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安達 馮靜 陳泠璇 王瑞瑞
[摘要]甘肅省位于我國西北地區,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脆弱的生態環境,這就給當地的可持續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就需要當地的發展規劃不能僅僅照搬發達地區和先進地區的經驗,而是要結合甘肅省本地區的實際情況,制定合理的可持續發展方式。本文采用DEA分析方法,對甘肅省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進行綜合評估。將農業可持續發展系統分為生存保障、農業經濟發展、農村社會進步、農業生態保護四個子系統進行研究,因地制宜用其所長來提升甘肅省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提高當地居民的生活水平。
[關鍵詞]甘肅省 農業 可持續發展數據包絡分析
一、引言
農業是甘肅省經濟發展的基礎性產業,與經濟、資源、環境有著密切聯系。農業在甘肅省經濟發展中處于重要地位。農業能否長期、穩定、協調發展直接影響甘肅省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本文通過評價甘肅省以及各州市農業可持續發展效率,發掘各州市在生產、經濟、社會、環境方面的優勢劣勢,揚長避短,因地制宜地發展農業,在最大限度的取得經濟效益的同時可以避免對生態薄弱地區環境的再度破壞。另外,甘肅省各地氣候差別大,生態環境復雜多樣甘肅省作為西部省份有一定的典型性與代表性。對甘肅省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的研究可以為諸多西部省份的農業可持續發展問題提供借鑒與幫助。
二、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文獻資料法,通過定性方法和定量方法的結合,采用數據包絡分析法,構建甘肅省可持續發展評估體系,運用方法的計算對甘肅各市州可持續發展能力進行比較,具體研究方法如下:1、文獻資料法。通過大量查閱有關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的圖書和文獻資料,充分利用萬方數據庫以及人大復印資料數據庫等信息工具,做好理論研究基礎,為甘肅省可持續發展能力評估提供理論依據。2、實證分析法。本文運用定量和定性相結合以及正、逆指標的運用,在數據包絡分析模型的基礎上對甘肅省各個市州的可持續發展能力進行評估分析,對各市可持續發展能力評估進行分析比較,提出改善甘肅省生態環境的建議。
三、農業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與評估方法選擇
(一)指標體系選取
本文以2013年甘肅省各州市作為評價單元,建立DEA效率評價模型,進行州市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的橫向分析。根據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政策內涵,按照人口、資源、環境、經濟、技術和管理相協調的原理來設計評價指標體系,分為四個子系統:生存保障子系統、農業經濟發展子系統、農村社會進步子系統、農業生態環保子系統。先對四個子系統進行分別評價,再以自然因素、勞動力、經濟等成本性指標為輸入指標,以四個子系統的效用性指標為輸出指標,綜合評價甘肅省的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
生存保障子系統:輸入指標:農業從業人員、耕地面積,輸出指標:糧食總產量、肉類總產量。
農業經濟發展子系統:輸入指標:財政支農支出、農業從業人員、耕地面積、農用機械總動力。輸出指標:農民人均純收入、農業總產值。
社會進步子系統輸入指標:財政支農、農村人口比重。輸出指標:公路密度、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占有率、農村就業率。
農業生態環保子系統:輸入指標:財政支農、農業從業人員。輸出指標:森林覆蓋率、旱澇保收面積。
財政支農和農業從業人員同樣是反映農業生態環保子系統的資金和人力投人狀況。森林覆蓋率反映農業環境容量和自凈能力;旱澇保收面積反映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二者均可反映區域自然資源條件和環境保護狀況,因而作為生態環保子系統的輸出項。
四、數據處理
首先根據相關輸入與輸出子系統,選取關鍵的輸入與輸出指標,由于可持續發展影響因素可能包括人類健康、當地環境質量、能源接人的便利性、生計、社會脆弱性等等,因此,在DEA模型中確定如下輸入與輸出變量輸入變人口總量、勞動力總數、能源使用量、資本形成總額、農業用地、谷類產量、政府支出,通過輸出的相關可持續發展能力的評價值,來判斷甘肅省各地區的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因地制宜制定出當地最適合發展的可持續發展戰略,以此來提高當地的經濟發展,提高當地居民的生活的水平,達到可持續發展的目的。
五、甘肅省各州市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實證評價結果
六、規模效益分析
如果規模報酬不變,說明投入規模較合適;如果規模報酬遞減,說明投入規模不合理,應減少投入規模來提升整體經營效率,反之,則增加投入規模來提升整體經營效率。規模收益不變的地區有3個,即蘭州、金昌、嘉峪關說明這幾個地區投入產出比較匹配,可以繼續按照目前的投入配置水平進行投入;規模收益遞減的地區有3個,即白銀、天水、張掖,說明投入規模過大,要素沒有被充分利用。其中蘭州、金昌、天水三個地區的綜合效率沒有達到1,但技術效率值均達到了1,屬于技術有效。說明這幾個地區的可持續發展能力主要受到投入規模不合理的限制,應從優化投入規模等方面來提高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其余DEA無效的地區酒泉、慶陽、定西的純技術效率和規模效率都無效,應從改善農業發展技術和優化農業投入規模兩方面著手,提高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
七、結論與建議
從各州市的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分析可以看出,甘肅省9個州市中,約有一半數量的州市的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總體較強,各州市農業經濟發展子系統達到
DEA有效的地區較多,經濟發展能力總體相對較強。各州市的生存保障能力、
農村社會進步能力、農業生態保護能力則相對較弱。蘭州作為引領甘肅省發展的重要地區,在生存保障、經濟發展、社會進步三方面都達到DEA有效,具有較強的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只有生態環保能力有待提高。
蘭州要兼顧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在經濟發展的同時保障環境治理;金昌、嘉峪關、酒泉應發揮其生存保障能力和農業經濟發展能力方面的優勢,加強農村社會進步能力和農業生態保護能力建設;慶陽、天水、張掖應發揮其在農業經濟發展能力和農業生態保護方面的優勢,加強生存保障能力和農村社會進步能力建設,應分別發揮其在農村社會進步和農業生態環保方面的能力,提高其余子系統的能力。白銀、定西在四方面的可持續發展能力都較弱,應予以重點建設,提高甘肅省農業可持續發展過程中的短板,提高整體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從各年份的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分析可看出,甘肅省絕大多數年份未達到DEA有效,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較弱。但在2013年達到了DEA有效,說明農業可持續發展勢頭良好,具有良好的發展前景。基于對綜合效率、技術效率、規模效率的計算可以得到一些啟示。甘肅省絕大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應合理優化農業種植結構和農業產業布局,減少不必要的農業勞動力、資金和土地等資源投入。另外,農業的可持續發展離不開專業技術的指導,應加大農業科技投入,建立甘肅省農業創新體系,注重技術水平和管理水平的提高,為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過硬的技術保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