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國
(四川工程職業技術學院體育工作部 四川德陽 618000)
關于武術教育的文化性研究①
胡國
(四川工程職業技術學院體育工作部 四川德陽 618000)
我國具有悠久的武術文化歷史,其發展過程中結合了儒家思想與現代文化內涵,促進了現代武學的歷史進程,而其傳統文化內涵中賦予了“仁愛、禮義、信勇、和諧”的文化特征。本文對武術教育的傳統文化表現做出分析,同時提出了武術文化教育促進傳統文化傳承的作用。旨在提升我國對于武術教育的文化修養,以及通過武術教育將傳統民族文化繼承與傳播發展。
武術教育 傳統文化 優化策略
仁愛的文化內涵是“愛己達人”,其中體現的是貴仁尚義的思想層次,而中國傳統武學中樹立技藝傳授講求人本理念,其文化價值就在于道德標準的建立,從而規范了武德的形式。而當代教育的核心思想也是建立在道德基礎達標的人才培養方向上,那么仁愛思想不僅是完成武學文化的傳承,更加是教育本質的體現。
禮義在儒家思想中是最為重要的文化表現,其內在追求的是公道、正義、公正,也就是尊師重道的體現。而武術教育的核心也是將其文化內涵傳承于有禮有義的教育環境之中,而武德與武禮也是武術教育的基礎。雖然我國武術分門別類,并不存在統一的禮義標準。但在核心思想上都以武學的文化內涵為道德基礎,形成倡導術德并重的教育理念,故而形成注重武德培養的教育文化。
習武之人信勇為先,在《呂氏春秋·論威》中記載“凡兵,天下之兇器也;勇,天下之兇德也”其內在含義表達了勇武作為品德的表現形式。而信念是現代素質教育必備的文化素養,在面對挫折與困難上是否具備相信自己的能力,也是教育培養的重要價值觀體現。而勇氣往往是現代教育所忽視的問題,相信自己能夠戰勝困難是基礎,有勇氣面對困難甚至絕境是思想升華與行為引導。而武術教育的文化表現也在于此,促進習武者的自信與勇氣,形成素質教育的目標成為武術教育文化的特色內涵。并且同時以禮義規范其武力行為,規范其道德標準的勇武行為,也就是信勇的武學文化特征。
和諧需要從武術教育的練習方式中理解,中國武術修行中講求的和諧是天人合一的思想,而其追求的是人與社會以及自然的和諧統一,分為“內三合”與“外三合”。外三合指的是“思想、氣息、動作”協調配合的能力表現,內三合追求的是更高的武學境界,以自身修為達到身體的高度控制,在競技武術中游刃有余,在思想層面中和諧統一,形成身心和諧的文化境界。
武學造詣并非單純的對抗技能完善,更加是武德的內在修為標準。其重要的思想意識層面體現出重視武德傳播的教育理念。從國際武術的發展中能夠看到武術作為傳統文化的分枝,在交流中的重要價值。英語中稱武術為“kung fu”是“功夫”的音譯,其文化內并非是對于武術外在的表現形式所認可,更加是對于武術精神與文化的認同。而傳統的儒家思想也對“德”的內涵有所延伸,拓展為“信、義”兩個方面,其中的思想內涵為“忠、義、禮、智、信”,而其傳承的文化給養也是其傳播于世界的文化基礎構成,展現出來我國傳統文化的魅力,故而受到世界武學領域的推崇。
武術教育的文化中對于行為規范具備了較高的道德要求,而多數習武者也從自身的行為規范做起,形成了特有的文化表現形式為重義輕利。行俠仗義的思想在武術發展中根深蒂固,也是習武者內在約束自身行為的精神追求。近代武學史上舍身取義的武學大師不勝枚舉,成為現代武術教育的范本。近代武學大師呂紫劍在民國時期,為萬千船工出頭,比武打死日本浪人首領山井秀夫,并在此后開放一條船只專為貧困窮人渡江而用,故得長江大俠的美譽。這種重義輕利文化表現不僅是武術教育的根基,更加是我國民族文化的重要表現,成為現代教育的文化瑰寶。
習武之人常以天下為己任的崇高理想是推動中國武術繁衍發展生生不息的重要基礎,而在社會層面也表現出剛健有為正面形象,成為其文化體質的外在表現。其根本在于武術的由來,最早始于戰爭中以保家護國為思想創造了現代武術的前身。而后歷朝歷代的發展促進,各門各派的自我完善,從未間斷過報效祖國的核心思想。而發展至今的現代武術,也成為國學文化的傳承,在文化傳播中依然占據了高于戰爭的精神文化武器。
傳統文化在現代市場經濟的飛速發展中逐漸被公眾視野所淡化,其國學意識也在社會進程中被諸多文化所影響,人們更加注重能夠帶來直接經濟利益的文化與技術,而忽視了以武術文化為代表的國學思想。然而在武術發展中加深傳統文化的內在認識,以及豐富學習者對其理念的發揚與繼承,才是國學意識構建的重要基礎。我國傳統文化中武術教育絕對是不可磨滅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其發展與傳播必然是激發社會關注度的重要方式。而其促進武術的國學意識也是在發展我國的傳統文化,那么建立公眾化的平臺傳播其文化內涵與特征,形成廣泛的社會認識與認可,就是武術文化教育的重要發展渠道與方向。
黨的十八大提出創新武術教育的發展道路,其根本目標就是通過武術文化的內涵,形成普遍的教學意義,而從武術文化特征的分析中也能夠發現其規范思想行為與社會價值觀的作用。而真正意義的武術教育也是傳承民族文化精神的重要表現,那么促進其文化的傳播與發揚,也是當前我國教育完善內在的重要方式。無論從武德還是武藝方面,培養現代教育的傳承人都是時代賦予我民族的重要使命,而從武術文化的傳播發展中必然最終形成潛移默化的教育意義與作用。
武術文化的傳播與教育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都發揮了自身的價值。在武術派別相對保守的階段,其內家功不外傳的模式令武學發展故步自封,但是對于自身門派的文化修養始終沒有放棄。而發展到現代武學,武術文化通過交流與融合形成特有的民族文化,同時解放了其教育個性,形成特有的文化魅力。也是武術文化的再次發揚與傳播。其孕育了傳統武術對于門派差別的文化認可,而且也產生了武術精神的特殊培養形式。一方面,武術的學習在形式上通過教師引導自我練習,形成強化體質與精神的表現方式。另一方面,武術文化在傳播過程中,促進了學習者的體驗過程,更加深化了武術魅力的個性展示。而其自強不息的內在品格,也是我國武術文化經久不息的思想熏陶。
武術教育本身不同于其他競技體育的教育方法,需要練習者通過自身的技巧經驗豐富,產生對于身體控制的高度和諧,而其武術文化的特征也區別了德育教育和語文教學或者歷史課程。主要在于精神層面的培養與文化傳播的價值體現。而在完善我國武術教學的過程中,應當注重現代化的教學方式,以及應用文化傳承的方法,促進學習者發自內心的學習欲望,從而在自我磨煉中不斷完善升華內在修為與外在能力,發揚起武術文化的自強不息精神。那么以愛國情操為核心,促進文化修養的內在標準與道德理念,產生對于現代社會的文明融合,才能夠將武術文化傳播于教育領域,為我國培養出適應時代發展的優秀人才。
[1]馬劍,張云崖.武術學科發展研究報告(2008~2011年)武術教育研究進展[J].中華武術(研究),2012(5):126-127.
[2]馮尚貴.淺論武術教學中文化教育性的缺失與重塑[J].當代體育科技,2013(20):56-59.
[3]文明華,王振,隋文杰,等.全球華文教育視角下審視武術國際化推廣研究[J].體育科學研究,2013(6):55-57.
G852
A
2095-2813(2017)08(c)-0176-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7.24.176
胡國(1970,2—),男,漢族,四川德陽人,本科,講師,研究方向:從事武術與民族傳統體育研究、大學體育教育教學類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