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靜茹
摘 要 在《3-6歲學前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明確提出了‘幼兒在與成人和同伴交往的過程中,不僅學習如何與人友好相處,也在學習如何看待自己、對待他人,不斷發展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這就要求我們在影響幼兒社會心理發展時,不僅僅要關注他自身的的人際交往、社交能力、社會適應能力,也要教他們學會如何對待其他人。幼兒是一個愛好模仿的群體,而他們模仿的對象,在家里可以是家長,在活動場所可以是身邊的小伙伴,也可以是電視上或是社區里的人,同樣,在幼兒園里,教師是他們接觸最多,也是最愛模仿的人。研究者以幼兒社會心理環境的影響因素為對象展開探討。
關鍵詞 教育目標 社會心理環境 多元化影響
中圖分類號:G613 文獻標識碼:A
在寫這篇文章之前,筆者進行過短期的幼兒園調研,而在調研中,有這樣一個場景我印象很深刻:班級里有一名很淘氣的男孩,沒有辦法像其他幼兒一樣安安靜靜的坐在椅子上,教師嚴重警告過他兩次,但第三次時,教師直接將幼兒從椅子上拖起,將他連帶椅子一起放置到教室的邊緣,并喝令他不許離開那里,同時指著該男孩警告其他幼兒:這就是不聽話的結果!
在后來的任何活動中,男孩都沒能參加,直到一個多小時后的區角活動,該男孩才離開那個區域去參加活動,而參加活動時,有一個小女孩不愿讓他加入,想讓他繼續坐回椅子上,男孩將手指擰在一起不知所措,但最后還是坐在了游戲區里,剛剛不讓他游戲的女孩看看我后并沒有再說什么,男孩便開始了游戲。
筆者能夠理解教師不能照顧到每一個幼兒的身心發展,能夠理解教師要去“忍受”孩子們的吵鬧,當教師看到幼兒所流露出來的情緒會變得很棘手,從而會變得很急躁,會將情緒外放,而這種情緒的外放會給幼兒造成直接而深刻的影響,個別幼兒在教師生氣后很久不敢有什么動作,不敢說話,直到教師進行活動,不敢說話的幼兒起初也是小心翼翼的靠近教師,顯而易見,教師之前的行為,的確“震懾”了幼兒,卻也拉遠了教師同幼兒之間的距離。
在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中,他尤其強調了觀察學習,也可以稱作模仿學習,是指人們在觀察學習時,示范者本身的行動影響著學習者的學習效果,即使示范者不在視線范圍內,學習者也會被示范者的行為所影響。而剛剛的事件中,女孩不僅被教師的行為舉止所影響,還在游戲活動時實施了行為,是一種自我強化。
幼兒教育具有社會屬性,是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而幼兒教育所產生的影響會直接影響到幼兒的精神環境,而精神環境包括正、負兩面精神環境,都對幼兒的個性、情感、社會性等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教師為他們設立良好的幼兒榜樣,觀看成人榜樣,卻唯獨忘記了自己就是一個近在眼前的榜樣。有些教師能夠在幼兒面前時盡可能的“裝”出對幼兒社會心理有利的一面,輕聲說話,微笑著面對其他人,說話時盡可能目光平視對方的眼睛,有禮貌的打招呼……然而這種“裝”出來的行為卻不能持久,而幼兒的模仿卻是持續的,潛移默化的影響,其實遠抵不上突如其來的舉動影響要大,因為那是具有更強刺激性的影響。
幼兒的吸收性心智幾乎讓他們對所接觸的東西全盤吸收。本文的案例中,女孩可能本身就不希望男孩的加入,所以看到男孩在自己所在的游戲區角時便以同樣的方式向讓男孩離開,還有一種可能就是,教師曾用言語進行警告,警告其他幼兒男孩是一個壞榜樣,不要和他學習,不能和他一起游戲,這種警告往往都會變成一種“恐嚇”。
我們都知道幼兒園教育目標是依據幼兒教育的啟蒙性質。所以我們要求教師要有較高的思想品德素質,較高的思想道德意識,以及正確的兒童觀,這是每一位教師都應該具有的、最基本的原則。怎樣做才能避免不讓教師將幼兒的侵犯行為“啟蒙”出來?
這就牽扯到教師的兒童觀問題,究竟教師將幼兒擺放在什么地位,就像是為了學知識而教知識一樣,我們把活動設計的像是幼兒一下就能從中獲得我們所期望的成果,我們把成人世界中急躁、高速度帶到了對幼兒的期望上,不顧幼兒心理是怎么想的,就這樣一路“拽”著他們走到小學的門口,然后頭也不回的就走了,以為這就是結束,從不曾想過這樣的后果是什么樣的。
眾多周知,孩子應該是在快樂、無憂,如同向日葵一樣陽光的生長,想讓他們生長成最耀眼的向陽花,但那前提和基礎,是他們生活在已在充滿陽光和溫暖的環境下,而現在,家長的急躁,教師的煩躁,像一片片烏云遮在了他們的頭頂上,久久不能散去。讓我們共同為幼兒建設良好的社會心理環境,為他們的未來負責。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幼兒園工作規程(2016)[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
[2] 教育部.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3] 黃人頌.學前教育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4] 李季湄,肖湘寧.幼兒園教育[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5] 閆水金.學前教育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6] 陳幸軍.幼兒園教育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7] (蘇)B.H阿瓦涅索娃.學齡前兒童教育[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