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特朗普上臺標志著美國民粹主義的興起。民粹主義得以動員起大量支持者的重要原因是美國政治的極化,被主流政治排斥在外的民眾希望特朗普能夠改變現狀。作為回應,主流政黨開始關注民粹主義者所代表的選民訴求,盡管這些訴求本身有相當一部分是反建制的。特朗普上臺之后在一系列問題上與共和黨建制派的分歧日益擴大;而另一方面,兩方也在特定問題上達成了共識。雙方都進行了一系列調整,但兩者之間的根本矛盾無法解決,因此對抗與沖突仍將是特朗普與共和黨關系的主流。這種沖突將對美國政治造成深遠影響。
〔關鍵詞〕特朗普;共和黨;民粹主義;代議制;建制派;反建制派
〔中圖分類號〕D091.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8048-(2017)06-0031-08
特朗普的上臺標志著民粹主義在美國的興起。盡管他是以共和黨候選人的身份參加總統競選,但在一系列問題上的立場與共和黨并不一致。特朗普上臺之后,與掌控了國會的共和黨建制派的關系將會成為影響美國政治的一大重要因素。在歐洲,民粹主義的興起同樣對主流政治造成了巨大影響。法國極右翼民粹主義政黨國民陣線在法國總統競選時獲得了大量支持,德國另類選擇黨的影響日益提升,奧地利2016年總統大選無人得票過半等現象都表明民粹主義的興起將會是一個長期的趨勢。民粹主義者及民粹主義政黨與西方主流政黨的關系將成為學界關注的焦點。這類民粹主義者的興起將會對歐美政治產生怎樣的影響?主流政黨可能以怎樣的方式回應民粹主義者帶來的挑戰?這種關系將會對該國的政治體制帶來怎樣的影響?這些問題可以借助特朗普與共和黨的關系進行反思。 一、美國政治的極化與特朗普民粹主義的崛起 (一)美國政治的極化危機 有學者認為,政治極化的本質是“選民結構及其地理基礎發生變化而導致的兩黨內部意識形態緊張所產生的結果”。〔1〕一方面,兩黨之間表面的對立和差異不斷增強。兩黨對立的極化表現在民主制度賴以存在的妥協與共識被福山所謂的“否決政治”所取代。〔2〕另一方面,兩黨內部的同質化體現為內部意識形態和立場的高度統一。兩種現象的共同作用使得兩黨之間的妥協余地進一步縮小。〔3〕盡管政治極化會增強黨內凝聚力,但選民結構的不斷重組也可能導致新的極化產生。這表現為黨內極端派別對建制派的沖擊,如共和黨內部的茶黨對共和黨建制派構成的挑戰。 政治極化所導致的沖突可能上升到公共政策制訂,進而影響普通民眾的福祉。2010年兩黨在醫保改革問題上爭議不斷,民主黨方面試圖推動《患者保護與平價醫療法案》(“奧巴馬醫保”),這一法案中的許多措施有助于改善美國民眾無力支付高額醫療費用的情況。但共和黨方面在政治考量的推動下選擇反對這一法案,盡管在一系列政治博弈之后該法案最終獲得通過,但共和黨始終將廢除“奧巴馬醫保”作為其重要的政策目標。在特朗普上臺之后,共和黨方面在阻力巨大的情況下堅持廢除這一法案,這一決策可能導致大量選民失去業已享受的醫療保險,將會造成巨大的負面影響。 美國政治的極化使得民眾對于政治感到失望,迫切希望有“第三方”介入改變這一現狀,這正是特朗普所代表的民粹主義崛起的背景。政治極化使民眾對政府愈發不信任。民調數據顯示:民眾對于政府的信任率接近史上最低水平,僅有20%的美國人信任政府,其中16%的美國人在絕大多數時間信任政府,而僅有4%的美國人總是信任政府。〔4〕因此,當特朗普以政壇新人的身份出現,誓言要對抗現有的政治體系時,他能夠獲得民眾廣泛的支持。 (二)特朗普與民粹主義 特朗普競選期間和上臺之后的政策主張時常顯得簡單空洞,這與民粹主義的本質相符合。保羅·塔格特認為民粹主義可以被看作是一種極端空洞的意識形態,因為簡單直接是它最重要的特征。〔5〕民粹主義聲稱他們代表“人民”,這是高度同質化的一個群體,其內部不存在分歧和差異,與之對立的“精英”也有同樣的特征。〔6〕這種簡化顯然是與現實相悖。民粹主義領袖在“人民”與“精英”對抗的語境中,常常將問題的解決方案訴諸人民的智慧,這種智慧是一種樸素的“常識”,提供了對當前問題的單一與直接的解決方案。〔7〕這解釋了民粹主義為何必須簡單直接:民粹主義表達了對復雜的代議制的反感,而訴諸常識則意味著向民眾提供一種高度簡化且容易理解的方案,這對于被排斥在主流政治之外的民眾有很大的吸引力。 特朗普作為商業大亨背景的魅力領袖,他的橫空出世有助于使民粹主義運動解決自身的自發性與代議制政治的制度化之間的矛盾。民粹主義介入政治時往往以體制的反對者的形象出現,因此其獲得的支持往往是自發的。但代議制要求參與者將其支持者組織起來,這種制度化的努力是與其簡單直接的特征相沖突的。具有超凡魅力的個人領袖以個人意志替代制度化建設作為問題的解決方案,保全了民粹主義的自發性和簡單直接的特性。 特朗普具備民粹主義者的兩個重要特征:訴諸危機與對小團體的信任。訴諸危機意味著民粹主義者要將注意力轉向迫在眉睫的危機,并給出直接且有效的解決方案。因此民粹主義者需要不受限制的權力以制訂和執行這類方案。特朗普在競選時往往將選民關注的問題如非法移民問題的嚴重性夸大,強調迅速解決問題的必要性。而為了確保權力的集中,民粹主義者需要“忠誠的顧問”〔8〕,例如特朗普所組建的核心決策圈。他們為特朗普本人的行為尋找合理性以說服內部的支持者,對外負責為他的行為進行辯護,確保民粹主義領袖始終位于權力中心。 但民粹主義政客進入主流政治的必要條件是向其妥協,不得不在代議制的框架下處理與其他主體的關系。近年來在歐洲出現的民粹主義政黨和特朗普以共和黨候選人的身份參選都是這種妥協的表現。這是民粹主義者為了獲得政治權力作出的必要妥協,因為民粹主義者意識到,借助代議制獲得政治權力是實現其主張的唯一正當方式,依靠“選舉霸權”也能夠增強其主張的合法性。〔9〕但進入主流政治就意味著民粹主義必須在遵循代議制原則的基礎上與其他主體展開競爭,這使得大多數民粹主義者在進入主流政治后選擇以更溫和的方式闡述其主張。例如法國國民陣線領導人瑪麗亞·勒龐在接任國民陣線領袖后便調整了其政策主張,改變了傳統的激進立場,獲得了更廣泛的支持。 這也反映了民粹主義的根本困境:民粹主義動員其支持者并獲得政治權力的制度保障是代議制提供的,而民粹主義的目標是反代議制的,因此在民粹主義者介入主流政治并借助代議制獲得政治權力時,他們傳統的反代議制立場也就難以為繼,因為他們無法從根本上改變代議制。但適應代議制政治意味著他們將失去民粹主義色彩,而這正是他們獲得支持的重要保障。因此民粹主義者必須要在代議制框架下盡可能保留其民粹主義色彩,以便繼續號召支持者并鞏固其政治權力。但他們也必須逐步適應代議制政治,維持對代議制政治的敵視無助于他們維系自己的政治權力。因此,民粹主義者會逐漸向主流政黨靠攏。 另一方面,民粹主義強大的號召力使傳統政黨開始民粹主義化,民粹主義動員起的大量選民所造成的選民構成變化是主流政黨民粹主義化的重要原因。主流政黨的民粹主義化的一大表現是黨內極端派別的出現。在2016年大選期間,兩黨內部都出現了“反建制派”的聲音,包括民主黨以伯尼·桑德斯代表的民主社會主義以及共和黨內部以泰德·克魯茲與馬可·盧比奧為代表的茶黨。這些派別在許多問題上的立場與民粹主義者一致,盡管在特定問題上兩者之間可能存在分歧,但總體上兩者的合作居多。主流政黨的民粹主義化和民粹主義者適應主流政治的努力會導致兩者的立場逐漸趨同,但這對于主流政黨意味著極化,跨黨派的共識將會進一步減少,這可能會對代議制本身造成長遠的影響。 二、特朗普與共和黨的關系 民粹主義與民主制度的關系是民粹主義研究中的一個重要問題,將民粹主義視為民主制度的對立面的觀點正在逐漸被兩者之間存在緊密聯系的觀點所取代,即民粹主義是民主制度投下的一道陰影。〔10〕民粹主義所強調的人民至上與人民主權原則都將人民視為政治的主體,由此有學者認為民粹主義就是政治的邏輯。也有學者認為民粹主義者質疑現有的民主制度是為了建構一個更平等的新體制〔11〕,讓代議制下未被充分代表的群體發出聲音〔12〕。這表明,如果主流政黨無力應對社會政治的變革,〔13〕或現有政治制度難以回應全球化所帶來的負面影響,〔14〕就可能會引發民眾對民主制度的反思,甚至是選擇支持民粹主義者。因此,主流政黨也在試圖對這些聲音作出回應。 但民粹主義對民主制度所造成的破壞同樣不容忽視,兩者的對抗將會常態化。民粹主義對于多元式民主的包容有限,容易走向民粹專制。這類民粹主義者可能會挾持民意沖擊現有政治制度,導致民主質量不斷下降。民粹主義者內部也存在分歧,以茶黨為代表的部分美國民粹主義者抱有對國家和政府的敵意,而另一部分民粹主義者尤其是歐洲民粹主義者在許多社會問題上則強調政府應當扮演更積極的角色。〔15〕這種分歧可能會對民主制度本身產生巨大的負面影響。 特朗普作為民粹主義者與共和黨之間的互動體現了民粹主義與民主制度的復雜關系。特朗普在團隊管理問題上希望保證自己居于權力中心,并挑選忠實者形成了“內圈”。他對于顧問團隊的依賴以及對內閣的不信任是他反抗民主制度的表現,這導致他與共和黨的分歧擴大。“通俄門”則是特朗普所代表的民粹主義者與民主制度在權力分配問題上的角力,表明民粹主義者的集權傾向會對民主制度構成挑戰。醫保改革問題上特朗普與極右翼派別茶黨之間的分歧既體現了民粹主義的內部分歧,也是選民以極端方式表達其訴求的表現。移民問題上共和黨的立場體現了其民粹主義化的傾向,表明主流政黨正在進行調整試圖回應民眾,但這種嘗試本身可能并不理性。 (一) 特朗普及其團隊:與共和黨建制派的分歧 特朗普高度依賴其私人顧問團隊,因為他能夠獲得團隊的全力支持。特朗普的顧問團隊由三類人組成:以萊因斯·普里巴斯①為首的親建制派成員,以班農為首的極右翼成員與以賈里德·庫什納為首的特朗普家族成員。親建制派成員一般在為特朗普服務之前就與建制派有密切的聯系:普里巴斯本人曾擔任共和黨全國委員會主席,前白宮新聞秘書肖恩·斯派塞曾擔任共和黨全國委員會的發言人與公關總監。他們的政策立場較為溫和,充當了特朗普與建制派溝通的橋梁。班農所代表的極右翼勢力拒絕與建制派合作,對特朗普的立場影響較大。〔16〕在班農等人辭職后,以女婿庫什納為首的特朗普家族成員正發揮更大的影響力。庫什納本人正成為特朗普最重要的顧問之一,他的政治立場與特朗普并不一致,但他能夠得到特朗普的充分信任與他的身份不無關系。其長子小特朗普則在“通俄門”事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側面反映了特朗普對他的看重。特朗普看重團隊成員的忠誠,選擇自己的家族成員作為自己的顧問是保證團隊成員忠誠的重要舉措。 相比之下,特朗普對官僚體系的信任有限,這導致他與共和黨的關系惡化。特朗普在制定政策時較少參考其內閣的意見,與閣員的關系也有惡化的跡象,相比于其顧問團隊,特朗普的內閣與建制派的立場更加一致。特朗普與國務卿雷克斯·蒂勒森之間的分歧正在日益擴大,其政策立場屢遭質疑,而特朗普在“通俄門”問題上的立場以及此前白宮高層屢屢泄密導致的問題都加重了蒂勒森的負擔,這使蒂勒森十分不滿并與白宮發生了沖突。〔17〕特朗普最早的支持者之一杰夫·塞申斯也被特朗普多次公開批評,國會兩黨都公開表示不希望塞申斯辭職,〔18〕側面反映了特朗普與塞申斯之間的緊張關系。 特朗普看重的是其團隊成員的能力與忠誠,而不是其政策立場。副總統麥克·彭斯就是一個特例:他曾擔任印第安納州州長,其政策立場十分溫和,與特朗普在某些問題上的立場并不一致,也曾抨擊特朗普在種族問題上的言論與立場。但他在許多問題上發揮了重要作用,負責協調特朗普團隊與共和黨的關系,且十分低調,將大部分功勞歸功于特朗普。在醫保改革問題上彭斯出面協調特朗普與共和黨的意見,防止雙方的意見分歧進一步擴大,在其他問題上彭斯的表態也與特朗普保持一致。這使得特朗普對彭斯信任有加。〔19〕彭斯本人不僅忠于特朗普,且能力出眾,這是特朗普信任彭斯的重要原因。 特朗普倚重顧問而疏遠內閣是他對代議制體系不信任的重要表現,這也是民粹主義者的重要特點。民粹主義者將“人民”與“精英”置于對立的語境當中,而體制則常常與精英并列,是令“人民”失望的重要原因。在這種對立中,民粹主義者獲得了合法性。對于代議制的不信任使得特朗普需要塑造起反抗體制的“孤膽英雄”的形象,而作為代議制內的一員,特朗普需要足夠的權力才能夠真正改變這一體系,因此他有很強的集權傾向,這加劇了他與共和黨建制派的沖突。 (二)特朗普與“通俄門”:與共和黨的權力之爭endprint
①普里巴斯在2017年8月的改組中辭職,前國土安全部部長約翰·凱利接替了他的職務。民粹主義的集權傾向是導致民粹主義與民主制度沖突的重要原因之一。民粹主義推崇人民的努力往往會走向強人政治,有學者甚至將民粹主義看作是人格化領袖謀取政治權力的策略。〔20〕民粹主義者往往具有很強的集權傾向,而這正是是民主制度本身所反對的。美國政治崇尚分權與制衡,以特朗普為代表的民粹主義者集權的努力必然會遭到抵制,這表現在特朗普與共和黨的關系上,即兩者在“通俄門”問題上的政治博弈。特朗普團隊與俄羅斯之間的聯系嚴重破壞了特朗普與共和黨的關系。在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后,奧巴馬下令情報部門對特朗普團隊與俄羅斯的關系進行調查,此舉得到了國會兩黨的支持。在特朗普上臺之后不久,前國家安全事務助理邁克爾·弗林被媒體曝出與俄羅斯有不正當聯系后被迫辭職。前聯邦調查局局長詹姆斯·科米被要求調查這一系列事件,隨后特朗普突然將科米解職,在科米被解職后國會任命了羅伯特·穆勒為特別檢察官負責調查此事。隨后特朗普團隊中的兩名重要成員,庫什納與特朗普的長子小特朗普被曝光曾一同會見了與克里姆林宮有聯系俄羅斯律師納塔利婭·韋謝利尼茨卡婭。盡管到目前為止仍然沒有證據能夠證明特朗普與俄羅斯政府之間存在勾結,但民調數據顯示有半數選民認為特朗普與俄羅斯之間可能存在不正當關系,超過60%的選民認為特朗普曾嘗試干預調查。〔21〕這對特朗普的支持率有顯著的負面影響。特朗普與共和黨在這一問題上的立場表明“通俄門”的實質是特朗普與共和黨在權力分配問題上的分歧。在兩黨政治極化的背景下,共和黨罕見地選擇支持與民主黨聯合調查這一系列事件,使得國會運用了否定性的權力限制總統的權限。〔22〕隨后眾議院制訂了新的對俄制裁方案,限制了特朗普在這一問題上的決策權,這一方案得到了幾乎全體議員的支持。共和黨參議員約翰·麥凱恩表示國會發起的調查并不是針對特朗普本人,而是為了保護本國政府和民主制度。而特朗普則聲稱國會正在進行的相關調查是“政治迫害”,是兩黨為了阻礙他將要進行的改革而發起的,這種說法與他一直試圖塑造的反建制英雄的形象十分吻合,借此獲得的選民支持是穩固其權力的重要保證。特朗普在調查過程中解職科米也是在試圖表明他對局勢保持完全的掌控,證明自己仍然享有高度集中的權力。(三)特朗普與醫保改革:面臨挑戰的民粹主義 民粹主義陣營內部同樣存在分歧,這與其代表不同的選民有關。特朗普的選民基礎主要是親政府的保守主義者,〔23〕而茶黨的支持者則堅決反對政府職能的擴張。盡管兩者在一系列問題上同樣堅持極右翼立場,但在特定問題上兩者的分歧不可避免。共和黨在政府問題上的傳統立場是反對“大政府”,而特朗普的崛起可能會迫使共和黨作出調整。而這可能會遭到另一部分民粹主義者的反對。 醫保改革是特朗普政府的核心關切之一。奧巴馬醫保的實質是加強政府對醫保市場的干預,這遭到了偏保守主義的共和黨的反對。特朗普上臺之后強調徹底廢除《平價醫保法案》的必要性,但并未提出可行的替代方案。隨后,共和黨提出的《2017美國衛生保健法案》在眾議院獲得通過后但未能在參議院獲得通過。在這一階段,特朗普改變了原先支持“廢除并替代”的立場,希望能夠保留《平價醫保法案》中的部分關鍵條款,而不是徹底廢除這一法案。 特朗普在醫保問題上改變其激進立場的原因主要是來自選民的壓力。特朗普的支持者主要是中低收入的白人,他們是《平價醫保法案》的主要受益者,希望保留《平價醫保法案》中的部分核心條款,如對已有身體狀況的參保人給予保護以及對低收入群體進行補貼等。民調數據顯示,特朗普支持者主要反對《平價醫保法案》對于不參保者的懲罰措施,對于其他政策的支持率都超過半數。〔24〕這表明特朗普支持者群體中對于《平價醫保法案》中的許多政策都持肯定態度,希望保留這一法案中保護低收入群體的條款。 共和黨內的意見分歧與兩黨政治的極化使特朗普推動醫保改革的努力未見成效。共和黨內的極右翼派別自由黨團與茶黨對特朗普在《2017美國衛生保健法案》中作出的妥協表示不滿,認為這一法案沒有從根本上改變奧巴馬醫保造成的政府職能擴張與財政不合理分配,因此反對特朗普在這一問題上的立場。民主黨方面則站在捍衛奧巴馬政府政策遺產的立場上對特朗普的醫保改革方案表示反對,盡管這一方案吸納了許多奧巴馬醫保的內容。由于多方反對,這一法案最終擱淺。 醫保改革的受阻反映了特朗普不擅長處理復雜的政策問題,他的反應則體現出他對成功的追求。特朗普在處理政策問題時不僅無法與民主黨達成共識,更無法統一黨內意見,推動醫保改革的努力因此屢屢受挫。特朗普在政策問題上受挫時經常會在社交媒體上發聲,尤其是在《2017美國衛生保健法案》受黨內極右翼派別與民主黨的共同反對而未獲通過時,他就將黨內極右翼派別自由黨團與民主黨并列對其進行譴責,盡管自由黨團在許多其他問題上都與特朗普的意見一致,是特朗普在共和黨內部的重要盟友。 民粹主義者訴諸危機的手法迫使他們必須追求成功:在訴諸危機時,民粹主義者要求被賦予更多權力,這一行為的目的在于解決危機,提供簡單直接且有效的解決方案以解決問題是民粹主義者保持其權力的重要保證。但特朗普缺乏處理政策問題的能力導致他提出的問題解決方案難以實現,迫使他采取更加極端的立場并將責任推卸給政治對手,導致他需要應對的政治環境更加惡劣,陷入惡性循環當中。 (四)特朗普與非法移民問題:主流政黨的民粹主義化 反移民是右翼民粹主義者挑動極端民族主義進行煽動時產生的必然現象。反移民是西方右翼民粹主義的共同特點,民粹主義者往往將大量社會問題歸咎于外籍移民,借此提出排外主張以獲得民眾支持。〔25〕此外,傳統福利國家的排他性也是民粹主義者反對移民的重要原因之一。〔26〕民粹主義常常突出“他們”與“我們”的極端對立,以塑造內部高度同質化的“人民”群體。而移民則是理想的選擇,特朗普在移民問題上獲得的廣泛支持是共和黨主動調整其立場的重要原因。 特朗普在非法移民問題上十分強勢。在他競選時期他就將驅逐非法移民作為競選口號,并以此獲得了大量的支持。在他當選總統之后,他宣布將以行政命令的方式在美墨邊境建墻,阻止非法移民流入。隨后共和黨成員,眾議院議長保羅·瑞恩宣布國會將出資支持這一計劃。特朗普于2017年1月27日簽署了《阻止外國恐怖分子進入美國的國家保護計劃》(“禁穆令”),禁止來自特定穆斯林國家的民眾進入美國,〔27〕引發國內廣泛抗議。 2月3日,西雅圖聯邦法官詹姆斯·羅巴特作出裁決,要求在全國范圍內暫停執行“禁穆令”。特朗普政府上訴到最高法院,并依靠共和黨在大法官戈薩奇提名問題上的支持,成功使最高法院批準政府重新執行部分禁令。 共和黨在移民問題上的立場與特朗普相近。在特朗普宣布穆斯林禁令后,共和黨僅有少數議員對這一禁令表示反對。眾議院僅有16位議員反對,而有79名議員支持這一禁令。參議院則有8名參議院對此表示反對。〔28〕民主黨試圖在國會推翻這一禁令的努力也被共和黨阻撓,后者以“核選項”力保戈薩奇。①移民問題在美國國內已飽受詬病。民調數據顯示,在隱去特朗普和行政令的情況下,共和黨支持者對這一禁令的支持率達到了84%,民主黨支持者中也有41%的選民支持這一禁令。〔29〕特朗普的支持者以低教育水平與低收入水平的白人藍領為主,他們中的多數人認為非法移民搶走了他們的工作,是他們經濟地位衰落的重要原因,因此在這一問題上支持特朗普的激進立場。 移民問題反應了共和黨的民粹化。這一方面體現在共和黨內部極右翼派別的出現與壯大,共和黨內部的極右翼派別之一茶黨的極端保守主義傾向使其在移民政策上成為了特朗普的重要盟友。另一方面,共和黨建制派也開始民粹主義化,兩黨政治的極化使得建制派被迫采取更極端的立場以爭取選民的支持,而民粹主義者如特朗普的興起帶來的壓力也使得建制派重新思考其傳統立場,尤其是在政治環境惡化的大背景下。endprint
①指變更參議院議事規則,廢除議員以程序性議事阻撓的方式拖延表決的權力,將人事提名通過的門檻由60票降低至51票。特朗普在移民問題上的極端立場表明特朗普所需要的支持主要來自“中心地帶”,即他的核心支持者。作為民粹主義者,特朗普聲稱自己代表了“人民”,所謂的“中心地帶”,也正是被民粹主義者視為“人民”的核心支持者。在目前,他們主要是被排斥在主流政治之外的普通民眾,即“沉默的大多數”。因此,盡管主流輿論至今仍然在抨擊特朗普,但只要特朗普能夠滿足核心支持者的訴求或者是擺出能夠滿足他們的訴求的姿態,他就能夠獲得足夠的支持并繼續推行其極端的政策,甚至是迫使主流政黨民粹主義化。 三、結論 在入主白宮后,特朗普在一系列政策問題上與共和黨既有沖突也有合作。在顧問團隊的選擇上,特朗普在選擇顧問時與共和黨建制派的期待大相徑庭,而他所依賴的顧問也讓特朗普與共和黨建制派之間的分歧日益擴大。醫保改革是特朗普上任后推進的重點,最初特朗普希望徹底廢除《平價醫保法案》,但選民的立場迫使他不斷改變對于醫保改革的看法,甚至在這一問題上與共和黨內部的極右翼盟友有不同意見。在“通俄門”問題上,特朗普在權力分配上與建制派之間的矛盾在短時間內無法解決。非法移民問題是共和黨向民粹主義靠攏的重要表現,特朗普所代表的民粹主義勢力在這一問題上的激進立場也被共和黨建制派逐漸接受,兩者在這一問題上展開了合作。 特朗普代表的民粹主義對主流政治的挑戰可能對美國政治產生極為深遠的影響。特朗普的上臺加劇了兩黨政治極化的程度,對美國政治中強調協商與合作的傳統造成了嚴重的沖擊,動用“核選項”以通過最高法院大法官戈薩奇的提名就是表現之一。這意味著兩黨之間的沖突已經上升到了憲法設計的層面,在未來兩黨的沖突必然會加劇,而憲法設計可能會被進一步破壞,其影響將不會局限于當前。 特朗普與共和黨的關系有助于我們理解民粹主義者與代議制政黨的關系。作為民粹主義者,特朗普代表的是民眾對主流政治的不信任甚至是敵視的情緒,他們希望改變復雜的政治現狀,將政治的內容加以簡化以便他們能夠參與其中。民粹主義者獲得政治權力之后便致力于兌現自己的承諾,但他們依賴代議制獲得政治權力,因此無法真正改變代議制政治,只能向其妥協。而主流政黨也因民粹主義的所動員的大量選民選擇主動向其靠攏。 特朗普的興起反映了美國的衰落,盡管他以改革者的面貌出現在選民面前,但他無法從根本上改變代議制,因此也就對真正的問題無能為力。在短期內他能夠獲得民眾的支持,但從長遠來看這種支持是難以為繼的。而主流政黨試圖以民粹主義化應對當前的挑戰的行為更無法解決問題,只會帶來更加嚴重的負面影響。特朗普所提出的問題是美國民主制度無法回避的根本性問題,不解決其制度根源而只針對特定問題提出解決方案無助于遏制民粹主義在未來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張業亮. “極化”的美國政治:神話還是現實?〔J〕. 美國研究,2008,(3).
〔2〕Francis Fukuyama, “America in Decay: The Sources of Political Dysfunction”, Foreign Affairs (September/October 2014 Issus)
〔3〕David Brady, Hahrie Han,“Polarization Then and Now: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in Pietro S. Nivola,and David W. Brady,eds,Red and Blue N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Causes of America's Polarized Politics (Washington,D. C. : Brookings Institution,2006)
〔4〕Pew Research Center:Public Trust in Government:1958-2017,〔EB/OL〕http://www.people-press.org/2017/05/03/public-trust-in-government-1958-2017/
〔5〕保羅·塔格特.民粹主義〔M〕.袁明旭譯.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6.
〔6〕沃爾特·奧徹,金壽鐵. 民粹主義與煽動〔J〕. 國外理論動態,2016,(10).
〔7〕本杰明·莫菲特,西蒙·托米,宋陽旨. 對民粹主義的再思考:政治、媒介化和政治風格〔J〕. 國外理論動態,2016,(10).
〔8〕鐘準. 從貝盧斯科尼到特朗普:歐美民粹主義與對外政策〔J〕. 外交評論(外交學院學報),2017,(4).
〔9〕劉瑜. 民粹與民主:論美國政治中的民粹主義〔J〕. 探索與爭鳴,2016,(10).
〔10〕Margaret Canovan, “Trust the People!” Populism and the Two Faces of Democracy”, Political Studies, Vol 4711.
〔11〕鄭維偉. 民粹主義不宜標簽化和擴大化——對當前學界一種錯誤傾向的批評〔J〕. 探索與爭鳴,2016,(10).
〔12〕周琪,付隨鑫. 美國政治中的民粹主義傳統及其功能〔J〕. 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17,(2).
〔13〕劉小龍. 民粹主義的形態演進及其解釋路徑〔J〕. 理論探索,2016,(6).
〔14〕周穗明. 21世紀民粹主義的崛起與威脅〔J〕. 國外理論動態,2016,(10).
〔15〕安東·佩林卡,張也. 右翼民粹主義:概念與類型〔J〕. 國外理論動態,2016,(10).
〔16〕Chris Cillizza, Cillizza: How much longer can Steve Bannon hang on? 4/13/2017. 〔N/OL〕http://edition.cnn.com/2017/04/13/politics/steve-bannon-donald-trump/index.html?sr=twpol041317steve-bannon-donald-trump0416PMVODtopLink&linkId=36485696endprint
〔17〕Josh Dawsey, Eliana Johnson and Alex Isenstadt,” Tillerson blows up at top White House aide”,6/28/2017, 〔N/OL〕http://www.politico.com/story/2017/06/28/tillerson-blows-up-at-white-house-aide-240075
〔18〕Phillip Carter, Congress cant save Jeff Sessions,7/28/2017, 〔N/OL〕https://www.vox.com/policy-and-politics/2017/7/28/16052134/trump-congress-jeff-sessions-robert-mueller-fire-twitter
〔19〕Piotr Lesniak,Man on a wire: Mike Pences Tightrope Act, July/August 2017,http://www.politico.com/magazine/story/2017/06/16/vice-prisident-mike-pence-profile-feature-215257
〔20〕Kurt Weyland,“Clarifying a Contested Concept:Populism in the Study of Latin American Politics”,Comparative Politics,2001.(1).
〔21〕The Associated Press-NORC centerfor public affairs research: The June 2017 AP-NORC Center Poll〔N/OL〕http://www.apnorc.org/PDFs/June%20AP%20Poll_Russia/AP%20Custom%20Poll%20Topline%20JUNE_RUSSIA.pdf
〔22〕王子云. 美國的政治極化現象及其對外交政策的影響〔D〕.國際關系學院,2012.
〔23〕周琪,付隨鑫. 深度解析美國大選中的“特朗普現象”與“桑德斯現象”〔J〕. 國際經濟評論,2016,(3).
〔24〕Kaiser Family Foundation: After the election the public remains sharply divided on future of the affordable care act,12/1/2016 http://www.kff.org/health-reform/press-release/after-the-election-the-public-remains-sharply-divided-on-future-of-the-affordable-care-act/
〔25〕王義桅. 民粹主義增加歐洲政治的不確定性〔J〕. 人民論壇,2016,(13).
〔26〕梁雪村. 民粹主義:一個“歐洲問題”?〔J〕. 歐洲研究,2015,(6).
〔27〕White House, PROTECTING the Nation from Foreign Terrorist Entry into the United States” 1/29/2017 〔N/OL〕https://ir.usembassy.gov/protecting-nation-foreign-terrorist-entry-united-states/
〔28〕Aaron Blake, Whip Count: Heres where Republicans stand on Trumps controversial travel ban,1/31/2017〔N/OL〕https://www.washingtonpost.com/news/the-fix/wp/2017/01/29/heres-where-republicans-stand-on-president-trumps-controversial-travel-ban/?utm_term=.f0e8e4f0e6fc
〔29〕Steven Shepard, Poll: Majority of voters back Trump travel ban, 07/05/2017 〔N/OL〕http://www.politico.com/story/2017/07/05/trump-travel-ban-poll-voters-240215.
【責任編輯:劉彥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