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秀麗
摘 要: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加強青少年的法制教育,保障青少年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健康形成,關系到國家的發展,民族的騰飛。作為一名思想品德教師,把握課堂教學對學生進行法制教育, 加強青少年特別是中學生的法制教育刻不容緩。
關鍵詞:青少年;思想品德教學;法制教育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7)35-0077-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35.045
加強青少年的法制教育,保障青少年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健康形成,關系到國家的發展,民族的騰飛。但是,據中國青少年犯罪研究會統計資料顯示,青少年犯罪總數占全國犯罪總數的70%以上,其中14—18歲的未成年人犯罪占青少年犯罪總數的70%以上,因此,加強青少年特別是中學生的法制教育刻不容緩。作為一名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工作者,需努力探索多種教學方法,通過各種途徑,讓學生學習更多的法律知識,用法律來指導他們的生活實踐。
一、牢牢抓住課堂教學這一主陣地
課堂教學是初中思想品德教學對中學生進行法制教育的主陣地。思想品德教學是學校德育的主要途徑之一,而思想品德教師擔負著法制教育的主要任務,課堂教學無疑成為對學生進行法制教育的主要方式之一。作為一名思想品德教師,應該把握課堂教學對學生進行法制教育。
(一)教師主動學法,提高自身法律素養
俗話說“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要對學生進行法制教育,教師應當自主學習,了解更多的法律知識,提高自身的法律素養。初中思想品德教材涉及的法律知識主要與中學生的學習、生活相關,如:《憲法》《刑法》《未成年人保護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義務教育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這些法律中除《未成年人保護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進行了相對詳細的學習,其他法律大多只是少量提及。如果教師僅僅局限于這點法律知識來對學生進行相應的法制教育是遠遠不夠的,這就要求教師主動學習更多的法律知識,如:《民法》《民法通則》《刑法》《治安處罰法》《經濟法》等。通過學習這些法律知識,充實自己的教學資源,提高自身法律素養。
(二)在課堂教學中活用教材,創設情景,落實法制教育
初中學生知識少、閱歷淺,特別是初一、初二的學生,他們的法律知識更為欠缺。學生生活在校園中難免會產生一些小矛盾、小摩擦、小錯誤、小問題,教師在教學中抓住這些,及時與教材中的相關法律知識聯系起來對學生進行教育,糾正其行為。如:針對學生中經常出現的遲到、不完成作業、上課不認真聽講等,幫助學生分析這些行為的危害性,讓他們認清“不良行為”若不及時糾正有可能發展成為違法犯罪。只有防微杜漸,過則能改,才能使自己遠離違法犯罪。寓法于教,寓情于理,在“潤物細無聲”中對學生進行法制教育。這比教師一味地講解法律條文,空洞說教更有說服力。
(三)利用具體案例,將理論與實際相聯系,滲透法制教育
實際生活中的案例具有較強的說服力,特別是發生在學生身邊的案例,更有說服力和教育作用。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利用周圍發生的案例,或者通過互聯網搜索最新且切合教材的案例,對學生進行法制教育。如在教學“正當防衛”這個的知識點時,用了彭山區義和鄉蔡某故意傷害王某的案例。這個案例當地的學生都知道,蔡某因防衛過當被彭山區人民法院判處有期徒刑3年。教學時,教師可邀請此案件當事人的鄰居(也是班上的學生)對本案進行闡述,教師最后對本案進行點評,指出正當防衛和防衛過當的區別。由于案例典型,貼近生活,學生不但很容易進入教學情境,而且對所學的法律知識也容易接收。
(四)利用課堂活動激發學生學習法律的積極性,滲透法制教育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思想品德學科理論性較強,學習起來比較枯燥,學生不感興趣。在教學中,教師可采用“小小辯論會”“我做小法官”“法律知識競賽”“小品表演”等活動激發學生學習法律的積極性。
二、豐富多彩的第二課堂是法制教育的有益補充
作為一名政治教師,利用課堂教學滲透法制教育是切實可行的好辦法之一。但僅靠課堂教學滲透法制教育是遠遠不夠的,還應在課堂外帶領學生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各種形式的活動,使法制教育在教學中的滲透呈現多元化。可把第二課堂歸為下面幾類形式:第一類是開展主題活動。如法制競賽活動賽、法制黑板報、法律知識圖片展、召開法制教育主題班會等活動,讓學生在收集相關法律知識中受到法制教育,并能提升認識,強化知識,學以致用。第二類是利用媒體開展活動,適時組織學生觀看一些增長法律知識的電視欄目。如中央電視臺《今日說法》《說法周刊》《法律講堂》《庭審現場》等。第三類是請進校門開講座,走出校門參觀法制基地,這也是對中學生拓展法制教育的有效方式之一。請進校門就是邀請法制工作者到學校為學生開講座,走出校門就是組織學生到法院、監獄、看守所、少管所等參觀、學習,讓學生實地感受法律的威嚴。如:2016年12月12日,學校組織30名學生走出校門到彭山區人民法院旁聽一起因“哥們義氣”引起的故意傷害案的庭審。在旁聽過程中,每個學生都被法庭的莊嚴所震懾。有同學在觀后感中寫道:“通過這次觀看法庭庭審,我深刻地認識到了自己以前所犯的錯誤,知道哥們義氣不是真正的友誼,在做任何事之前都要認真地思考,不能因為一時沖動而毀了自己。法律對任何人來說都是公平的、無情的。從現在起,我要認真學習,遵守法律法規、校規校紀。”還有同學寫道:“我們要學習更多的法律知識,用法律來規范我們的行為,用法律來維護我們的權益。”通過這些豐富多彩的第二課堂,學生在教育實踐中體驗法律的效果明顯,引導了學生養成依法自律、依法做人、依法維權的習慣,是對教學的有益補充。
總之,初中階段是青少年成長的一個關鍵時期。青少年的獨立意識、成人意識逐漸增強,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逐漸形成,因此,在這一時期有針對性地開展法制教育活動,在思想品德教學中滲透法制教育,為其健康成長打下堅實基礎具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梁華迅.淺談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課教學中滲透法制教育[J].教育教學論壇,2014(31):257-258.
[2] 吳丹.思想品德課教學中滲透法制教育的探索[J].焦作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1(2):87-8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