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艷霞+劉向暉
摘 要 本文通過對漢語比較句的習得研究成果進行綜合考察,從偏誤分析、習得順序、習得特點和影響比較句習得的因素等多方面綜合整理這些研究成果,希望能夠在對外漢語教學上有所幫助。
關鍵詞 第二語言習得 比較句
中圖分類號:H14 文獻標識碼:A
現代漢語的比較句使用程度副詞或一定的結構方式來表達,與印歐語言以詞尾變化為手段表達比較有著根本的區別,是漢語特殊句式中的一個重要的類別。所以,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比較句習得研究十分必要。本文就對相關的漢語比較句習得研究進行綜合概述。
一個完整的比較句應該包括四個參項:比較主體(主體)、比較基準(基準)、比較標記(標記)、比較結果(結果)。
相關的實證性研究選取的語料多來自于留學生的口頭表達內容、作業、作文、試卷及問卷調查,也有少數來自研究外國人漢語習得病句的相關論著。
1 從偏誤角度的比較句習得研究
科德(Corder)把偏誤分析分為五個步驟:①搜集供分析的語料;②鑒別偏誤;③對偏誤進行分類;④解釋偏誤產生的原因;⑤評估偏誤的嚴重程度是否影響到交際。
(1)關于偏誤確定的標準。大多數研究者同意科德(Corder)的偏誤確定標準,即偏誤是指由于對目的語掌握得不好而產生的一種規律性錯誤,它偏離了目的語的軌道,反映了說話者的語言能力和水準。劉紅娟(2006)指出要從句法、語義、語用三個方面綜合確定,有些句子可能完全符合句法規則,但放在一定的語境中則不符合語用,如“A:你們倆誰高? B:他不比我高。”這樣的句子也視為偏誤。趙金銘(2006)指出凡是類型正確只是比較主體與比較基準不搭配者,不視為偏誤。也有很多研究中沒有給出偏誤的標準,如胡亮節(2006)。
(2)在研究方法上,既有橫向研究,也有縱向研究。陳珺、周小兵(2005),王建勤(2000),陳珺(2005)都注重比較句的習得順序研究,屬于縱向研究。沈怡(2006)對初級階段留學生的比較句習得進行了橫向研究。
(3)在研究對象上也有很大不同。有的研究不考慮研究對象的國籍,如趙金銘(2006)、沈怡(2006)。有的研究考慮不同國籍的研究對象,如肖小平(2004)研究越南學生的比較句習得,胡亮節(2006)研究泰國學生的比較句習得。
(4)在偏誤分析的分類上,有的研究者按照比較句的比較標記進行分類,如胡亮節(2006)研究的偏誤分析包括“比”字句、“一樣”句、“有/沒有”句、“不如”句、“像”字句、“越來越”句。肖小平(2004)的研究則根據比較句的參項,分為比較標記偏誤、比較項偏誤、結論項偏誤三類,每一類中又按照魯健驥遺漏、誤加、誤代、錯序四種偏誤形式,共總結出三大類十種偏誤形式。趙金銘(2006)則根據比較句的比較參項在句中的位置,把差比句的偏誤分為四大類十六種。
(5)在偏誤分析的研究中,很多學者仍然承襲傳統的偏誤分析的研究方法,即只對語料的偏誤進行分析,而不對正確的語料進行分析。如趙金銘(2006)、王茂林(2005)只統計了語料庫中偏誤的例句。而有些研究者在研究偏誤的同時,也注意研究使用的正確性。胡亮節(2006)一文對多種比較句的使用進行了偏誤率的研究,這實際上是對比較句正確使用的一個統計,從而區分了個比較句的難易程度。
1.1對于比較句偏誤的類型和產生原因,研究者有不同的研究結果
1.1.1遺漏及原因
肖小平(2004)指出比較標記的遺漏占比較標記偏誤的21.8%,其原因和母語的負遷移有關,具有頑固性,形成“化石化”。
1.1.2誤加及原因
肖小平(2004)指出誤加程度副詞的主要原因是學生對目的語知識的過度類推,誤用比較標記出現了“化石化”現象。
王茂林(2005)也指出誤加偏誤是一種“過度泛化”現象,是目的語知識負遷移的結果。
1.1.3錯序及原因
胡亮節(2006)調查了“比”字句等6種比較句,并分別找出偏誤點和偏誤類型。例如,“比”字句的偏誤點有比較值、程度副詞、比較詞、否定詞和比較項,而比較值的偏誤類型有位置錯誤、補語錯誤和殘缺。研究表明在6種句式中,“位置錯誤”的偏誤率很高,導致這種錯誤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母語的負遷移。這里的“位置錯誤”即魯健驥提出的錯序。
劉紅娟(2006)也指出和語序相關的偏誤,一般和母語的負遷移相關。但同時也指出初級階段的學習者受母語的影響大。
在很多研究中,雖然指出了主要的偏誤類型,卻沒有具體分析其產生原因。一般來說,關于語序偏誤產生的原因,研究者普遍認為是母語負遷移。但其他類型偏誤產生的原因很少研究。
特別指出趙金銘(2006)的研究是從類型學的角度對差比句進行偏誤分析,這有別于傳統的偏誤分析。現代漢語普通話中差比句的典型形式是:主體+標記+基準+結果。他研究的結果是126句偏誤中86.5%的格式都是是這種典型形式。該研究表明學習者掌握差比句的類型并不難。
2關于影響習得的因素
沈怡(2006)對其研究結果進行歸因研究,總結了影響的因素有普遍語法“參數重設”理論假說、語言遷移理論、語言變異、語言結構的標記性、認知的難易程度、語言教學的影響和交際策略假說。
劉紅娟(2006)認為母語的負遷移、目的語知識的過度泛化、交際策略、教師和教材會導致比較句偏誤的產生。
胡亮節(2006)指出語言遷移、語言教學基礎工作、教材和教學都會對比較句習得造成影響。
肖小平(2004)認為影響比較句習得的因素有目的語的影響、母語的遷移、教材的編寫和學生的學習策略。
綜合以上研究,影響比較句習得的因素有母語的負遷移、目的語的影響、交際策略、學習策略、教師和教材。但每一種因素對比較句不同方面的習得產生影響也不同。目的語的近義句式會造成比較標記的誤用,比較句的復雜性加大了習得難度。教材的編寫順序應該符合比較句的習得順序。學生對目的語知識的過度類推。學生也會大量采用回避策略,采取一種“避繁就簡、避難就易、避少就多、避新就舊”的消極措施。endprint
3對教學的啟示
劉峰(2004)指出“比”字句的教學應分等級,“分解”式和“綜合”式教學相結合,重視句式語義、語用的講解,加強教學的預見性、針對性。
周健(2003)指出二語學習者在目的語使用過程中常會出現偏誤。減少偏誤,培養學生的言語交際能力是對外漢語教學的任務。留學生學習漢語,關鍵是要多在實際中使用;只學習語法知識而不進行實際運用,語言能力不會有大的提高。所以我們教過一種句型之后,就要鼓勵他們多說多用,幫助他們建立漢語語感。通過大量地接觸真實言語,擴大學生的語言輸入,進而使學生自覺進行言語實踐,反復練習,以達到脫口而出的程度。一旦建立了語感,他們出現的偏誤自然就會減少,利用漢語進行日常交際的能力也自然會有很大的提高。
胡亮節(2006)還指出在對學生進行比較句教學中,應該加強對比分析。如學生最大的兩個比較句習得偏誤:“錯序”和“程度副詞誤用”,在教學前,教師如果進行了對比分析,就能預測到這類偏誤的出現,在教學過程中就可以采取各種手段避免學生偏誤的產生。
作者簡介:孫艷霞(1980—),女,漢族,黑龍江人,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專業,文學碩士,北京電子科技職業學院基礎學院講師;劉向暉(1991—),女,漢族,山東人,文學碩士,北京電子科技職業學院基礎學院助理講師。
參考文獻
[1] 陳珺.成年韓國學生漢語比較句習得考察[D].廣東:中山大學,2005.
[2] 陳珺,周小兵.比較句語法項目的選取和排序[J].語言教學與研究,2005(02).
[3] 胡亮節.泰國學生漢語比較句習得偏誤分析[D].云南:云南師范大學,2006.
[4] 劉峰.留學生漢語比較句偏誤分析[D].廣東:暨南大學,2004.
[5] 劉紅娟.留學生學習漢語比較句式的偏誤分析[D].天津:天津師范大學,2006.
[6] 劉珣.對外漢語教育學引論[M].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2000.
[7] 莫嘉琳.外國留學生漢語否定差比句的習得研究[D].陜西:陜西師范大學,2007.
[8] 本會.第六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論文選[C].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9] 肖小平.越南留學生漢語比較句偏誤分析及習得順序考察[D].廣西:廣西師范大學,2004.
[10] 趙金銘.從類型學視野看漢語差比句偏誤[J].世界漢語教學,2006(04).
[11] 周健.第二語言教學應以培養語感為導向[J].語言與翻譯,2003(0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