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綺
(華南師范大學體育科學學院 廣東廣州 510006)
國外幼兒體力活動研究進展①
任綺
(華南師范大學體育科學學院 廣東廣州 510006)
充足的體力活動可以促進人體健康。當前超重、肥胖成為學齡前兒童面臨的主要健康問題。當前,對于6歲以下幼兒體力活動與健康的相關性研究尚處于初步階段。本文綜述了新近國外幼兒體力活動與健康的相關研究,以期為今后制定健康促進策略提供參考。
幼兒 體力活動 健康
Adequate physical activity (PA) improves health outcomes. Overweight and obesity in preschool-aged children are major health concerns. Nowadays, Associations between physical activity, health, and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in preschool children(under 6 year olds) are understudied. The present review sought to review the recently evidence on the associations abroad, for optimizing future public health promotion strategies.
Preschool children; Physical activity; Health
對青少年和成年人群的研究已證實,充足的體力活動對于維持身體健康具有重要的作用。隨著青少年體質下降成為全球關注的問題,6歲以下幼兒群體的體力活動狀況及其與健康的相關性越來越受關注。幼兒時期是人一生發展的關鍵時期,良好體質健康基礎可以為幼兒的生長發育、認知、情緒和社會性等多方面的發展提供有利條件。幼兒時期各種影響體質健康的因素會可延續至成年,成為影響青少年期或成年以后健康問題的風險因素。目前國外幼兒體力活動的有關研究領域集中分為三大類,即探討體力活動對幼兒健康的益處、影響幼兒參與體力活動的因素以及制定增加幼兒體力活動的干預措施。
近年來伴隨生活現代化和機械化進程加快,人類的生活方式呈現靜態化的特點。環境因素和不良生活方式加速了兒童肥胖的流行,例如膳食熱量高于日常能量消耗、體力活動不足、生活方式由動趨向靜等。一般人都認為幼兒較為活躍,動態身體活動較多自身并不缺少足夠的體力活動量。但有量化幼兒日常能量消耗的研究發現并非如此,認為3~5歲的幼兒體力活動量并不一定足以促進其身體健康。
目前,靜態行為與幼兒身體健康的量效關聯仍無較為一致的結論,對幼兒健康體重與體力活動關系的研究結果也不一致。Moore等人在1995年和2003年對103個幼兒進行的追蹤研究活動量和人體測量學數據之間存在關聯,結果表明幼兒體力活動量越高,其體脂越低,而且進入青少年時期后發生肥胖的機率越低[1]。有些研究已經發現活躍的幼兒比不活
躍的幼兒瘦,提示體力活動與低體脂相關,而有些研究的結論則認為幼兒BMI指數與其體力活動量無關。開展幼兒靜態行為與健康的量效關聯研究具有重要意義,因為肥胖幼兒成年后成為肥胖成年人的概率非常高。了解減少靜坐習慣對幼兒體成分、體重等指標的影響,有助于制定減少幼兒靜態行為的干預策略,實現幼兒期保持健康體重的目標[2]。
幼兒期骨量的持續增長是影響成年骨密度峰值的關鍵因素。在幼兒生長發育的關鍵時期應盡可能保持骨量持續增加,骨骼的正常發育有利于為提高骨量峰值奠定基礎,可以對抗成年后因年齡增長而導致的骨質流失。人體實驗研究發現,進行適度的體力活動時,人體的心率增加引起血液循環加速,運動產生的肌肉張力和機械力作用于骨骼,可刺激成骨細胞生長,促進骨質形成和重建,這不但可以維持骨量和增加骨密度,還能增強骨的彈性。對161名幼兒進行的12個月干預實驗研究結果表明,運動組的幼兒全身骨含量和上肢骨內礦物質含量顯著增加,實驗后期幼兒下肢骨周徑顯著增加,而且進行粗大運動組幼兒體力活動水平顯著高于進行精細運動組幼兒,提示體力活動量增加可以促進幼兒骨量增加。
研究已證實成年人心血管疾病的發病可以追溯至其幼兒時期,這類人在其兒童時期已存在高血壓發病的高危因素,如體型肥胖、飲食不健康等。4~7歲的兒童的體力活動和心血管患病風險因素存在性別差異,6歲女性兒童的體力活動量與血清總膽固醇呈負相關,與高密度脂蛋白/總膽固醇比值呈正相關;而男性兒童的體力活動量與血清總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總膽固醇比值、收縮壓均成正相關。相關研究指出,連續三年的中等強度體力活動可以促進兒童的心血管代謝功能,但在3~6歲幼兒階段,缺乏體力活動與心血管代謝功能相關性的深入研究。
縱觀對各類年齡段人群的研究發現,性別是影響體力活動參與度的因素之一,通常女性的體力活動量低于男性。有研究測試4~5歲幼兒的步行、睡眠、靜坐、各級強度體力活動時的能量消耗,并對性別、年齡、佩戴時間、天氣進行統計學校正排除干擾因素,還有研究發現男性的活動時間與靜坐行為時間比值高于女性12%,而且3~7歲各年齡段的幼兒具有同樣的特點[3]。提示從女性的幼年時期開始進行體力活動量干預,能有助于提高女性幼兒體力活動的參與度[4]。研究發現29.6周體力活動(每日15min的步行和20min有氧操)干預可以減少發生肥胖的風險,女性幼兒對體力活動干預的敏感性高于男性幼兒,體質指數下降達68%,分析認為雖然日常女性幼兒的活躍程度低于男性幼兒,但在成年人引領的干預下女性幼兒完成體力活動的積極性高于男性幼兒,所以女性幼兒接受體力活動干預后能量消耗顯著高于男性幼兒。目前針對不同男女性別幼兒、不同種族幼兒、不同身體體型幼兒實施干預后,各群體體力活動量差異的文獻報道仍較少。
幼兒的活動時間長短、體力活動類型和活動環境是影響幼兒體力活動量的重要因素。研究發現持續4周的中等至大強度體力活動干預具有較好的效應量,顯著優于持續干預4.01~12.00周或12.01~26.00周;體力活動量與居家時間呈顯著負相關性;由教師帶領幼兒體力活動干預措施時效果較好,但是由父母對幼兒實施體力活動干預措施時反而會有負性效應,兩類教育者對幼兒體力活動的干預效果存在顯著性差異。當成年人的干預措施結合優質活動環境時,幼兒體力活動量增加的效果顯著優于單一措施,采取體力活動干預結合口頭教育的效果與單獨進行口頭教育相比沒有顯著性差異,改善活動環境、增加體力活動量都比單純口頭教育的效果好;幼兒進行戶外活動時的體力活動量高于室內活動,但是沒有顯著性差異;幼兒在成年人指點下進行有組織的體力活動量較大,而無成年人組織的自由體力活動量更大。研究提示通過改善幼兒體力活動環境吸引幼兒參與體力活動是提高體力活動量重要的途徑之一[5]。
幼兒體力活動量與教育者的指導有關,包括其教師和父母。Céspedes J等人對12116名3~5歲幼兒及928名父母進行調研,探討父母對幼兒的健康飲食及體力活動量的影響,結果表明健康教育干預可以促進幼兒及其父母的常識與態度,有助于促進幼兒增加體力活動量,在早期就形成積極活躍的健康生活方式[6]。體力活動干預能對幼兒體脂產生重要影響,對幼兒體力活動干預效果的文獻報道結論并不一致,可能是受到多重影響因素干擾,例如在干預措施中聯合健康飲食、幼兒園教師是否對幼兒采取了體力活動教學課程,教育者的自身素質及其對體力活動的認識決定了教學效果的優劣,因此,提高教育者指導幼兒開展體力活動的主觀意識和指導能力非常有必要。
幼兒園、家庭、社區環境中的體育設施是影響幼兒體力活動量的因素。幼兒在戶內活動或戶外活動、室內或室外活動的面積等環境因素都會影響幼兒體力活動量。研究發現幼兒在家庭內的體力活動量低于在幼兒園的體力活動量,而且各年齡段幼兒的體力活動量呈現如下趨勢,即男性幼兒的體力活動量高于女性幼兒、超重和肥胖的幼兒體力活動量顯著低于同齡、性別的幼兒。增加幼兒園的設施有助于促進3~6歲幼兒的體力活動量,但人們多數都關注幼兒園的活動設施供給,而較少關注社區及家庭的幼兒活動設施。研究建議從下幾個方面制定指南促進幼兒提高體力活動量:戶外活動的次數、活動時幼兒的結伴人數、單獨活動或成年人1對1陪伴;擴大活動空間、增加戶外活動時間、提供球類和呼啦圈等便攜式器材,并由教師安排和帶領幼兒進行戶內和戶外活動。較少研究探討幼兒在園外活動時的體力活動狀況與父母的體力活動狀況、家庭玩具供給、活動場所面積的相關性,而幼兒在園內活動時以上外界因素對幼兒體力活動狀況的影響方面的研究也較少,也有必要在這方面開展長期跟蹤觀察研究[7]。
對于幼兒體力活動的研究領域還包括相關部門制定政策、家庭經濟狀況對幼兒的影響等。制定幼兒體力活動指南是有效指導幼兒參與體力活動的途徑之一,目前國外已有的體力活動指南主要是針對青少年、成年人、特殊人群等,部分國家、州、地區和各級教育部門已制定學前教育政策。例如美國權威機構推薦的每日至少60min以上的體力活動量,2010年、2011年澳大利亞和加拿大已分別頒布了學前兒童體力活動指南,推薦的幼兒日常體力活動量基本相似。此外,對學前教育領域的經費支出和家庭經濟狀況也對幼兒體力活動量有一定的影響,Lampard AM等人對低收入家庭2~5歲幼兒體力活動狀況進行調查,研究發現父母的負面情緒、生活壓力、經濟壓力、體育活動器械的購買意識等都會影響其對子女的體力活動量[8]。
有組織地開展體育課是提高幼兒體力活動的途徑之一,學者推薦兒童每日應都參加一定時間的體育課,以確保其活動獲得足夠的體力活動量。美國的SPARK課程(即兒童運動、游戲和娛樂活動體育課程)已在學前教育領域開展應用并取得成效,其評價系統為體能教學時間觀察系統(SOFIT系統),SOFIT是通過12個時間間隔點對幼兒活動水平進行綜合性數據記錄。體育活動狀況對幼兒的BMI和體重的影響存在差異,幼兒園開設體育課可以使超過幼兒的BMI指數下降。還有研究指出傳統的體育課程學習內容是以運動技能學習和游戲活動主要為目標,這類體育活動的運動強度不足,導致體力活動得不到足夠的保證[9]。雖然幼兒在體育課或自由活動中的有一定的體力活動量,但是體力活動的強度未必足以達到促進幼兒體質健康的效果。因此探討如何保證幼兒參與體力活動的強度,以促進體質健康,這對提高幼兒體質健康具有重要的意義,尤其是有助于提高促進女性幼兒的體力活動量。
學前教育階段是促成幼兒形成積極參與體力活動習慣的最佳時期,而促進幼兒體力活動量的最有效措施就是改善幼兒活動的環境,吸引幼兒主動參與,可以從增加戶外活動時間、給幼兒提供充足的體力活動時間、提高成年人教育的主導意識、合理環境設置、基礎運動技能學習、有組織活動、教育者培訓、限制靜坐性娛樂活動、改善體力活動環境等方面著手[10]。組織體力活動的成年人最好是幼兒園里的教師,因為其干預效果優于父母或其他人。在組織體力活動時,成年人還應給與幼兒充足的自由活動時間和空間。
目前澳大利亞、英格蘭醫療協會、加拿大運動生理學會等國家都制定了3~6歲幼兒體力活動指南,這些組織均建議幼兒每日參加至少累計3h的體力活動量。美國醫學研究所制定的指南以體力活動頻率作為幼兒體力活動量的標準,推薦每小時應進行15min以上的體力活動,按照幼兒每天12h的清醒狀態換算,相當于每日進行3h體力活動量。由于3~5歲階段的幼兒生長發育非常快,需要在一定時間內間隔地進行多次評定,而且在青少年以上年齡段人群常用的研究儀器、推算方程并不完全適用于6歲以下幼兒,未來有必要開展體力活動類型和強度對3~6歲幼兒健康作用的研究,充分利用到社會、幼兒園、家庭的聯合干預模式,使增進幼兒體力活動的政策和策略能建立在可操作的科學基礎上[11]。
世界衛生組織指出,通過體力活動干預和健康飲食很難使肥胖兒童減重,重點應該放在幼兒的早期預防肥胖干預,針對幼兒肥胖的有效干預策略對于未來控制成年期的肥胖發生率將具有長期的顯著效應。在幼兒體力活動領域,研究重點應該是從家庭、幼兒園、社區聯合干預幼兒體力活動量的視角出發,尋求有效提高幼兒體力活動的途徑,闡明體力活動對幼兒健康的量效影響;針對體重過高的幼兒進行健康風險評估和疾病干預研究;探討有效提高幼兒體力活動的干預模式,尤其是體力活動強度對幼兒健康和體力活動參與度變化的影響;以及構建家庭、社會、幼兒園合作模式預防幼兒肥胖;從改善幼兒外周體力活動環境、教育者對幼兒體力活動的認知等方面研制有效的應對策略[12]。
[1]Moore,L.L., Gao,D., Bradlee, M. L.,Cupples,L.A.,et al. Does early physical activity predict body fat change throughout childhood[J]Preventive medicine,2003,37(1):10-17.
[2]Beynon C, Fone D. Risk factors for childhood obesity: a data analysis of the Welsh Health Survey[J]. Nurs Child Young People,2017,29(6):38-44.
[3]Roscoe CMP,James RS,Duncan MJ. Calibration of GENEActiv accelerometer wrist cutpoints for the assessment of physical activity intensity of preschool aged children[J]. Eur J Pediatr,2017,176(8):1093-1098.
[4]Emily A.Roper.The Representation of Physically Active Girls in Children’s Picture Books[J].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2013(84):147-156.
[5]Gordon E S, Tucker P, Burke S M,et al.Effectiveness of physical activity interventions for preschoolers: a meta-analysis[J]. Res Q Exerc Sport,2013,84(3):287-294.
[6]Céspedes J,BricG,Farkouh M E,et al.Promotion of Cardiovascular Health in Preschool Children: 36-Month Cohort Followup[J].Am J Med,2013,126(12):1122-1126.
[7]Zaccagni L,Toselli S,Celenza F,et al.Sports ac tivities in preschool children dif fered between those born to immigrants and native Italians[J]. Acta Paediatr,2017,106(7):1184-1191.
[8]Kakebeeke TH,Zysset AE,Messerli-Bürgy N,et al.Impact of age, sex, socioeconomic status,and physical activity on associated movements and motor speed in preschool children[J].J Clin Exp Neuropsychol,2017(26):1-12.
[9]Nystr?m CD,Sandin S,Henrik sson P,et al.Mobile-based intervention intended to stop ob esit y in prescho ol-age d chil dren: the MINISTOP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Am J Clin Nutr,2017,105(6):1327-1335.
[10]Burkart SA,Roberts J,Davidson M,et al.Behavioral Ef fec ts of a Locomotor-Based Physical Activity Intervention on Preschoolers.[J].J Phys Act Health,2017(3):1-24.
[11]Bansilal S,Vedanthan R,Kovacic JC,et al. Rationale and Design of Family-Based Approach in a Minority Community Integrating Systems-Biology for Promotion of Health (FAMILIA)[J].Am Heart J,2017(187):170-181.
[12]Loprinzi PD,Frith E.Motor Skills and Free-Living Physical Activity Showed No Association Among Preschoolers in 2012 U.S.National Youth Fitness Survey[J].Percept Mot Skills,2017,124(2):321-328.
G861.4
A
2095-2813(2017)10(c)-0225-03
10.16655/j.cnki.2095-2813.2017.30.225
《舞蹈人體科學視域下兒童青少年體質健康促進的理論與應用研究》,中國教育學會教育科研專項課題,項目編號:16TY1913032ZB。
任綺(1974—),女,漢族,河北人,博士,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運動與心血管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