遇到困難解決難。
隨著物聯網飛速發展,微博,微課程,慕課,教學信息化等新生物聯網事物應運而生,給傳統的教學模式帶來沖擊,教學方式與方法的轉變,教學環境的改善等需要一大批學者走在教學前沿,引領教學過程,探索出適合課程健康發展的道路。以中國大學MOOC為例,各高校頂級專家共開發了2203門課程,課程資源豐富多樣,對學習者有效學習提供了便利[4]。但是課程開發追求個人利益化,數量參差不齊,部分課程反復開發現象嚴重,造成了嚴重的閑置浪費。值得深思的是有關體育的課程僅僅只有1門。
學習管理系統(Learning Management System),即LMS,又可以叫e-Learning系統,是通過計算機、網絡等數字化方法進行電子化學習與教學的活動,是一種高效的信息化培訓管理模式[5]。而體育學習管理系統是指與體育學習相關的知識活動體系,對體育活動的開展起到了促進作用,為體育教學提供幫助,資源得到共享,同時還包括有關體育話題的交流與互動。很多高校都運用了體育學習管理系統,重點側重于學生選課系統以及教學評價的運用上,忽視了體育知識的傳遞功能。部分高校在體育部門網站上,會有個別體育項目的微視頻展示,但也緊緊局限于某個動作的開發,有關某一項目課程體系的建設,更是少之又少。
校園內體育社團處于各自獨立存在,沒有有效的統一活動內容。校內與區域內社團處于分離狀態,很少有交流活動開展,在市域以及省域范圍內也緊緊靠由管轄內的協會組織的市級、省級比賽參與活動,很少有實質性的技術交流活動,社團成員內部缺少有效的組織體系,社團成員缺少交流、互動不利于社團發展,同時也嚴重阻礙體育課程體系的完成質量。
針對學校體育教學,從體育課堂資源、學習基友、構建不同需求的體育團體,以及強大的體育網絡資源,怎樣有效的運用,最終能夠達到社交網絡和體育課程的有效融合,實現高校體育事業的健康發展。把體育學習管理系統分為3個部分去設計:運動技能服務,鏈接中轉服務,交流互動服務及體育社團服務。
在校內體育學習管理系統中,全方位多層次的信息交流集成服務環境。不僅管理者可以主動推送相關信息和提供相關的信息交流服務,注冊用戶還可以相互交流學習經驗與心得,有效節約了互動的時間成本,突破了空間與時間的限制。同時還能夠建立“學友圈”,開展群體的交流互動,構建校內、外競賽體系。
體育課程考核,學生可以通過瀏覽高校范圍內的體育學習管理系統,自由選擇高校體育課程進行學習,突破傳統的校內模式。學生選擇體育項目種類多樣化,每個學習者都能夠找到自己心儀的體育項目,同時能夠有效的彌補部分學校師資力量不足,項目發展不均衡的局面。
體育學習管理系統中信息內容的豐富性、時效性,運用程序的多元性,時刻保持用戶的活躍度以及粘度,是平臺保持活力的根源所在,也就是各類責任人員要具體到個人,以保證平臺長期有效的運行。
社交網絡的發展朝著細分方向發展。社交網絡與體育學習管理系統,目前尚處于起步階段,無論是在社交網絡研究,還是在體育學習系統管理中,都是非常值得研究的問題。在體育學習系統平臺的運營過程當中,定期檢查運行效果,不斷調整平臺內部結構,吸引更多的用戶參與。有關評論內容,也要加強監督與管理,以防不良信息的屏蔽;注冊用戶個人信息的維護以及安全問題也要做好定期的維護。
[1]李秉德.教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29.
[2]全國體育學院教材委員會.體育概論[M].人民體育出版社,2005:6.
[3]楊杰夫.論微博在高校體育教學中的應用[J].體育文化導刊,2014(9):148-149.
[4]中國大學MOOC[EB/OL].http://www.icourse163.org/.
[5]百度百科[EB/OL].http://baike.so.com/doc/5164649-5395102.html.
G807.4
A
2095-2813(2017)09(a)-0207-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7.25.207
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重點資助項目(T-a/2015/007):基于體育社交網絡的高校體育教學研究。
葉鵬(1966—),男,漢族,江蘇徐州人,學士,教授,研究方向:高校體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