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志新
摘 要 通過分析當地入河排污口的類型與分布、水質狀況及入河廢污水量和污染物入河量,在維持水環境基本原則的前提下,制定入河排污口規范化治理建設方案。
關鍵詞 入河排污口 水質 規范化 治理
中圖分類號:X522 文獻標識碼:A
0引言
入河排污口規范化建設方案是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水污染防治工作計劃的一項重要任務,是保障水功能區水質達標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支撐,通過對水量、水質和入河排污口的統一規劃,為今后一定時期全市入河排污口的管理、改建、新建和擴建等提供基礎依據。通過采取相應的綜合治理措施,將進一步改善承德市各流域水質與生態功能,確保人民群眾用水安全,逐步實現生態優良、環境和諧發展的流域環境。
1入河排污口現狀分析
1.1入河排污口的類型與分布
由于各條河流自然地理環境不同,經濟發展程度及工業布局也有很大的差異,因此排污口在各條河流上分布也存在很大的差異。
1.1.1按入河方式分類
排污口按入河方式分為明渠和暗管兩種類型。
1.1.2按污水性質分類
根據廢污水產生的來源及不同性質,將入河排污口劃分為工業、生活、混合三種性質排污口。
(1)工業廢污水
包括生產廢水、外排的直接冷卻水和超標排放的礦井地下水等。清污分流的間接冷卻水(如電廠溫排水)不在本次監測范圍內。
(2)生活廢污水
居民生活污水包括城鎮生活污水和農村生活污水兩大類,這兩種污水的排放類型差異很大。
①城鎮生活污水是指城區和鎮區的居民在生活中使用后而排出的污水,其排放去向包括下水道、企業污水處理設施、城市污水處理廠、泵站排水、直排河道(湖泊)等,本次調查城鎮生活污水僅指直排河道(湖泊)部分。
②農村生活污水主要包括自來水使用和其他各類生活用水使用所產生的污水。
(3)混合廢污水
主要是市政排水系統污水和污水處理廠污水兩大部分。其中市政排水系統主要分布在城區和城鄉結合部地區,包括泵站排水和自流排水。
1.2入河排污口水質狀況
1.2.1采樣方法與分析項目
采樣按照《污水綜合排放標準》(GB8978-1996)中“污水采樣和測定方法”進行。
監測項目為 COD和氨氮,總氮和總磷,有條件的地區開展了總磷和總氮。
1.2.2評價標準
因排污口分為直排入河和經污水處理廠處理后排放入河兩種方式,故評價標準采用兩種方法:
(1)直排入河采用《污水綜合排放標準》(GB8978-1996)中規定的一級標準:COD為100mg/L、氨氮為15.0mg/L;
(2)經污水處理廠處理后排放入河采用《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準》(GB18918-2002)中規定的一級A標準:COD為50mg/L、氨氮為5.0mg/L。
1.3 入河廢污水量和污染物入河量
通過調查監測結果分為入河排污口年污廢水排放總量以及污染物排放總量。
1.4 存在問題
由入河排污口調查監測數據來看,各地區入河廢污水量和入河污染物的排放量很大,污染情況形勢不容樂觀,綜合分析來看,存在以下三方面問題:
(1)企業治理污染能力有待于進一步加強;
(2)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滯后;
(3)監管能力亟待加強。
2 入河排污口整治方案
2.1 入河排污口規范化治理方案
根據入河排污口布局規劃,全面開展現有排污口整治,實施“關停并轉”和深度處理等措施,嚴格控制禁止設置和嚴格限制設置排污口水域的污染物入河量,并全面加強排污口規范化建設,為排污口監測與管理提供保障。
2.1.1 依法關閉方案
清理了非法排污口,也就控制了河道污染源。對這項工作,各級負責單位應加大環境執法力度。經過各負責單位的努力,所有納入整治對象的合法工業排污口進行規范并立牌標示,非法排污口則全面清理取締。
2.1.2 綜合整治方案
由于在水功能區內存在把雨水口當作排污口排污的現象,這樣的情況建議各個責任主體實行雨污分離制度,杜絕雨水污水混合現象。對于那些必須需要建立排污口的水功能區,可以考慮建立污水處理站或專用濕地。
對于那些距離管網遠并且無法就地處理排放的排污口,生活污水排污口和工業污水排污口具有不同的解決方案:對于生活污水口,就近建立污水處理站,添加污水處理設備,經處理后達到《城鎮污水處理標準》后排入河道;而對于工業污水口,勒令排污企業增加污水處理設備,調整產業結構,企業廢水深度處理,改善污水處理工藝,降低出水污染物濃度,其排放濃度達到《城鎮污水處理標準》后,排入河道。
2.1.3 生態凈化工程
排污口生態凈化工程是針對經處理達到相應排放標準的廢污水,或合流制截流式排水系統的排水,為進一步改善其水質、滿足水功能區水質要求而采取的各種生態工程措施。根據各個入河排污口的不同狀況,清理回填面積均不一樣,而且石籠分層,有效的對排污口分層過濾,蘆葦及香蒲均為生態降解作用。
以承德市雙橋區的開發區市區太平莊污水處理廠混合排污口為例,清理排污口門口,河道清淤并新土回填,以清除已經被污染的口門處的植被,在排污口周圍種植草地,在排污口左右建造護坡,排污道建立分層石籠,在入河口處建立生態浮床,浮床上種植景觀草,在河道內種植蘆葦。詳見圖1。
2.1.4 排污口合并與調整工程
應根據水功能區水質目標,結合當地污水處理設施的建設情況和規劃要求,對入河排污口進行必要的合并與調整。對于城區內禁止設置入河排污口的水域,入河排污口整治應重點考慮污水集中入管網,并與城市的污水截流系統相協調;截污導流一般采取將入河排污口延伸至下游水功能區,或延伸至下游與其它入河排污口歸并等形式。對于無法實施集中入管網或截污導流的入河排污口,如果具備合適的條件,可以考慮調整排放。調整排放的水域必須符合水功能區管理的要求。對于遠離城市的禁止設置入河排污口水域,由于不具備污水入管網的條件,整治方案應重點考慮污水處理后回用、調整(改道)、截污導流等措施。endprint
2.1.5 入河排污口監測
以滿足入河排污口監管需求為目標,有計劃、有重點、分步驟推進入河排污口自動監測建設。
入河排污口調查與監測,是入河排污口監督管理的重要內容,是保護水資源,保障飲水安全、改善水環境,促進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重要措施之一,是實施水功能區管理,落實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的重要保障,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入河排污口監督管理辦法》(水利部第22號令)賦予水行政主管部門的重要職責。入河排污口的調查和監測是掌握入河排污口設置及排污基本情況,為入河排污口的整治與新建、改建和擴大入河排污口的審批工作提供基本依據,是排污控制、水功能區管理、水資源保護的基礎性工作。
入河排污口自動監測設置應符合以下基本要求,(1)對排污量較大的入河排污口以及排入重要水域的水功能區的入河排污口應實施自動監測;(2)對入河排污口廢污水的排放量和主要污染物質排放濃度應實施自動監測。
2.2 規范化管理方案
經批準合法設置的入河排污口,均需進行規范化建設。包括統一規范入河排污口設置、豎立明顯的建筑物標識碑、實行排污口的立標管理、標明水污染物限制排放總量及濃度情況、明確責任主體及監督單位等內容。
入河排污口門的設置應符合以下要求:
(1)入河排污口設置應便于采集樣品、便于計量監測、便于日常現場監督檢查。
(2)入河排污口應設置在設計洪水淹沒線之上。
(3)入河排污口口門不得設暗管通入河道或湖庫底部,如特殊情況需要設管道的,必須留出觀測窗口,以便于采樣和監督。
(4)凡含有有毒有機污染物、重金屬、持久性有毒化學污染物和熱污染的入河排污口,應采取有效保護措施,減少對周邊環境的影響。
(5)入河排污口口門處應有明顯的標志牌,標志牌內容包括入河排污口編號、名稱、地理位置及經緯度坐標、排入的水功能區名稱及水質保護目標、設置單位、設置審批單位及監督電話等。
(6)標志牌設置應距入河排污口較近處,可根據情況分別選擇設置立式或平面固定式標志牌,并能長久保留。
入河排污口口門處標志碑為鋼筋水泥澆筑,正反兩面為鋁塑板,形狀大體如下,其中背面標明水污染物限制排放總量及濃度情況、明確責任主體及監督單位等內容(詳見圖2)。
3結語
本次方案將河道截污與區域排水規劃、污水處理廠網建設相結合,深入開展入河排污口整治,徹底封堵入河排污口,修建截污管道,全面實現截污納管、清濁分家,有效控制河道水體污染。通過入河排污口整治、生態護坡、沿河綠化,改善、修復兩岸生態環境等河網整治及生態修復,不但有效的減輕環境污染要,同時大大改善區域同的環境質量,河流生境得到全面恢復,生物多樣性得到全面實現,河流景觀環境良好,全區河流達到健康狀態。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