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巖
【摘 要】非國有博物館是我國博物館體系的重要補充,針對部分非國有博物館面臨客流量少的尷尬,本文提出幾點建議以提升非國有博物館對公眾的吸引力。首先,要從自身出發,提高陳列水平,突出特色;其次,提升服務水平;第三,創新非國有博物館發展的新模式;第四,加大宣傳力度,提升非國有博物館知名度。
【關鍵詞】非國有博物館 公眾 吸引力
非國有博物館是指以教育、研究和欣賞為目的收藏、保護并向公眾展示人類活動和自然環境的見證物,由社會力量利用或主要利用非國有文物、標本、資料等資產設立,經登記管理機關依法登記的非盈利組織[1]。發展非國有博物館有利于優化我國博物館體系,填補收藏空白,增強我國文化市場的活力,保護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從20世紀90年代我國首批非國有博物館登記成立到2016年年底,全國登記注冊的博物館達到4873家,非國有博物館1297家,非國有博物館占全國博物館總數的26.6%[2]。由此可見,我國非國有博物館發展迅速,已成為我國博物館建設事業中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盡管我國非國有博物館數量不斷呈上升趨勢,但是發展狀態不盡人意,只有部分發展良好,大多數則出現門可羅雀、無人問津的狀況。
公眾與博物館藏品一樣,是博物館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公眾既是博物館服務的對象,也是博物館賴以生存的基礎[3]。如果失去了公眾,博物館的存在也就毫無意義,公眾是博物館的重要資源。而非國有博物館由于資金缺乏、設施簡陋、館址偏僻、藏品稀少、宣傳不足等各種自身和外部原因,不具備國有博物館那樣的公眾吸引力,以至于部分非國有博物館出現一天只有幾位觀眾參觀的現象,更甚的是當地的居民不知道這個博物館的存在或是找不到地方。如南京長風堂博物館,由于參觀者寥寥無幾,已于2016年關閉;在調查南京寶緣齋博物館的過程中,附近居民皆表示不清楚,不知道有這個博物館;在參觀南京百家湖博物館中,發現整個展廳稀稀拉拉,詢問工作人員,得知客流量較少。一個沒有觀眾的博物館是沒有生命力的,從各方面提升非國有博物館對公眾的吸引力,提高知名度,增加客流量,是非國有博物館得以健康發展的重要舉措。
一、突出特色,提升辦展水平
非國有博物館來自于民間,發展與民間,大多藏品比較單一,數量少,且陳列內容少有更新,難以對公眾產生吸引力。而部分非國有博物館陳列展覽的內容更是沒有經過專家學者的認證,充斥大量粗制濫造的復仿制品,誤導觀眾,造成觀眾的困惑。陳列布局更是缺少特色,部分非國有博物館的陳列僅僅是對展品進行貨架式的展示,沒有對藏品的文字說明和介紹,讓人不理解,使觀眾興趣缺失,造成客流量的趨減。
非國有博物館藏品雖然比較單一,但都比較有特色,專門性較強。非國有博物館在陳列上要突出特色化、專門化,做到主題鮮明,條理清晰,并適當配以對藏品的文字介紹。另外可以借助多媒體數字技術使陳列方式多樣化,如增強現實技術、全息投影技術、多點觸控技術等,使觀眾從視覺、聽覺、觸覺等多方面來獲取信息,增強觀眾的體驗,加深其印象。臨時展覽作為基本陳列的有益補充,能夠彌補基本陳列的局限性,對擴大博物館的影響力和吸引力有著重要的作用。非國有博物館可以定期或不定期的舉辦臨時展覽,以提升博物館的形象。為了克服非國有博物館獨家辦展的困難,可以實行聯合辦展,非國有博物館組成一個聯合機構,各個相關的展覽可以由其他博物館借出,以達到區域間的資源共享[4]。為了增強非國有博物館對公眾的吸引力,應努力提升自己的陳列水平,突出特色,采取多種渠道、生動靈活的辦展方式,增加客流量。
二、完善服務設施,拓寬服務范圍
社會化與大眾化是現代博物館發展的趨勢,為公眾提供完善的設施和優質的服務是提高公眾吸引力的基本條件。首先,完善基礎服務設施,提供停車場、餐飲處、存包處、休息處、服務臺、學術報告廳、觀眾閱覽室等多種多樣的服務設施,并且服務臺可以提供現場解答、提供輪椅、童車以及語音導覽系統的租借服務。其次,為了讓觀眾更好的了解博物館,應提高員工素質,做好博物館的服務引導工作,并提供多樣化的講解服務,對年齡不同、層次不同的觀眾設計不同的講解詞,力求生動形象,吸引觀眾的注意力。第三,拓寬服務范圍,利用本館特色資源,加強與學校、社區的合作,為青少年學生、社區居民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活動,建立流動展覽,開展主題講座,開發針對青少年的教育項目,吸引未成年人的目光。如南京民間抗日戰爭博物館與南京的部分高校及中小學校合作,建設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吸引了不少青少年學生前來參觀。第四,設置數字化服務,提供網上預約服務,建立網上售票系統,建設數字博物館等,使觀眾能夠更方便地參觀博物館。
三、創新非國有博物館發展新模式
隨著社會的發展,非國有博物館獨斗的發展模式已不能適應新形勢的需要,非國有博物館應該嘗試更多樣的方式來滿足大眾的需求。如生態博物館、社區博物館、集群式博物館等,由于其展現形式和運作方式與傳統博物館之間有很大的不同,展現出對公眾較大的吸引力。如四川的建川博物館群,是集抗戰、民俗、藝術品三大系列,擁有25個分館的博物館聚落[5],通過聚落化、主題化、多元化、特色化的建設,開展了非國有博物館發展的新模式,極大地提高了對公眾的吸引力。博物館不是孤立存在的,是城市文化資源中一道亮麗的風景,非國有博物館在選址布局時,要有戰略眼光,結合自身的特色,布局在歷史文化街區、旅游景區、自然風光帶等。博物館與旅游景區、歷史文化街區的結合,有助于將風景、文化的吸引力發揮到最大,在觀看自然風光的同時,也可以感受到歷史文化的魅力。在美國、英國、法國、意大利、西班牙等歐美國家,私人博物館與自然風景區、古建筑等共同為文化旅游的必備因素,已成為當地極富特色的旅游吸引物[6]。
四、通過多種渠道,對非國有博物館進行宣傳
博物館對公眾的吸引力,一方面需要自身的提升與深化,形成自身的特色;另一方面也需要外部的支持與宣傳,將博物館這一社會公益機構進行社會推廣[7]。宣傳是擴大影響、吸引大眾最直接的方法,非國有博物館由于是民辦身份,建成后政府的主流媒體沒有給予相應的宣傳,造成社會知名度不高,要改善這種“養在深閨人未識”的局面,就必須努力擴大宣傳讓公眾了解非國有博物館。①通過政府主流媒體給予宣傳,在當地的電臺廣播、報刊雜志、電視新聞等媒體進行宣傳,將非國有博物館置身于社會公眾視野之內,進行市場宣傳和推廣。②通過現代網絡技術進行宣傳,現代網絡技術具有信息容量大、方便快捷且不受時間地點限制的特點,通過博物館網站、微博、微信、論壇等現代網絡傳播方式,向公眾發布展覽、教育活動信息等,提高社會關注度。③與旅游部門合作,通過與當地旅游部門合作,組織多樣化的參觀路線,向游客介紹博物館,并適當給以引導。另外可以在車站、機場、酒店、旅游景點等放置一些非國有博物館的宣傳品,供游人瀏覽取閱,以吸引外地游客進入博物館參觀。④借用社會知名人士亦是一種重要的宣傳方式,通過專家、學者、官員、企業家等知名人士的宣傳,不僅能吸引公眾,提升知名度,還可以幫助非國有博物館進行社會募資,擴大資金來源。如觀復博物館的馬未都先生,建川博物館的樊建川先生,通過自己的名氣和影響力來宣傳博物館,都取得了顯著的效果。
在新時代背景下,在國家政策的支持下,非國有博物館要獲得不竭的發展動力,加強和提升自身的特色,為公眾提供多樣化的服務,進行發展模式創新,加大宣傳力度,把握機遇,提升知名度,增強對公眾的吸引力。
參考文獻:
[1]國家文物局.關于進一步推動非國有博物館發展的意見(文物博發〔2017〕16號)[EB/OL].http://www.sach.gov.cn/art/2017/7/25/art_1329_142758.html,2017-07-25.
[2]國家文物局.我國博物館每年接待約9億人次參觀者[EB/OL].http://www.sach.gov.cn/art/2017/5/19/art_1027_140857.htm,2017-05-19.
[3]龔良,蔡琴.博物館與公眾[J].東南文化,2010(02).
[4]湯景婷.古根海姆博物館運作的成功經驗[J].美與時代:上,2012(06).
[5]武媛.民辦博物館公益性價值訴求與產業化經營之路的協調途徑[M]//2010民辦博物館發展論壇論文集.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10.
[6]唐穆君.區位論視角下西安民辦博物館空間發展模式研究[J].西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03).
[7]劉迪.博物館公眾影響力研究[J].東南文化,2013(0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