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維
【摘 要】在中華民族不斷發展的過程中,古建筑作為不可再生的文化資源,可以說是民族歷史發展的重要見證,極具科學研究價值和觀賞價值。然而根據現階段實際情況來看,隨著經濟的發展、城市的改建,古建筑遭到了嚴重破壞,中小城市古建筑的保護和利用日益成為文博工作者的重點難題。文章主要對中小城市古建筑的保護和利用展開分析探討。
【關鍵詞】中小城市 古建筑 保護利用
從20世紀初開始,我國的古建筑保護規劃工作就已經開始,這其中以劉敦楨和梁思成為代表,在總結歸納古建筑文物的價值和特性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了保護規劃的意見。隨后,我國的古建筑文物保護規劃工作陸續展開。雖然我國的古建筑文物保護規劃工作開展較早,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其中仍然存在著問題。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發展水平的迅速提高,中小城市古建筑保護工作的壓力也在逐漸增大,所面臨的挑戰也愈發嚴峻,這就需要我國政府基于此種情況及時制定有效的應對措施,加強古建筑的保護與利用。
一、古建筑保護的重要性
古建筑是文化精神的載體,它們是某個地區、城市歷史記憶的符號和地域文化發展的鏈條。同時,中國的古建筑是東方藝術的奇葩,它們充分展現出了中華民族的偉大智慧,而且完全獨立于西方建筑體系,影響著周邊國家的建筑特色,形成了東方古典建筑體系。古代建筑和其他物質文化遺存一樣,是社會不同發展階段遺留下來的實物,是研究歷史的實物例證。在我國源遠流長的歷史進程中,出現了眾多極具代表性的古建筑,其以自身的獨特風格向我們充分展示出了古代中國工匠技藝的博大精深,更對當今建筑領域有著極大的啟迪和師范作用。隨著生產的發展,物質生活水平不斷的提高,人民對文化的需求日益迫切,古建筑在新的時期又擔當起文化休閑娛樂場所這樣一個新的歷史使命,它們是旅游業發展的物質基礎。因此,對古建筑的保護、維護、活化利用勢在必行。
二、中小城市古建筑保護存在的問題
(一)古建筑分布的區域經濟較為落后,民居古建保護受產權局限
根據相關調查顯示,我國目前中小城市的古建筑大多位于經濟水平欠發達的山區地區,多為單體性建筑結構,再加上古建筑長年失修、農村條件設施較為落后等問題,因而對其整體展開保護也有一定難度。除此之外,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對于居住條件的改善愿望愈發迫切,不少民居古建筑越來越無法滿足人們現代實際生活需求而逐漸被拆建、改建,而部分民居古建筑物的產權性質又進一步局限了文物保護人員對其保護及利用。中小城市古建筑的保護與利用工作具體操作起來仍存在著較大的阻力和問題。
(二)古建筑管理機制不健全
基于我國制定的《文物保護法》中的規定及實施細則,古建筑都應嚴格按照屬地管理原則展開合理保護管理。然而部分古建筑,如廟宇、家族祠堂等建筑先前都是由各個村組織進行使用管理。隨著時代進步,這些古建筑自20世紀80年代之后便不再使用,逐漸成為村民堆放雜物的公用建筑,無人對其展開保護、修繕。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由于受到地方經濟水平制約無法進行切實有效的管理,導致大多數中小城市的部分古建筑損壞嚴重,不少成為“危房”。
(三)古建筑保護意識薄弱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中小城市的發展方向基本集中在經濟建設上,城市的改建、擴建一直從未停止過。在這一過程中,有相當大一部分的古建筑已經被大肆拆建或改建,部分古建筑在改建過程中受損嚴重。一些地方政府甚至為了經濟利益而將古建筑私自拆除變賣,這種情況屢見不鮮。由于人們認識水平的差異,這些古建筑破壞、違規拆建事件很少能讓文物管理部門第一時間知曉并制止,而當地或上級文物管理部門只有在得到舉報之后才能發現這些破壞行為,等到發現后,這些古建筑往往已經受到一些不可逆的損壞。
三、中小城市古建筑保護探討
(一)建立中小城市古建筑保護機制
基于目前中小城市古建筑保護現狀和各個地方的經濟發展水平,我國各級政府應及時制定科學有效的管理手段,進而更好地保護古建筑,不讓其受到人為的損壞。對于目前基層文物、古建筑管理工作者來說,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來開展古建保護工作。第一,不斷提高古建筑保護的宣傳力度,增強各地百姓的文物保護意識。古建筑的保護工作僅僅依靠政府是無法有效落實的,還需要積極宣傳并帶動全社會展開古建筑的保護。中小城市各級行政部門應加強《文物保護法》等相關法律法規的宣傳力度,使老百姓充分認識到古建筑保護的重要性,養成自覺保護古建筑的意識,從而能夠有效避免盜賣古建筑構件、法人違法對古建筑進行拆建等違法案件的出現。第二,落實古建筑保護責任制,展開科學保護。中小城市文物、古建筑保護單位需要積極配合公安、住建等部門,詳細劃分文物保護責任和義務,基于保護對象具體情況制定相應的科學保護標準,從而在有利于當地經濟發展的基礎上對文物、古建筑展開科學合理的保護。
(二)中小城市古建筑保護、修繕須遵循相關原則
我國《文物保護法》及其相關法律法規中明確規定了對文物、古建筑進行修繕、保養、遷移時必須遵守不改變文物、古建筑原狀的原則。不同歷史時期的古建筑有其自身的特色和價值,一旦改變其樣貌原狀便失去了自身特色,致使其科學研究價值大大降低。在古建筑修繕過程中,應注意不要對古建筑的主體結構、部件造成破壞,同時要保持古建筑的原狀,不可私自改造。例如,在對古建筑進行修繕過程中,對于已經遭受破壞或缺損的屋脊、柱子、瓦磚等部件應嚴格按照原有規格、紋飾制造,要在不改變其原樣的基礎上達到修舊如舊效果。對于已經遭到損壞的古建筑來說,相關專業人員要對其展開詳細調查取證,并與相關古建筑方面的專家進行溝通討論,才能在修繕過程中保持古建筑原有的時代風格和建造工藝。
四、中小城市古建筑有效利用分析
隨著時代的發展進步,古建筑的保護只是第一步,而如何將其合理利用、發揮最大的社會功能才是文物保護工作者最終目的。目前我們中小城市中多數古建筑都是不同歷史時代遺留下來的寶貴文化資源,其存在的價值和意義與建造之初迥然不同。隨著歷史時代的變遷,大部分古建筑的居住、使用功能都已經大幅度退化,而其在科學研究、觀賞等方面的價值早已遠遠超出其建造初期的價值。另外,古建筑與其他文物又存在著明顯不同,它是由眾多材料組合而成的建筑實體,因而無法像其他文物一樣放置于密閉的保管倉庫之中。綜合來看,利用好古建筑,不但需要充分發掘其歷史文化內涵和觀賞價值,還要合理凸顯出其在物質功能上作用,進而促使古建筑保護與利用工作順利展開。筆者以四川省德陽市中江縣兩處古建筑代表為例,進一步說明這一問題。倉山帝主廟建成于清代雍正年間,坐北向南,復合四合院布局結構,其中中軸線上按照順序分別是牌坊式山門、戲樓、正殿等,而中軸線兩側則是左右迥樓,呈現出八字形,總占地面積約為1947平方米,山門主要為磚石結構,除去圍墻剩余均為木材結構,梁枋上雕有戲劇人物,廟內刻有“麻城縣帝主會”牌碑,其古建筑群基本保存完整,規模宏大。倉山古鎮利用帝主廟的歷史文化影響,結合當地民風民俗,每年定期舉行帝主廟會,結合縣域旅游總體規劃,在帝主廟不定期開展形式多樣的文化、旅游活動,為創建千年倉山古鎮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壽寧寺位于四川省德陽市中江縣南華鎮,始建于唐貞觀年間,初名集虛觀,后毀。明代重建改名為雷神廟,1989年為紀念在本地出家的原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正果法師更名為壽寧寺。寺內觀音殿為中江僅存的兩棟木結構明代建筑之一,對于研究當地歷史和古代建筑具有重要的價值。壽寧寺每年都要舉行正果法師圓寂紀念法會,平日香火旺盛,是日常信教群眾和百姓祈福的重要宗教場所。以上可以看出,古建筑的保護和利用要充分的利用其自身的特點與歷史文化背景。
五、結語
新時期發展背景下,古建筑保護利用逐漸成為文博工作者的重點工作內容。這些古建筑不但是人類歷史文明演進的重要標志,同時還充分展示出了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需要引起我們的充分重視。但基于目前現狀來看,中小城市古建筑保護工作的落實仍是不到位的,導致不少古建筑存在著損壞等現象,這對文物事業發展是非常不利的,這就需要我國各級政府能夠不斷提升古建筑保護利用力度,及時制定嚴格的標準規范來保證古建筑保護工作的順利開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