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瑞
【摘 要】在古代人地關系中,交通路線的興衰發展能夠展現出某個時期人群活動變遷的特點。通過對鐵門關、古交通路線的了解與考察,結合相關的歷史古籍,研究鐵門關在歷史文獻中所呈現出來的各種地理意象變遷,在歷史時期自然與環境的發展特點。從中可以看出不同時期的人類生存與環境發展之間的特點,對鐵門關變遷研究有更多了解。
【關鍵詞】歷史地理意象 鐵門關 變遷
鐵門關遺址位于利津城北35千米處的汀羅鎮前關村。鐵門關的位置在大海附近,形成自然海溝,來往的商船可以在海溝靠岸。當時這個地區的鹽業比較發達,外地的客商將一些日用雜貨、布匹運到此處銷售,然后將這里的鹽運往各個地方銷售。膠東一帶的漁船以及江浙滬一帶的商船,都在這個地方停船靠岸。直到近代統治者,為了能夠扼住這個海濱位置,在此設置關防。根據當時的地理環境,修筑了約5千米長的土城。這個土城是由土坯構建的,在東南西北方向都設置大城門。同時每個城門都布滿密密麻麻的鐵環,稱之為鐵門,由于這里又處于海關,“鐵門關”這個名字就由此而來。研究鐵門關的地理意象,隨著時代發展不斷變遷,以適應時代發展的趨勢。
一、古代文獻中關于“鐵門關”的記載
我國古代文獻中記載著豐富的區域地理意象變遷,這些內容隨著朝代、政治、社會文化、環境的變化而不斷發生變化。我們能夠從古書記載中看出,區域社會歷史的重大變遷與改革。鐵門關是明清兩代繁華的水旱碼頭以及鹽運要地,幾百年前曾馳名省內外,占據重要的地理位置。
(一)歷史文獻對鐵門關的記載
鐵門關是什么時期建立的,現在很難進行歷史考證。不過歷史上一直有這么個說法,即有了鐵門關之后才有利津城。清康熙十二年(1673)《利津縣志·古跡》載:“鐵門關在縣北七十里豐國鎮,金置,明設千戶所,以資防御,有土城遺址。見通志。按:千戶所明洪武初置,初名樂安,后改武定,故城在縣東北七十里,國朝裁之。”民國二十四年(1935)文獻中記載“在昔,濟水由利津入海,名曰大清河。河門暢通,南北商船由渤海駛入河口,在鐵門關卸載,有河內帆船轉運而上。”“鐵門關在山東利津縣北……形勢雄偉。”由上述資料可以看出,明清時期是鐵門關最關鍵的時期,至今已有800多年的歷史。建立了軍隊,最高官職為千戶,以資防御。
鐵門關還有一個傳說是“鐵門關是神關”。當時土城里面有一座龍王廟,廟里有一尊龍王爺佛像。城內有百余戶人家,主要以曬鹽為生。那個時期鐵門關與外界的海陸交通其實并不像現在這么發達。傳說有一年,海上起了風暴,南方有一隊商船迷失了方向。烏黑的夜晚狂風暴雨,眼看船要被海水吞沒了,這時候商船看見西方半空出現一盞紅色的燈,船隊竭盡全力往紅燈的方向行駛。走著走著海面開始風平浪靜,于是船隊走進避風港,在這里停船靠岸,不過頭頂上懸著的紅燈就沒有了。船隊天亮時一看,這個避風港竟然是鐵門關。船隊上的人以為鐵門關的龍王爺大發善心,給他們帶來指引道路的紅燈,于是磕頭、許愿重新修建了龍王廟。龍王廟的這次修建是由長方體石塊砌成,屋頂用黑色魚鱗瓦鋪就,內壁繪千姿百態的畫龍。隨著此處停泊船只的增多,鐵門關開始建設陸地交通。鐵門關的經濟逐漸發展起來,這個傳說流傳至今。對于鐵門關的考察與記錄,每個時期都是不同的。學術界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并沒有統一的定論。歷史上還有一種說法“先有鐵門關,后有利津縣”。鐵門關由盛到衰,到現在的消失,令人嘆息,鐵門關留下的是遺憾、是回憶。
二、鐵門關歷代感覺地理意象的變遷
感覺地理,是20世紀六七十年代西方人文主義地理中所研發出來的另一種學科。這一領域的研究主要針對人們對一定區域所形成普遍認同意義的地理印象,這種研究方式也稱之為意象地理學。在區域歷史地理研究中,這種研究方式占據重要的位置。這種研究最為直接,結合感性知覺以及審美對文化進行認同或者評判。
鐵門關到底是什么時期建立的,我們無從得知。明朝中期鐵門關都有數百只船來往于此,可見鐵門關交通的重要性。其中英國、日本以及朝鮮等一些國家的船只也在此停靠,鐵門關開始做貿易。明朝時期,統治者為了扼住海濱之要,在此設立軍事機構,名為“千戶所”,保障此處的經濟發展。光緒九年(1883)盛贊熙主撰《利津縣志》中記載:“鐵門關在在縣北七十里豐國鎮,金置,明設千戶所,以資防御,有土城遺址。見通志。”這個時期的鐵門關早已殘破,居民由原來的百余戶直接增加到一千多戶,開始向土城外擴散,安家立業。鐵門關的陸地建設形成兩大街道,一條街道通向龍王廟的位置,另一條通向碼頭。隨著停靠船只的增多,街道旁邊有數十個大商號經營。周邊商鋪、酒館林立,甚至吸引很多外地商家來這里買地盤,做買賣。鐵門關日益繁榮,帶動這個地區的經濟發展。邑人張銓曾這樣描述:“黃流直下鐵門關,水淺泥深解客顏。一夜洋船大歡喜,驚風收入太平灣。”由此可以看出當時鐵門關繁榮興旺,這種太平盛世實屬難得。
明代末期,鐵門關商人提議修建戲臺,率先捐銀元一箱,各個商號、漁家都開始相應捐款。從膠東一代運來了石料、木料,請來了專門的木匠、石匠、畫匠以及幾百名壯工,開始修建。一年之后這里建成一座戲樓、兩座寺廟,戲樓在龍王廟前,兼做大門,大門朝南,門上懸掛“海不揚波”金字大匾。這個時期的鐵門關還有關帝廟、財神廟,以“三廟一戲樓”為主體,兩邊配兩廂禪房、鐘鼓樓等組成一個寬闊的院落建筑,這時候鐵門關儼然沒有設防的含義了。
清同治十三年(1874)第三次修建鐵門關,在這次的維修中,有外商捐款,捐款者名字刻在兩米多高的石碑上。這次修建主要是久住在鐵門關的商人以及從事海上運輸的人。清咸豐五年(1855),歷史文獻這樣記載“黃河在河南蘭陽縣銅瓦廂決口,奪大清河河道,由利津鐵門關北肖神廟以下耳河蓋、牡蠣嘴入海。”鐵門關到光緒三十年(1904)時,前后遭遇8次黃河水淹,之后鐵門關地上建筑物逐漸被黃河吞噬,導致海上交通斷絕,鐵門關周邊的豐國、永阜鹽場皆受黃河吞噬影響,興旺已久的鐵門關逐漸衰落。一些村民都開始遷走,一些沒遷走的易商為農,昔日的鐵門關逐漸形成村落。1942年,地上建筑物只剩下戲樓的上層。1955年黃河再次決口,鐵門關全部被埋。endprint
三、鐵門關意象變遷及其環境變化的耦合過程
古代建筑的形成與發展,能夠真實反映出人們的工作與生活的狀態,能夠折射出當時社會發展的環境。往日景觀的存在只能作為一種記憶與特性,是一種對古代文化的延續。鐵門關的建立在歷史文獻中所呈現的地理意象是不同的,不同時期的鐵門關所處的自然與人文環境也是不同的,但是重復互動的結果就是耦合的過程。
鐵門關究竟始建于何年何月,現已無法考證。鐵門關由最初的興盛到后來的衰落,令人嘆息,留下的是遺憾、傳說以及歷史回憶。“乘流鼓楫極滄溟,海漲春云如望青。曉月忽開千樹眼,五山煙島廠東扃。”這是鐵門關雄偉氣勢及自然狀況的真實表述。鐵門鎖浪一直被稱為利津古八景之一,備受詩人的推崇。鐵門關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具有重要的位置,元末明初時期,朱元璋的隊伍控制北方,徹底推翻元朝政治統治,建立明朝。朱元璋曾與元軍進行“鐵門關”爭奪戰,1368年,鐵門關歸于明朝。鐵門關以自己獨特的地理位置以及作用載入歷史文獻之中,傳奇的故事以及傳說流傳至今,鐵門關實則具有很大的開發機制。
四、結論
雖然繁盛一時的鐵門關實物不存在了,但作為一個文化符號,對當時的群眾影響很大。同時,與鐵門關相關的一些神話傳說一直流傳至今,深刻影響著當地的一些文化傳統及習俗。鐵門關的發展見證了黃河三角洲百年歷史發展,也可以說鐵門關是整個黃河三角洲歷史文化的縮影。作為馳名中外的海關碼頭,鐵門關也是利津縣引以為傲的歷史文化。鐵門關是我們祖先留給后人的無價財富,鐵門關的研究極具開發價值。鐵門關具有社會影響力的人文歷史景觀,隨著歷史時期、環境的不同逐漸變遷,所呈現的往日景觀是現代文化的一種記憶,留下的是后人對鐵門關歷史的記憶與認識。對鐵門關的研究與重建,具有一種延續的意義,我們也期待著鐵門關早日重現昔日的風采。
參考文獻:
[1]李東乾.利津鐵門關文化重現“濟水明珠”風采[N].大眾日報,2014-12-12.
[2]馬強.唐宋都城變遷與感覺地理意象的嬗變——以唐宋題詠長安及觀眾詩歌為中心的考察[M]//羅衛東,范今朝.慶賀陳橋驛先生九十華誕學術論文集.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4.
[3]闕維民.歷史地理學的觀念:陳述、復原、構想[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0.
[4]張偉然.中古文學的地理意象[M].北京:中華書局,2014.
[5](清)盛贊熙.(光緒)利津縣志[M].光緒九年(1883)刻本.
[6](清)劉文確.利津縣志續編[M].乾隆二十三年(1758)刻本.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