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吳云鋒+楊耀榮


【摘 要】 本文以“職業勝任力”為著眼點,詳細介紹植物保護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實踐中以職業勝任力為導向的西農模式:培養目標定位為干旱半干旱地區植物保護行業高層次應用型專門人才;注重培養質量內涵,外化于研究生的知識+技能+素質;對培養環節進行控制,包括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這一模式為行業輸送了一批能扎根落腳、干事創業的高層次應用型人才。
【關鍵詞】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職業勝任力;植物保護;專業學位;培養模式
“勝任力”這個概念最早由哈佛大學教授戴維·麥克利蘭(David·McClelland)于1973年正式提出,是指能將某一工作中有卓越成就者與普通者區分開來的個人的深層次特征。一般認為包括職業、行為和戰略綜合三個維度。職業維度是指處理具體的、日常任務的技能;行為維度是指處理非具體的、任意的任務的技能;戰略綜合維度是指結合組織情境的管理技能。本文提到的職業勝任力,是指在植物保護行業中績優者所具備的可以客觀衡量的個體特征及由此產生的可預測的、指向績效的行為特征,包括知識、技能、素質等。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植物保護學院(以下簡稱“西農植保”)自2010年秋季開始招收植物保護全日制專業學位(農業推廣碩士)以來,迄今已經為植物保護行業培養了約110名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這些人才在國內特別是廣袤的干旱半干旱地區植物保護行業,享有較為良好的口碑,是一支不可小覷的中堅力量。總結六年來的西農培養經驗,或者說“西農模式”,就是以職業勝任力為導向和指揮棒,堅持以“干旱半干旱地區植物保護行業高層次應用型專門人才”為培養目標,狠抓“知識+技能+素質”的培養質量內涵,把握好教學、實踐、開題與學位答辯等重要培養環節,通過2~3年的學習,為干旱半干旱地區植物保護行業輸送一批能扎根落腳、干事創業的高層次應用型人才。
一、培養目標定位——干旱半干旱地區植物保護行業高層次應用型專門人才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地處陜西省楊凌,建校八十多年來,緊密圍繞國家戰略需求和干旱半干旱地區發展需要,積極開展面向農業生產實際的應用基礎研究和應用技術研究,其中植物保護研究領域已有鮮明特色和優勢,在2012年全國學科評估中名列第三(與南京農業大學并列)。但是為了應對干旱半干旱地區植物保護行業的現實需求,學校于2010年最早開始招收植物保護全日制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要求既要與學歷教育碩士相區分,又不能簡單照搬職業教育模式。西農植保于是成立了一個由行業界和學術界權威共同組成的決策顧問團,構建了一個干旱半干旱地區植物保護行業崗位勝任力通用模型,明確了以下基本要素:①植物保護行業基本專業知識及相關知識內容;②植物保護技術的掌握與應用,主要包括植物有害生物鑒定與監測、植物有害生物綜合治理、植物病蟲害防治等技術、技能;③調查研究與解決實際問題能力;④農業傳播技術與應用;⑤農業科技與“三農”政策;⑥人際溝通能力;⑦團隊合作能力;⑧核心價值觀與職業素養等。這個模型便成為西農植保全日制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的培養方案(見表一)的雛形。
由于培養方案的制定是以職業勝任力為導向,由行業界翹楚和學術界精英共同完成,這就從頂層設計上保證了培養目標是完全符合現實需要、可執行的目標。
二、培養質量內涵——知識+技能+素質
培養質量是植物保護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的核心要義,抓住了培養質量,才能實現培養目標。如何抓住培養質量,職業勝任力是核心和關鍵,即外化于研究生的知識、技能、素質等。
1、西農植保學科來源于生產需要,面向生產實際開展科學研究八十余年,是一門應用性極強的學科,這是設立植物保護全日制專業學位授權點的堅實基礎
西農植保現具有專職教師百余人,其中專職從事專業學位教學研究的推廣教授、副教授,推廣研究員、副研究員以及中級職稱人員共8人,均具有招收農業推廣(植物保護)碩士研究生資格。這些專職教學科研人員不僅具有雄厚的植物保護理論知識,而且由于長年深入田間地頭,直接與農作物和生產行業打交道,其豐富的實踐知識和實習實踐資源也是專業學位研究生獲得知識和能力的源泉。
2、西農植保通過督學督教督考、建設網絡精品課程、加強案例和虛擬仿真教學等多管齊下,力促學生掌握全面扎實的專業知識和技能
督學督教督考雖然是傳統方式,但針對專業學位研究生仍有其必要性,通過約束使教師、學生都不敢馬虎大意。西農植保網絡精品課程是運用現代化教育技術手段,讓教師預先將講義設計和制作成的PPT 或者自行錄制教學視頻放置在網絡公共平臺上,使學生能靈活掌握時間進行自學。案例教學是以學生為中心,以案例為基礎,通過呈現案例情境,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從而掌握理論、形成觀點、提高能力的一種教學方式。加強植物保護專業學位案例教學,相當于醫學上的“靶向治療”,能形象呈現植物保護領域中常見的生產類問題,從而引導學生找出解決問題的途徑,是促進教學與實踐有機融合的有效途徑。虛擬仿真教學是利用前沿科技開展教學的新一代技術,西農植保已經建設成首個國家級植物保護VR實驗教學中心,已形成植物病理學、昆蟲學、植物化學保護學三個不同學科方向的教學資源,已開發出三個模塊10余套虛擬仿真實驗教學項目用于專業學位研究生開展實驗解剖、病蟲害模擬侵害及防治等學習活動,顯著提高了教學效率和效果。
3、西農植保注重校外實踐基地建設,推進產學結合
自西農1999年合校以來,已經建立了11個校外植物保護實踐教學基地(見表二)。
西農植保加強校外基地建設,核心是以基地建設為紐帶,發揮合作單位在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過程中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建立包含共同制定培養目標、共同建設相關課程、共同評價培養質量等環節的協同育人模式。為了加強對研究生的有效指導,西農植保實行雙導師制,即除了研究生的校內指導教師之外,在合作單位聘請一位師德高尚、實踐經驗豐富和有一定學術水平的專業人員擔任研究生校外實踐指導教師,聘期一年。校外導師的主要任務是負責指導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完成六學分的實踐課程,并協助研究生完成實踐論文。當然,校外導師也是研究生開題,學位論文答辯的重要參與者。通過雙導師制,有效實現了西農植保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規格與行業、企業人才需求之間的有機銜接。
4、西農植保堅持“誠、樸、勇、毅”育人理念,始終把專業學位研究生的綜合素質教育放在專業知識、實踐技能的前面
綜合素質是職業勝任力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包括職業道德、待人接物、團結協作、自我心理調節與控制、態度、動機等思想和行為特征的總和,與知識、能力有內在聯系,但又不等同。西農植保堅持通過思想政治教育、校園文化學術活動以及浩渺的圖書海洋滋養來自全國各地的專業學位研究生,在畢業前還要對每一位專業學位研究生進行個人思想政治鑒定,未達標者不予畢業。
三、培養環節控制——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
培養環節控制是實現培養目標和保證培養質量的開關,起著反饋與監督的作用。西農植保的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一般學制為2-3年,在這期間,培養方案所規定的課程、開題、實踐活動及學位答辯都是不可或缺的培養環節。課程方面,西農植保會實行二次評價,即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在課程中段一次,課程結束后一次,由全體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對教師課程進行網上評分和建議,真正讓研究生成為選擇教育的主體。如果中段評價教師收到反饋后不及時進行針對性的改良,研究生依然可以在兩周內向管理部門提出更換任課教師的聯名建議。終結性評價將成為下一年度該任課教師是否續聘的直接依據。開題,實踐活動及學位答辯方面,西農植保嚴格執行“答辯末位延期制”,即這些培養環節要組織集中答辯,由學術界、行業界專家擔任評委計分,排在末位的同學要延期3~6個月后重新進行答辯。如果延期的同學不能在西農規定的3年完成所有培養環節,將按肄業辦理。在整個培養過程中,西農植保充分尊重研究生的個性化差異,如果導師指導不順暢,導師和研究生都可以提出變更導師申請。對于研究生培養環節整體把握良好和研究生就業狀況良好的導師,西農植保會在下一學年追加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指標,反之要視情況削減1~2名指標。
【參考文獻】
[1] 李劍鋒,組織行為管理[M].第四版.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77-7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