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靜+肖德福
摘要:簡要介紹了林下養雞的幾個技術要點,包括場地的選擇和設計、疫病控制和衛生防疫等,旨在提高林下養雞的經濟效益。
關鍵詞:林下養雞;疫病防控;技術要點
中圖分類號:S815.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273X(2017)11-0036-01
養殖生產中疫病防控主要是采取有效措施,最大限度地消除各種理化和生物致病因子對人和動物的危害,是動物生產中的一種安全保障體系。它涉及養殖場的設計與控制、人員和物品流動的控制、疫病控制等。目前林下養雞由于投資小、無生態污染,正在快速發展,參與林下養雞的養殖戶數量不斷增加,增收效果明顯。為減少疾病的發生,避免造成不必要的經濟損失,現結合林下養雞的特點提出幾點需要注意的事項,供參考。
1 場地的選擇與設計
1.1 場地的選擇與劃分
場地的選擇適宜與否,對養殖效益起關鍵作用。新建場地應與其他養殖林地間距不少于500 m,且在平坦開闊和排污方便的林地。可在林地內劃分幾個放養區,以便輪放,每次輪放前徹底消毒,可有效預防疫病的發生。
1.2 雞舍的設計與建設
雞舍的設計布局要科學合理,雞舍應建在地勢高燥背風的區域,建設時應充分考慮糞污的清理與無害化處理。并設置隔離網(帶),防止鼠、蛇等其他動物進入雞舍。
2 疫病控制
2.1 嚴格控制人員和雞只的進出
同一林地選擇飼養一個品種,應選擇無疫病、疫苗注射到位的健康雞苗。進苗后,場內嚴格控制人員的進出,并盡量減少進出次數,入場人員及運送飼料的車輛必須經過徹底消毒后方可入場,這樣有利于預防疫病。
2.2 飼養管理
首先是做好育雛工作,特別是幼雞的保溫及營養開食,以確保雞只健康生長,有效提高雞群的抗病力。其次是進行放養訓練工作,雛雞在圈內飼養3~4周脫溫后,開始讓雞只從圈養到放養進行過渡,以增強雞只的抗病力和野外采食能力。第三是林地內有青草、昆蟲等營養豐富的生物飼料,且雞只散布于林地可適當調整飼養密度。為保證雞只的生長發育,放養時應補充適量精料,以增加雞只抗病能力而減少疫病的發生。第四是加強放養巡查,對病雞要盡早進行隔離、診斷,采取控制措施。
2.3 病原的控制
林下養殖的病原大多來自于場地和飲水,因此應每周進行一次帶雞消毒及糞便污物的無害化處理,對飲水進行消毒處理,殺死水中的病原,也可在飼料或飲水中添加保健中藥,提高雞群的免疫力和抗病力。
3 衛生防疫
3.1 制定科學的免疫程序
雞場應根據當地的疫病流行情況制定出科學的免疫程序,使用有農業部批文的疫苗制品,做好疫苗的運輸和保存,按使用說明進行免疫注射并做好免疫登記。同時配合相關機構進行樣品采集,開展抗體檢測,了解抗體水平,適時對抗體不達標的進行補免。
3.2 實行全進全出制
全進全出制度不僅有利于飼養管理,同時可對圈舍及林地的雞糞等污物清理后進行全面徹底消毒,最大限度減少病原的存在。最好在嚴冬或酷暑季節留空舍期,對放養區的場地淺翻種草,既達到除蟲卵和病菌的目的,也為下一批雞只飼養提供優質青飼料。
3.3 環境衛生消毒
林地的環境衛生(特別是圈舍衛生)好壞直接影響雞群的健康,在雞場入口處設置消毒池,對林地要進行預防性消毒,且應準備3~5種消毒藥輪換使用,避免長期用同一種消毒藥產生耐藥性。同時做好放養區清潔衛生,糞便垃圾等糞污進行無害化處理,防止病菌滋生,進而有效預防疫病發生。
4 討論
林下養雞不僅能夠提高林地利用率和經濟效益,還能實現資源的合理利用。由于林下養雞是開放性養殖,基礎設施簡陋,受外部環境的影響較大,養殖戶的重點工作就是提高林下養雞的疫病預防能力,從根本上預防疫病發生,才能讓林下養殖業更好更快地健康發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