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曉琳
摘 要 陶行知“和諧教育”理論至今仍有重要的價值和借鑒意義,它的可貴之處在于它一再強調的教育和諧是教育者追求的目標,是當今和諧社會的需要,是社會主義建設的需要。
關鍵詞 和諧教育 和諧社會
中圖分類號:G40 文獻標識碼:A
陶行知“和諧教育”理論是在當時教育思想與實踐基礎上的提煉與升華。它對當時的教育弊端進行了批判和反思,是對教育規律認識的深化;反映了人民心聲和社會要求;旨在深化教育改革,培養全面和諧發展的人;表現出鮮明的批判性、創新性特征。本文將從構建和諧社會方面論述其思想的幾點啟示。
1以人為本,堅持民主和社會公正
陶行知“和諧教育”理論首先體現的就是教育的公正與平等。他主張無論男女、老少、貧富、資格、民族、階級都要有受教育的機會,強調要在政治、經濟、教育等方面給予人平等權利,使每個人都能享受公平對待。而民主性是陶行知思想的主要特征之一。他反對庸俗的民主,提倡創造的民主,認為只有“創造的民主是動員全體的創造力,使每個人的創造力得到均等的機會,充分的發揮,并且發揮到最高峰”。他認為,民主的教育應該教人們爭取民主和發展民主,它的任務也要隨著時代的發展而變化。他強調“民主也不是絕對自由。民主有民主的紀律……民主的紀律是自覺的集體的。” 陶行知對民主和平等問題的一系列充滿辯證法思想的論述,對我們今天正確認識民主,處理社會公正與平等問題,仍然是一種重要的啟示。
當前構建和諧社會,要重視以人為本,堅持民主和社會公正的原則。民主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首要內容,和諧社會首先表現出來的就是民主性。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要提倡民主精神,培養民主內涵,實現依法辦事,充分發揚人的民主權利,使每一個公民都具有平等的人格、權利和機會參與國家事務。同時,公平公正是文明社會的一個顯著標志,也是和諧社會構建的核心問題。它關系到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系,只有人們感到公平、心理和諧了,才能形成真正的社會和諧。所以要實現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和諧首先必須堅持公平公正。作為公正的基礎和前提,公平原則顯得更為重要。堅持社會公平原則主要體現在人格、權利、機會、規則等方面的平等。具體分為三方面: “第一,從社會學角度看,執政黨要善于協調每個社會成員和不同利益群體之間的關系,縮小社會貧富差距,緩解和消除社會矛盾;從政治學角度看,執政黨要堅持保護人民的基本權利,保障社會發展的多元化,防止社會的分裂和危機;從經濟學角度看,執政黨要把握住公平與效率、經濟增長與資源環境之間關系的平衡,防止出現偏失和走向極端。”
2關注民生,用辯證的思維方法解決矛盾、協調利益
人民性在陶行知“和諧教育”理論中體現得十分強烈。他一生的教育思想和實踐的出發點都是廣大人民,他為人民辦教育,明確提出“生活教育要解放全人類”的思想。他主張用人民最需要的東西教育他們,用人民最懂的方法幫助他們掌握知識,提高他們的科學文化水平,以擺脫貧窮落后。當今構建和諧社會,要學習陶行知的 “人民至上”的價值觀,以廣大人民群眾為價值主體,關注人民大眾的根本利益,使人民能夠安居樂業,社會保持安定團結。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最重要的就是統籌、協調各方面利益關系,妥善處理各種社會矛盾,保持社會安定團結,創造和諧相處氣氛,促進全社會共同發展。另一方面,經濟落后和貧窮的社會是不可能和諧的,因此和諧社會要以一定的物質財富和經濟發展水平作為基礎。但是,和諧社會并不是以富裕作為充分條件,而將其作為和諧構建的必要條件。重要的是,針對當前社會的財富分配、利益協調問題,構建和諧社會必須堅持貫徹“共同富裕”的原則。然而“共同富裕”并不等同于“平均富裕”,更不是“平均主義”的回歸,而是要創造公平正義的社會機制,運用法律制度和道德力量這兩種途徑,使每個公民都有機會參與到社會的發展進程中,享有共同分享社會發展成果的權利。
3重視教育和精神文明的建設,為構建和諧社會提供思想保證
陶行知一生為開辟人民教育事業而鞠躬盡瘁,認為教育是立國之本,是人民生活、社會改造、國家發展的重要力量,其對教育的重視不言而喻。他強調發展教育的同時,也重視青年一代的道德發展和精神培養工作。他認為“政治之良否,視乎社會之風俗。風俗之厚薄,視乎人民之道德”。他強調德育對人的全面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學校對學生的知識傳授和道德教育不可偏于一面。由于客觀社會在不斷發展和進步,人們的立身處世的價值觀也必將隨之而發生變化,所以陶行知主張教育必須隨著社會發展而同步地更新人們的人生價值標準和道德倫理觀念,這樣才能將其更好地培養為一代新人。這對我們構建和諧社會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首先,教育是社會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礎和保證。教育為政治培養建設者和接班人是社會長久和諧的保證。這些都是社會和諧的關鍵所在。因此和諧社會必須是一個精神文明的社會。一是需要加強思想道德建設,為和諧社會的發展提供重要的思想保證和強大的精神動力。二是需要加強文化建設。社會文化是社會傳承的一種精神和文化現象,這種精神和文化現象是社會群體得以生存、延續的根本。因此,和諧社會的構建要追求積極向上的文化建設:堅持追求和諧的文化能力,使義務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等發展規模和水平不斷提高,和諧并進。總之,只有社會精神文明全面協調發展,才能推動社會物質文明的不斷發展,才有助于引領政治文明的前進,才可以將全社會成員的思想凝聚起來,為構建和實現和諧社會發揮不可阻擋的力量。
參考文獻
[1] 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一卷)[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