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海燕
摘 要: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通過去杠桿幫助企業降低成本,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是加快培育企業發展新動能,持續增強企業發展動力的重要途徑。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的企業去杠桿問題,所以通過創新金融工具、落實差別化信貸政策,加快信貸產品創新,防范化解金融風險等措施重點解決,還應不斷提升政府融資平臺及多層次的政策擔保功能,優化區域融資環境,推動和提高企業直接融資比重。
關鍵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去杠桿;融資支持
中圖分類號:F83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4-0017-2017(8)-0095-03
一、企業去杠桿是經濟結構調整轉型的有效手段
(一)我國企業杠桿率水平明顯過高。從國際比較的角度看,我國政府和個人杠桿率都不高,而企業杠桿率偏高。尤其是2008年金融危機后主動加杠桿的政策效應下,在刺激經濟穩定發展的同時,也造成了產能過剩,加之企業勞動力成本、環保成本、要素價格成本、利率市場化資本成本壓力導致企業經營壓力不斷加大,2008年到2016年非金融企業的杠桿率持續上升,從98%增長到160%。明顯高于歐洲和日本將近110%的水平,也遠遠高于美國和英國大約70%左右的水平。而即使在新興市場國家,中國的企業債務率也明顯高于印度(50.1%)、巴西(75%)和俄羅斯(57%左右)的水平。
(二)高杠桿率會對企業經營造成嚴重影響。企業杠桿過高、負債過多,還本付息壓力超過盈利的現金流,財務費用就超過利潤,企業的現金流能力惡化,導致資金周轉問題,企業因為要生存可能繼續借債,被動加杠桿,但因為可能影響到資產負債表,又要被迫考慮去杠桿。當前,面臨經濟增速放緩、企業盈利下降、特別是投資回報率低于借貸成本的局面時,過高的杠桿會加大企業財務負擔和資金壓力、侵蝕盈利能力,甚至引發違約和破產等極端情形。
(三)高杠桿主要存在于傳統國有制造企業。截至2016年,我國債務總額為168.48萬億元,全社會杠桿率為249%,其中居民的杠桿率在40%左右,政府(包括地方融資平臺)債務杠桿率在57%左右,而非金融企業的杠桿率則高達160%,這說明我國的債務問題大部分集中在企業,特別是產能過剩、市場約束不強的國有企業。
(四)信貸刺激對GDP拉動的邊際效應在遞減。1996—2008年期間,我國GDP每增加1元只需1.5元的信貸投放,2013年以后,GDP每增加1元則需要4元的信貸投放。2014年、2015年、2016年我國GDP增速是7.3%、 6.9%、6.7%,但這三年貨幣對應增長分別是12.2%、13.3%、11.3%,貨幣增速接近經濟增速的一倍。不斷增加的貨幣堆起的杠桿越來越高,一些本該倒閉的僵尸企業以債務滾動方式得以存活,消耗和占用的資本越來越多,從而對經濟轉型發展造成阻力。
二、張掖市企業杠桿率水平及金融支持去杠桿情況
(一)從總量看,企業杠桿率長期居高不下。銀行信貸依然是張掖市企業資金的主要供給渠道,其杠桿作用發揮明顯。至2016年末,張掖市金融機構企業貸款余額253.08億元,較同期增加55.77億元,余額及增量占各項貸款的比重分別為45.94%和57.38%,企業貸款余額同比增長25.1%,高于各項貸款增速5.97個百分點,銀行貸款作為全市企業資金的主要供給渠道,已占到企業負債的70%以上。企業信貸杠桿率達到159.75%,同比增加29.83%,高于全國平均水平71.93個百分點。
(二)分行業看,行業信貸投放“有高有低”。至2016年末,張掖市金融機構對傳統制造業、采礦業及部分產能過剩的電力、熱力等行業貸款余額92.91億元,占比達到16.78%;建筑業、房地產貸款余額39.48億元,個人住房消費貸款53.31億元,占比分別為7.17%和8.36%,建筑住房類貸款合計占比15.5%。而對區域優勢產業和涉農企業貸款占比僅為8.61%,對信息傳輸、技術開發以及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等科技型企業貸款余額僅為0.38億元,占比僅為0.15%。從信貸投向結構來看,更多的信貸資金集中在基礎設施建設領域、傳統制造領域和產能過剩行業,而對新技術、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型科技型行業和“雙創”行業支持不足。
(三)從投向看,信貸堅持“有扶有控”。去杠桿的重點是產能過剩行業(如房地產、煤化工)和“僵尸企業”,而戰略性新興產業、三農領域、旅游產業、小微企業等則可以結合企業實際階段性加杠桿或者逐步去杠桿。在金融支持去杠桿過程中,加大了對戰略性新興產業、三農、旅游體育文化醫養融合發展等領域的信貸支持,嚴格控制對落后產能、違規新增產能的信貸投入。加之政府債務仍有一定舉債空間,金融機構可以逐步調整信貸政策,根據經濟社會發展布局以及行業、產業、企業發展實際需要,更多地配合政府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拓寬直接融資渠道,降低企業杠桿率。
(四)從來源看,政府平臺融資擔保能力增強。在經濟下行壓力持續加大、國家政策性支持力度不斷加大的情況下,張掖市通過完善交通、農業、旅游等五大投融資平臺,運用擔保和資產回購等辦法,將實物資產轉化為金融資產,有效的引導了金融資源投放,發揮了低成本金融杠桿作用。
三、現階段金融支持企業去杠桿的思考
(一)落實國家貨幣信貸支持政策,加強金融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支持。面對相對較高的銀行杠桿率,銀行信貸融資方面要在結構上做文章,防止盲目“一刀切”,結合“去產能”、“降成本”來實施“去杠桿”,進一步調整存量,優化增量,支持企業兼并重組增強企業融資能力,幫助企業回到健康、可持續發展的軌道上來。
1、完善宏觀審慎管理,支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信貸支持供給側改革,穩增長是主基調、調結構是主攻點、促創新是主旋律。從供給側來說,金融信貸應更多地圍繞地方產業特色發展延伸優勢產業鏈,信貸資源應更多地投放到產出率較高、規模發展能力較強的新型經營主體,充分利用調整信貸結構化解和淘汰落后產能。信貸增量應充分研究市場需求,以需求引領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支持技術改造和設備更新,提高創新發展能力。endprint
2、落實差別化信貸政策,持續優化信貸結構。根據重大技改、產業升級、結構調整項目目錄,進一步完善信貸準入標準,加大對戰略性新興產業、傳統產業技術改造和轉型升級等的支持力度。一方面支持企業通過調整債務結構,減少債務總量;另一方面通過信貸、結算等綜合調整手段,幫助企業提高生產率,擴大市場,做大資產。
(二)加快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強化金融支農支小功能。經濟發展新常態下必須進一步加快金融改革創新,著力提升金融保障和服務能力,通過創新的思路和舉措,全方位推進產品創新、管理創新和服務創新,加快金融新業態培育發展。
1、加快信貸產品創新,促進產融對接融合。隨著小微企業、三農信貸和服務需求日益多元化,金融創新還需進一步深化,加大與證券、保險以及同行合作,開展交叉性金融業務。順應互聯網金融發展趨勢,積極推行金融+互聯網模式,拓展企業新領域、新模式等新市場需求,研發針對性、差別化的信貸產品等。
2、改進信貸管理制度,提升資金使用效率。在有效管控風險的前提下,落實好無還本續貸、循環貸款等小微企業流動資金貸款還款規定,降低小微企業“過橋”融資成本。金融機構可在做好款質量監測和準確分類的同時,通過調整貸款期限、還款方式等貸款重組措施,緩解企業債務壓力。同時,還可通過爭取系統內資金傾斜和同業間開展聯合授信,保持對企業的合理授信規模,持續增加對實體經濟的有效信貸投入。
(三)推進融資機制創新,拓寬融資渠道。我國的金融體系一直是間接融資為主,特別是商業銀行主導,這個金融格局直接造成了總體杠桿率偏高的事實。因此,在經濟進入新常態發展階段后,要穩妥推進去杠桿的重點任務,需要不斷優化融資結構,提高直接融資比重。
1.完善政府融資平臺功能。加大平臺資源整合力度,做實平臺公司資產,整合閑置國有資產、經營性資產以及政府性資源、收費權等資產,通過清產核資、資產評估增大平臺注冊資本金,壯大政府性投融資平臺實力。另外,緊抓PPP模式在公共服務領域推廣應用的機遇,建立健全PPP運營機制,鼓勵私營企業、民營資本與政府合作參與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引導和撬動社會資本擴大生產。
2、建立多層次政策性助保和擔保體系。通過新設、控股、參股等方式,大力發展政府支持的融資擔保和再擔保機構,不斷規范擔保服務,增強擔保能力,凈化融資擔保市場,從源頭上解決小微企業融資負擔,降低融資成本,發揮政策性杠桿撬動作用及信貸放大效應。
3、通過資產確權推動資產金融化。通過開展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集體土地所有權、建設用地使用權、房屋所有權、林權、小型水利工程產權和集體財產權確權頒證,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利,加快推進涉農資產抵押融資工作。這對于盤活土地、激活農村資產,增強農村發展活力,破解農村融資難題,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4、增強企業直接融資能力。鼓勵企業擴大發行標準化債權產品,替代其他高成本融資方式。積極發展綠色債券、高收益債券、綠色資產證券化等創新金融工具。鼓勵企業發債,通過資產證券化支持企業發展,探索企業債轉股降低杠桿率,為企業開拓更多直接融資渠道。同時,借助區域性股權交易市場的融資作用,擴大股權投、融資規模,為中小微企業提供有效融資服務。
(四)強化協調配合,切實提高金融服務和監管。堅持去杠桿與擴大直接融資、優化地方政府融資機制等相結合,加強協調配合,構建密切協作、部門聯動、綜合監控、分級管理的金融風險防范處置工作體系。改善中小企業信用環境,構建統一的中小企業社會征信系統和運行機制,擴大征信系統覆蓋面和信用信息采集面,增加企業信用信息的全面性、實用性和透明性。積極穩妥做好“僵尸”企業信貸退出,建立健全部門間聯合懲戒機制,完善風險監測體系,提高金融機構風險管控能力。
參考文獻
[1]劉淮金.供給側改革背景下商業銀行支持實體經濟的路徑探討[J].現代金融,2016,(5):6-7。
[2]婁飛鵬.非金融部門杠桿現狀與去杠桿建議[J].2017,(7):23-29。
[3]王宇,楊娉.我國高杠桿的成因及治理.南方金融[J].2016,(1):5-9。
[4]么曉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下銀行如何助力去杠桿[J].農銀學刊,2016,(5):52-56。
[5]中國人民銀行合肥中心支行.去杠桿的邏輯與方式——基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視角[J].金融縱橫,2016,(7):38-4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