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秀權 馬艷
(新疆體育職業技術學院 新疆烏魯木齊 830001)
自媒體環境下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研究①
楊秀權 馬艷
(新疆體育職業技術學院 新疆烏魯木齊 830001)
自媒體環境對學生心理過程、人際交往、人格形成等方面諸多困擾,基于自媒體環境加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一方面,學校要發揮自媒體的優勢,改進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另一方面,要分析自媒體對心理健康教育帶來的挑戰,不斷探索教育的新模式。
自媒體 學生 心理健康教育 影響 新模式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發展迅猛發展,自媒體已滲透到人們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自媒體時代中,所有人都是信息的生產者、發布者、傳播者,對文化生活產生了重大影響。學生作為最大的自媒體使用群體,自媒體環境一方面對學生心理的影響存在諸多困擾,但也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的載體和新的思路。因此,加強學生自媒體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與創新,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在自媒體環境中,有著海量而豐富的資源,也存在諸多不同的價值觀,以及良莠不齊的信息。在自媒體環境下,豐富的資源得到了整合,有利于學生獲取各類教育教學信息。但是,由于自媒體信息生產主體的龐大數量以及復雜性,使自媒體信息中也充斥著大量的腐朽思想、不良的意識形態、不正確的價值觀以及腐化墮落的生活理念等[1]。學生的認知、情感、價值觀正處于發展形成期,面對開放的網絡中各類信息的辨別能力不強,敏銳性不高,極易受到不良思想以及負性事件的沖擊,使其價值觀念產生偏離,形成不正確的道德認識和價值取向,從而動搖了心理健康的基礎。
良好的人際交往是心理健康發展的重要基礎。自媒體技術的便捷性,使學生交往范圍極大擴展。學生可以通過網絡,尋找有著共同興趣愛好的交往對象,并通過建立虛擬群實現經常性的交流。同時,在虛擬的環境中,交往具有非功利化特點,人的身份具有隱蔽性,可以暢所欲言,傾吐心聲,舒解心中的塊壘,使心理中的負面因素得到一定程度的化解,減輕心理的壓力。但是,在自媒體環境下,人與人之間的直接交往減少了,而主要依賴信息化符號。因為在虛擬環境中的人際交往情感體驗是間接的,缺乏感性體驗,其交往的實效性不足。如果學生長期沉迷于網絡交際,就會產生一定的依賴心理,減少現實中參與實質性交往的機會,使其人際交往的能力受到影響。當其現實的人際交往受到挫折時,又往往從網絡社會中尋求撫慰,從而形成惡性循環,對現實產生冷漠的心理,出現壓抑、苦悶、孤獨等心理方面的問題。另外,由于網絡身份的隱蔽性,給很多別有居心的人創造了可乘之機,使交往安全受到威脅。多發的網絡安全事件又使學生產生了較強的防范心理,也導致了心理上的憂慮與多疑。
人的心理動力和行為模式深受所處環境的影響。在自媒體的網絡環境中,人們會形成一種特定的網絡心理特征,即由于長期處于網絡環境中形成的與環境相適應的心理動力和個性特征。在自媒體環境中,學生心理發展更加復雜,突出表現在即有穩定性,也有波動性;既有批判性,又有創造性;既有自主性,又有從眾性等。由于自媒體使人人都成為信息產品的生產者,其言論自由權被無限放大,因此助推了人們追求自由、追求個性、強調自我意識、民主意識、平等意識等。但同時,這種缺乏約束的環境,也使學生在心理動力和行為模式上表現得隨心所欲、過于放縱。網絡空間的虛擬性,使社會心理和行為的規范對于自媒體主體形成的約束性大大降低,使人們的自媒體行為表現出一種突破規范的狂歡與放縱,和現實中的表現有非常大的差異[2]。
基于自媒體應用的網絡化心理健康教育系統的構建,要在科學的、先進的教育理念指導下開展整體規劃,并實現重點突破,全面推進。第一,要建設官方認證的心理健康教育網絡平臺,使其成為學生獲取和學習心理知識的重要途徑。網絡平臺要利用網絡優勢大力優化教學資源,并按照不同年齡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心理發展需求,分設不同的欄目和內容。要加強網絡教育平臺與自媒體的融合,以網絡教育平臺為中心,以網絡技術為支撐,以電腦、手機等設備為終端,以微信、微博、公眾號等為學習工具,構建綜合類互聯網學習平臺。使師生可以通過自媒體工具和方式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如心理健康知識宣傳、心理測評、心理自測等。平臺的設計要豐富活潑,改善和豐富知識呈現的方式,通過視頻心理短片、微視頻、動漫、影視作品等生動靈活的方式抓住學生的興趣點,利于吸引學生積極參與。其次,加強網絡咨詢。心理健康教師通過自媒體網絡的信息服務和交互功能,為學生提供心理健康咨詢服務,學生可以實名咨詢,也可以化名咨詢,有利于保護學生的隱私,使其勇于面對和解決心理方面的問題。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可以實現在線問題,使學生不受時空限制地交流相關知識,教師也能夠實現對學生個性化的指導。因自媒體應用不受時空的局限,可以實時進行,因此可成為常態化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也可以成為個性化教育的重要渠道。再次,設置心理健康教育網絡課程。按照課程體系的要求,豐富網絡教育平臺資源,將重要的知識與理論都以網絡課程的方式置于平臺資源內,使學生按照自己的問題、需求等進行有針對性的學習,這有利于學生開展自主學習,提高學習的針對性和學習效率。通過全方位、立體化、豐富多彩的自媒體心理健康教育和學習體系,營造一種科學健康的氛圍,使學生在網絡學習與交流中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并建立積極的情感態度,促進成長、完善人格。通過這樣的途徑才能有效減少網絡不良信息和不健康的網絡生活對學生造成的負面影響。
面對自媒體環境下給學生心理造成的影響,要發揮傳統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優勢,并改進其方式方法。傳統的教育方式有交流深入、連貫持續、針對性強等優勢,尤其面對較為嚴重的個體心理問題,如有的學生出現較嚴重的抑郁、焦慮、強迫等癥狀,教師可以及時介入進行科學干預,預防出現嚴重的危害后果。在發揮優勢的同時,也要改進教育方式,與網絡教育相結合,使二者優勢互補,滿足不同學生、不同心理問題類型、不同需求、不同層次的需要[3]。如開展體驗式教學,通過播放心理短片,讓學生設身處地地體驗特定情景下人物的心理特征以及變化規律,對心理知識有科學的認識。還可以通過設定情景,讓學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增強體驗的真實性,深化對心理知識的認知。
另外,思想政治教育也是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方面。思政政治教育的目的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成為有用之才,而學生的全面發展,必須要有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將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有利于培養學生正確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并在正確價值觀念的引領下促進心理健康發展,達到全面發展的目的。所以,在開展心理健康網絡教育、傳統教育中,要把思想政治教育有機融入進去,使二者相互滲透、相互促進、互為保障。
在自媒體環境下,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經過系統心理學領域訓練的教師,能根據學生心理發展階段科學分析自媒體對學生心理、情感、思維方式等方面帶來的影響,促進學生心理成長。因此,需要打造專業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團隊來促進學校心理健康教育體系的建立。
教學中改變教師為中心的教育方式,充分激發學生在教育中的主體作用,實現教師“去中心化”教學。一是充分利用網絡教育體系,引導學生開展自主學習和自媒體交流;二是通過設立論壇、微信群加強討論與交流,也可以通過座談、小組討論、角色扮演等方式加強生生間、師生間的互動;三是教師從權威角色轉化為引領者、組織者,通過在線輔導、自媒體推送等方式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要充分利用自媒體的信息優勢,設立心理健康網絡互助平臺。平臺在心理健康教師的指導下,充分發揮學生主體的作用,使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心理互助等方式,促進人格完善、共同成長。即強化了知識和實踐的體驗,又有利于充分調動學生自我教育、相互教育的積極性。通過網絡平臺,心理健康教師和學生可開展網上心理測試、心理輔導、在線聽課、在線交流等,使教育內容和方式更加豐富,使學生的選擇方式更多,形成濃厚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氛圍。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尤其是自媒體的廣泛應用與深遠影響,學生心理健康面臨著愈加復雜的環境。自媒體環境對學生心理的影響把雙刃劍,有利的一方面是學生獲取信息的來源更廣,有利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使其知識面更廣闊,思維更開闊。作為較為隱蔽的虛擬社會,還有利于學生釋放現實社會中的壓力,并突破時空限制廣泛開展交往活動。不利的方面是,自媒體信息魚龍混雜,對于辨別能力不足的學生來講,容易受到沖擊,致使價值觀發生偏離。同時,也有的學生沉溺于網絡,逃避現實社會,從而產生一系列心理問題。對此,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一方面要視自媒體環境為一種機遇,充分發揮網絡信息技術的優勢,廣泛收集教育資源,建立網絡教育平臺,使教育的空間極大地得到拓展;同時將網絡信息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促進學生的心理成長;面對新媒體環境帶來的復雜影響,對心理健康師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要重視系統心理學領域師資團隊的建設,使其適應新形勢的需要;最后,要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鼓勵引導其發展心理健康社團,在學校和教師的指導下,使廣泛深入地開展自主性文化活動,在活動中實現自我教育、助人自助,推進課內外自媒體心理健康教育架構。
[1]王佳利.大學生網絡心理健康教育積極模式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6(24):58-60.
[2]張海燕.團體心理輔導在高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創新實踐[J].教育與職業,2014(8):183-184.
[3]李鳳真,朱忠琴.基于學生發展的心理健康教育體系構建——以山東省牡丹區第五小學為例[J].當代教育科學,2015(22):48-51.
G807
A
2095-2813(2017)08(c)-0185-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7.24.185
楊秀權(1983,1—),男,山西大同人,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體育文化,體育心理。
馬艷(1981,5—),女,新疆阿克蘇人,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