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復章
摘 要 本文在理解運動教育模式及其開展方式的情況下,將之運用到中學籃球課教學實踐中,用實驗驗證其廣泛開展的優勢。通過對運動教育模式在中學籃球教學中的探索研究及教學實踐運用,有助于我國中學的體育教育工作者把此項教研成果與所在學校的實際特點相結合制定切實可行的教學方案,有效的把運動教育模式先進教育理念在中學籃球教學過程中得以貫徹實施,推進中學籃球教學的變革,從而進一步的提高我國中學籃球教學的質量。
關鍵詞 運動教育模式 中學籃球教學 應用 研究
中圖分類號:G807 文獻標識碼:A
1國內外研究現狀
運動教育模式是當代美國著名體育課程教學模式之一,它由西方著名體育學者西登托普提出來,經過20多年實踐及不斷完善,已經成為當代較為成熟且在西方發達國家廣泛應用的一種體育課程教學模式。
通過中國知網檢索到關于運動教育模式的文章僅有46篇,可見在國內對運動教育模式的研究比較少,就目前來說臺灣地區對運動教育模式的研究比較多,甚至結合當地教育的實際情況已經應用到教學實踐過程之中,同時也得到了良好的評價。
運動教育模式確實有其獨體的優越性,在我國的體育教學有引進借鑒的價值。在國內運動教育模式受到了一些體育學者的關注,但是,他們對運動教育模式的研究只停留在對該模式的概念、具體目標、內容、特點、教學方法的概述,針對在我國如何引進運動教育模式只簡單的提到要結合我國的基本國情,結合實際情況進行改進和創新,對進行改進創新后的運動教育模式在我國中學體育教學中的如何具體操作實踐尚未涉及到,特別是各體育項目應用運動教育模式的具體實施策略研究的還不夠。
2背景及意義
籃球運動一直是中學生喜愛的運動健身項目,如何在有限的教學時間里使學生學會籃球的基本技術技能,使他們在中學階段學會一項運動項目,并樹立終身體育的觀念,是中學體育教師需要研究的課題。我國中學體育工作者圍繞中學籃球課嘗試了多種的教學實驗,與傳統的教學模式相比也取得了一些良好的教學效果。但是在提高學生的運動技術水平、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改善學生心理健康方面還存在著明顯的不足。而運動教育模式教學效果在以上幾個環節上有較強的優勢,因此本課題希望通過在我校籃球教學中嘗試運用運動教育模式,結合我校體育課教學的實際情況,依照運動教育模式的組織程序,進行本次籃球教學的教學實驗,來驗證運動教育模式在中學籃球課中的優越的教學效果,為中學生的素質教育和終身體育奠定堅實的基礎,使籃球運動成為廣大中學生終身體育健身的項目之一。
3研究方法
3.1文獻資料法
通過網絡查詢及期刊檢索索引的方式來收集體育學、教育學方面的論文資料及相關專著,全面了解本課題領域的現狀和前沿動態。明確在中學籃球課教學過程中應用運動教育模式的可行性及應用價值,為本課題的撰寫提供了理論依據。
3.2專家訪談法
通過走訪肇慶學院體育與健康學院、廣州體育學院等高等體育院校和各市、縣級中學在籃球教學領域具有豐富教學經驗的專家教師,來確立本論文的框架、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以及對實驗設計的程序向他們咨詢認真聽取建議,為本課題研究的順利進行提供保障。
3.3問卷調查法
實驗前后,向學生發放問卷,并回收,對本課題的研究提供數據支持。
3.4實驗測試法
前后測實驗設計,以我校孔子中學高二級兩個班級同學分別為實驗班、參照班,采用實驗前、后兩次對兩組對象的身體素質和技術水平進行測試。
3.5對比分析法
通過對實驗前后測定的數據進行對比分析,以顯示本次實驗的設計及組織是否達到了設計要求。
3.6數理統計法
根據測定的所得的原始數據,采用軟件Excel2003對所有的數據資料進行數理統計分析。
4研究內容
運動教學模式強調人的綜合素質的發展,對人文教育尤其注重。運動教學模式研究主要分4個部分:運動季初期、季前賽期、正賽期和季后賽期。運動教育模式的教學結構在運動季的不同階段會發生變化。運動季初期:學生主要以教師直接指導的練習為主,通過教師的指導與講授建立課堂常規;季前賽期:比賽逐漸滲透到教學的各個角落,此時學生合作練習與自主練習為主,并通過角色扮演熟悉各個職務的工作流程;正賽期,所有的教學內容、組織程序、學習方法均圍繞比賽展開,并制定大循環的比賽計劃,這也是運動教育模式的重點階段;季后賽期:學生開始籌備決賽的場次和慶祝的儀式。
5預期價值
體育課堂運動教育模式已經成為當代比較成熟而深受西方發達國家推崇的一種體育課程和教學模式,而對于我國學校體育教育界來說,運動教育模式還是一塊期待我們去開發的領域。在籃球運動教學模式的實施和指導下,在教師引導下,學生積極參與配合中,所有的學生都參加,達到學校體育的教育目的,使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體育課的學習,培養學生學習和鍛煉體育的興趣,營造學生終身體育的愛好,為全民健身提供一些參考建議。因此,對籃球運動教育模式的研究,有利于我們更加全面了解當今世界體育課程改革發展的特點,為我國體育課程改革的實施提供多重參照和借鑒,還可能對提高中學生的體育興趣和中學生情意表現與合作能力有很好的促進作用,同時也促進我們對中學體育課程更深層次的改革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1] 高航,高嶸.運動教育模式實施策略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12(02).
[2] 梁恒,王鋒.運動教育模式研巧述評[J].內蒙古體育科技,2010(03):24-2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