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淑娟
摘 要:“互聯網+”作為一種新的發展模式,為生態農業發展提供廣闊的空間,二者相互融合是集保護生態、發展生產為一體的新型模式,是農業向綠色、低碳轉型升級發展的有效途徑。然而,當前我國 “互聯網+”生態農業發展面臨農村互聯網基礎設施薄弱、市場誠信體系不健全、信任機制缺失、擁有網絡技術的新型農民匱乏等方面的障礙。因此,應逐步構建完善生態農產品的市場誠信體系,加快推進互聯網基礎設施及相關服務平臺建設,以及生態農業發展所需新型農民的培育。
關鍵詞:“互聯網+”;生態農業;融合;障礙;路徑
中圖分類號:F49;F320.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7)29-0029-03
當前,互聯網已滲透到世界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并逐漸產生深遠的影響。在這種時代背景下,“互聯網+生態農業”作為一種新的產業模式,將進一步推動以生態學與經濟學相統一為原理的生態農業提升到一個新的層次。即把大數據、互聯網、物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應用于生態農業生產中,二者相互滲透融合,形成生態農業的新模式,從而促使生態農業發展進入新的歷史階段。就此,通過探討“互聯網+”應用于生態農業產業鏈的內在機理,指出“互聯網+”將為生態農業發展提供廣闊的空間;通過解析“互聯網+生態農業”發展中面臨的主要障礙,指出生態農業與互聯網融合的主要路徑選擇等研究成為現實的內在需求,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一、“互聯網+”為生態農業提供廣闊發展前景
生態農業與互聯網相互融合,既有利于解決農業生產領域存在的污染困境,也有助于化解消費領域的滯后問題,是解決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有效方式。具體而言,“互聯網+”將為生態農業發展主要帶來以下三個方面的變化。
(一)互聯網+”有利于生態農業資源的優化配置與生產效率的提升
充分利用互聯網,實現種植技術與生產經營管理的數據化,促進農業資源的優化配置。一是互聯網融入生態農業領域后,生產中所需的一切資源,包括農業資本、土地、勞動力等農業生產要素都可通過互聯網實現更優化的配置,提高其利用效率[1]。二是有效提升生態農業的生產效率和智能化水平,并為生態農業產品提供有效監管與安全保障。通過將現代農業物聯網技術與測控體系滲透到農業生產的各個環節,普及環境感知、自動控制的網絡化農業環境實時監測系統,從智能節水灌溉、測土配方施肥、農機定位耕種等多角度發展精準化生產模式,減少良種、化肥、農藥和勞動力的投入,極大地降低了農業化學品亂用濫用情況,保障了農產品的安全。三是通過生態農業經營主體與互聯網企業合作的方式,應用云計算、大數據等技術,建立農業信息監測體系,為耕地質量監測、各種災害預警、市場波動預測等提供服務 [2]。四是通過互聯網實時掌握生態農產品市場動態,以利于農戶及時根據市場需要調整種植計劃,有利于生態農業生產資源的最優配置。
(二)“互聯網+”易于解決信息不對稱,為生態農業優質高效提供堅實保障
首先,可以通過合理利用互聯網凈化生態農業的農產品銷售市場。互聯網在生態農產品銷售環節上,可以根據消費者需求為其定制“身份”與“履歷”等標簽,通過由供應鏈建立的農產品安全追溯體系來解決市場信息不對稱問題,以保證“從農田到餐桌”全過程監控,達到保證“舌尖上的安全”的目的。對于生產生態農產品的經營主體,在生產、加工、流通、銷售等各個環節通過推廣應用移動互聯網、無線射頻識別、二維碼等信息技術,不斷強化、擴大上下游追溯對接體系與信息互通共享,推動農產品質量安全保障建設[3]。其次,在互聯網時代各類涉農信息能夠得以即時性傳播。其主要通過涉農信息服務平臺及移動互聯網為農民提供各類農業市場、農產品信息、農業政策、農業技術知識、農業金融保險等各類信息服務,有效解決各類涉農信息傳遞的不對稱問題。再次,可以減少信息不對稱、保證消費用戶的知情權。在互聯網時代,農業生產全程可追溯,生產經營者與消費者之間能真正實現信息共享,使農產品的質量能夠得以保障。
(三)創新銷售模式,“互聯網+”為生態農業產銷打造全新平臺
與傳統農產品銷售模式相比,網上團購模式、“搶先購”營銷模式、O2O多平臺營銷模式等以互聯網為平臺的銷售模式,突破了傳統銷售渠道的限制,為生態農產品開辟了新型的全方位網絡銷售渠道,將時間、細節和手段等有效結合起來,使生產者與消費者直接對接,二者建立更加充分的信息與信任關系。因此,互聯網與生態農業融合,通過電商平臺可直接跨過中間經銷商的流轉環節,減少流通成本,提升流通效率;通過推進生產經營主體、生態農產品批發市場與電子商務的對接,拓展生態農產品銷售渠道及受眾面,并積極開展綠色農產品個性化定制,實現以銷定產模式,提供綠色農產品的農戶與市場消費者直接對接,既可減少價格欺詐保護農戶利益,又能提升信息的透明化程度,滿足消費者對生態農產品安全的期待,并實時服務大規模分散的消費用戶,實現滿足不同用戶的個性化服務的目標,以及生態農業由生產主導向消費主導的發展轉變。除此之外,“互聯網+”生態農業,可以實現農產品的定制、農產品溯源、生產過程的網絡監控等全過程的產品體驗。
二、“互聯網+生態農業”發展面臨的主要障礙
(一)農村地區互聯網基礎設施薄弱
農村地區互聯網基礎設施薄弱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其一,互聯網農業信息平臺建設不完善。農業網絡信息平臺是發布及獲取農業信息的重要工具,但是當前各地專業化的農業信息服務平臺建設有待完善,全國鮮有專業性的農業電商平臺,所以涉農信息的搜集與發布難以及時到位,無法滿足農業從業人員對互聯網的信息需求。其二,農村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薄弱。統計數據表明,目前我國仍有 5萬多個行政村還未通寬帶,農村互聯網的普及率僅有 27.5%,農戶電腦的擁有率不足 30% [3]。這種狀況導致許多涉農電商平臺很難在農村大規模的推廣和應用;很多農戶由于信息不暢通,導致很多優質農產品無法得到及時銷售而直接爛在農地里,造成嚴重的農業資源與人工的浪費。其三,基于信息技術的生態農產品物流基礎薄弱。由于農產品的儲存和保鮮難度大、運輸時效性強,其相對于其他商品對物流運輸有著更高的要求,因此基于信息技術的生態農產品物流是發展互聯網+生態農業的必要保障。但當前我國農產品物流業的電子化起步比較晚,全國生態農產品物流網絡及功能齊全的生態農產品物流基地還比較少,農產品物流專用技術和設備短缺,加上農產品物流業的管理和運作方式相對其他商品仍然比較傳統,遠未達到現代物流的水平。其四,農業數據庫資源共享程度低。目前我國農業數據庫主要有反映地域、專業特色的自建數據庫,實體農業信息資源的目錄數據庫,各種農業光盤數據庫,引進的國內外農業網絡數據庫等[4]。但是各類數據庫的介質與格式難以相同,導致很難達到資源的共享利用。endprint
(二)市場誠信體系不健全,信任機制缺失
現有生態農產品產銷市場面臨的關鍵問題是信息的不對稱,信任機制缺失。如何構建有效的市場誠信體系,這是當前我國生態農業發展面臨的最大問題。在信任體系較完善的世界先進社會經濟體中,消費者可以放心地購買高質量的安全、綠色農產品,這是生態農業做大做強的根本。生態農業品相對常規農產品,因其綠色、安全而產生溢價。但在信任機制不健全的社會,農戶、農業經營管理者與消費者、渠道商彼此之間可能因為信任的缺失而難以就附加值高的生態農產品達成交易。目前中國的生態農產品及其加工食品占食品消費總額的比例不足5%,遠低于13%的世界平均水平[5]。信任缺失是導致這一狀況的主要原因之一。當前,互聯網已進入移動終端時代,把網絡作為消費平臺的消費者成倍增長,買家通過便攜式移動網絡瀏覽商品、下訂單、支付,相對于傳統商超流通渠道,極大地節約了交易成本,提高了運作的效率。但是,一方面網絡信息的快速傳播有利于信息的透明化,但另一方面網上產品魚龍混雜,容易造成“劣幣驅逐良幣”的局面。因此,目前我國市場誠信體系的不完善,網絡監管體系未跟上移動互聯網消費快速發展的步伐,對生態農業的發展將造成極其不利的市場環境約束。
(三)擁有網絡技術的新型農民匱乏
一方面,由于農業經營者自身素質不高的原因,以其現有知識水平很難對互聯網上各類信息進行甄別,以及對大數據進行準確的分析判斷,所以在掌握市場信息方面往往滯后,無法根據市場變化及時調整種植品種,或未經充分市場調研盲目跟風種植,造成某一生態農產品在市場上供過于求。這種產銷脫節做法,勢必導致生態農業本應高附加值的產品“優質不優價”,難以確保高品質帶來的高利潤,打擊農業經營管理者與農戶的生產積極性。另一方面,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農業市場網絡營銷逐漸成為生態農業發展中不可或缺的一環。而大多數農產品季節性強、鮮活周期短,網絡營銷可縮短農產品流通時間,及時把生鮮的農產品配送到消費者手中。但是,由于我國農村的網絡服務體系比較落后,有一定網絡技能的新型農民又嚴重不足,使得農業市場網絡營銷的發展相對于其他行業嚴重滯后。
三、生態農業與互聯網融合的主要路徑選擇
(一)逐步構建完善生態農產品的市場誠信體系
當前階段,想要打造生態農產品“互聯網+”營銷平臺,就應當推進構筑與完善相關農產品的市場信用體系,逐步通過政府監管、行業自律和社會監督,建立起農產品質量安全信用體系的運行機制,在制度上解決信任機制的缺失問題。一方面,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信用制度建設,逐步建立信用信息披露機制。政府農業主管部門要盡快完善農產品質量的征信體系,實時公布農業生產經營主體及農產品的有關信息。充分發揮行業協會等第三方征信機構在農產品質量監管中的獨特作用,以數據標準化為原則,實現信用記錄的電子化實時存儲、各行業間的互聯互通,加強基礎信用信息的透明度,以加快構建信用信息共享機制。另一方面,強化企業和行業的誠信與社會責任。政府應積極引導農業生產經營主體建立行業協會,健全組織體系和治理結構,制定行業自律規則與監督章程;加強協會會員間的誠信宣傳教育與培訓,并通過各種途徑廣泛采集會員的信用信息,不斷開展各種類型的信用等級評價[6]。
(二)加快推進“互聯網+”生態農業的基礎設施與服務平臺建設
一是加大農村網絡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力度。針對我國廣大農村地區的互聯網基礎設施還很薄弱的現狀,政府必須通過加強政策和資金扶持的力度,加強農業網絡基礎設施建設工程,逐步完善農村的信息網絡,解決農村信息服務的“最后一公里”問題。以農業大數據中心為重點,整合涉農部門的信息資源,促進農業數據庫資源共享,推進農業信息進村入戶,實現農業信息服務全覆蓋。以生態農產品價格、質量追溯、投入品監管等大數據為核心,建立優質生態農產品的信息系統;以農業生態園區、農產品銷售為核心,引導農業經營主體建設“互聯網+農業”現代信息技術應用體系[7]。一是加強農村網絡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力度。針對我國廣大農村地區的互聯網基礎設施還很薄弱的現狀,政府必須通過加強政策和資金扶持力度,加強農業網絡基礎設施建設工程,逐步完善農村的信息網絡,解決農村信息服務的“最后一公里”問題。以農業大數據中心為重點,整合涉農部門的信息資源,促進農業數據庫資源共享,推進農業信息進村入戶,實現農業信息服務全覆蓋。以生態農產品價格、質量追溯、投入品監管等大數據為核心,建立優質生態農產品的信息系統;以農業生態園區、農產品銷售為核心,引導農業經營主體建設“互聯網+農業”現代信息技術應用體系[7]。二是推進完善“互聯網+生態農業”各類公共服務平臺建設。主要包括農產品質量可追溯平臺、農產品電子商務平臺、農業物聯網平臺、農技服務平臺、農業大數據中心等農業公共服務平臺建設,以盡快提高生態農業發揮的智能化、信息化水平。圍繞生態農業生產、加工、流通、銷售等各環節及電子商務和技術研發應用等方面,形成生態農業產業上下游一體化的創新體系。三是建立健全生態農產品網絡銷售體系,加快發展生態農產品“互聯網+營銷”的相關物流配送體系。這其中包括生態農產品生產、流通、交易等一系列環節的網絡營銷服務體系,以便消費者能夠快捷地獲得所需要的高品質農產品,并不斷擴大銷售市場[8]。在交易方面主要是為農產品網絡營銷建立一個安全、方便的網絡平臺,大力推進“O2O”生態農產品供應體系,利用以微信、QQ、微博、網店為代表的新媒體平臺推廣高品質生態產品。
(三)加強“互聯網 + 生態農業”新型農民的培養
加快推進“互聯網+”時代生態農業發展人才隊伍建設。新時期生態農業的發展,需要大批文化素質高、懂經營和技術的新型職業農民。農村互聯網技術人才、互聯網營銷人才普遍缺乏,農戶的電子商務消費意識薄弱等是發展“互聯網+生態農業”亟須解決的問題。因此,加快實施“互聯網+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為“互聯網 + 生態農業”的發展提供必要的人才支撐是當務之急。一是在農業互聯網技術人才的培養上,各級政府主管部門必須發揮引導作用,在各個農業類院校建立農業服務基地,定期、不定期開展各類涉農網絡信息服務人員的培訓班。二是出臺優惠政策鼓勵農村青壯年勞動力以及大學生村官等加入到電子商務平臺,充實農業產業網絡營銷群體,將其培養成具有“互聯網+”思維、掌握各類信息技術的市場主體,以打造各種層次、具有競爭力的農村網商大軍 [6]。三是廣泛開展互聯網+技術知識的培訓,在農村中培育新型的“互聯網+”生態農業專業人才。應大力實施遠程教育,打造基于“互聯網+”的虛擬網絡教育培訓環境,普及相關的知識和經驗,提高農民的信息化水平,以更好推動生態農業的互聯網化。
參考文獻:
[1] 王艷華.“互聯網 +農業”開啟中國農業升級新模式[J].人民論壇,2015,(23):104-106.
[2] 張文君.利用互聯網提升高效生態農業發展水平[N].農民日報,2015-10-10(3).
[3] 王闖.我國“互聯網 + 農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淺析[J]智富時代[J].2015,(S2):31-33.
[4] 王琦.我國農業網絡資源利用的現狀及對策分析[J].當代生態農業,2009,(1):191-192.
[5] 馬一民.化解信息不對稱是當前我國生態農業C2B面臨的最大問題[EB/OL].http://www.zg3n.com.cn/article-5476-1.html.
[6] 于玉.農業部:2020年建立農產品信用體系[EB/OL].http://www.rong360.com/gl/2014/12/31/63021.html.
[7] 荊叢林.以“互聯網+”引領現代農業轉型升級[N].農民日報,2015-08-17.
[8] 賈兆穎,張金樂.“互聯網 +”模式下現代農業發展研究[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5,(20):8-9.
[責任編輯 柯 黎]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