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蕊賢
摘 要 旱災是最常見的自然災害,地處干旱半干旱地區的山西旱災頻繁,針對旱災研究采取對區域水資源調進行合理管理、調控、配置等措施,以提高水資源管理與調度水平,緩解干旱,減輕災害損失,降低旱災的影響。
關鍵詞 旱災 水資源 管理
中圖分類號:X26 文獻標識碼:A
1研究背景
干旱半干旱的山西地區歷來干旱災害頻繁,進入21世紀后旱災發生頻率和強度有加速的趨勢,面對干旱的現實和潛在影響以及影響因素的復雜性,通過有效的水資源管理,高水資源管理與調度水平,統籌解決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水災害等問題,積極應對嚴重干旱,防控水資源風險緩解干旱對水資源安全和水生態的影響,保證供水安全,對維持良好生態與環境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降低以干旱為主的水災害對經濟社會和水生態的影響,對保障經濟社會的穩定發展也具有重要的意義。
2研究基本思路與主要內容
2.1研究基本思路
把握干旱管理、水資源調控和新時期治水思路要求,分析水資源開發利用現狀,明確干旱的成因、特征、規律特點和干旱對社會、經濟、生態和水安全的影響,分析氣候變化條件下水資源變化趨勢,開展不同干旱重程度的需水分析,基于用水總量控制目標的設計干旱年水資源配置方案,提出各行政分區水資源調度方案和管理方略。
通過研究加強水資源管理,提高水資源系統的可靠性,提升水資源系統應對干旱的配置與調度能力,在干旱時期優化調控水資源,充分利用地表水,增加提引黃河水,恢復涵養地下水,加大城市中水利用,提高增強抗御特大干旱的應急供水能力,強化水資源配置,通過優化供水次序和應急用水指標,使總供水量不低于維持社會、經濟、生態的基本需求水平,采用綜合措施,優化配置、科學調度水資源,將干旱災害造成的損失降到最低。
2.2研究主要內容
(1)研究主要針對分析水資源開發利用現狀和存在問題,明確落實水資源管理對于嚴重干旱年水資源調控的要求。
(2)分析干旱成因特征、分布規律和干旱災害對農業、城市及工業、能源安全、生態的影響機制。
(3)進行水資源變化趨勢分析和干旱年的水資源供需分析,研究制定全面的水資源配置和水資源調控管理方案。
3研究區概況
3.1自然地理與經濟狀況
山西為大陸性季風區,降水主要集中在七至九月份,“十年九旱、旱澇交錯”是山西省氣候的主要特點,山西的河流兼具山地型和夏雨型的雙重特征,山西分屬黃河、海河兩個流域,其中黃河流域面積97138km2,占全省面積的62.2%,海河流域面積為59133km2,占全省面積的37.8%。流域面積大于10000km2的較大河流有5條,分別是黃河流域的汾河、沁河,海河流域的桑干河、漳河、滹沱河。
山西以重工業為主,以煤炭、電力、冶金、化工、機械為主的工業體系,新興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迅速,“十三五”期間,全省將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緊緊圍繞資源型經濟轉型綜合配套改革,著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確保到2020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努力打造京津冀清潔能源供應基地、國家級新型綜合能源基地和低碳創新基地。
3.2水資源與開發利用狀況
山西地區多年平均降水量為509mm,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123.8億m3,其中地表水資源量86.8億m3,地下水資源量(降雨入滲補給量)84.0億m3,河川基流量(重復量)為47.0億m3,人均占有水資源量381m3,畝均占有量180m3。
山西省水源主要有地表水、地下水、再生水及礦坑排水等,山西本地地表水年供水能力37億m3,全省提引黃河干流水工程的供水能力達到38億m3。2015年全省總供水量73.59億m3,其中地表水供水量37.06億m3(其中黃河提引水量8.12億m3),占總供水量的50.3%,地下水33.25億m3,占45.2%,污水處理回用3.29億m3,占4.5%。2015年山西省人均用水量201m3,相當于全國平均水平的45%,城鎮居民生活人均日用水量為92L,農村居民生活人均日用水量為54L,萬元GDP用水量57m3,實灌畝均用水量186m3。山西地表水資源總體屬于中等開發利用水平,尚有一定開發潛力,山西省地下水開采系數為0.66,雖總體屬尚有潛力,但腹部盆地區普遍存在超采,其中太原、大同、運城等盆地處于嚴重超采狀態,全省水資源總的開發利用率為50.2%。
4干旱災害的特性特征及其影響
干旱是自然因素和人類活動綜影響的產物,在全球變暖的條件下,極端氣候事件增多,其表現為干旱和洪澇的頻率增加,我國北方地區降水量少、蒸發量大,降水量受海陸分布、地形等因素影響,在區域間、季節間和多年間分布很不均衡,因此旱災發生的時期和程度有明顯的地區分布特點。
5應對干旱的水資源管理與調控
5.1氣候及水資源變化影響
氣候變化嚴重改變全球水文循環狀況,引起水資源在時空分布上的分配變化,并對降雨、蒸發、徑流、土壤濕度等造成直接影響,人類活動進一步加劇了對水資源的影響,尤其是處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區,對徑流影響比對我國濕潤地區的徑流影響要嚴重得多,表現在河川徑流比濕潤地區減少得更快,人類活動影響的主要是水土保持措施、煤礦開采和地下水開采對降雨徑流關系的影響,隨著水資源開發利用程度日益提高,地下水超采加劇,水土保持規模逐年擴大,煤炭開采、土地利用以及其他人類活動的影響,山西省水文下墊面條件在不同地區發生了明顯變化,因此一定程度上也改變了天然蒸散發特征,改變了天然的“三水轉化”規律,導致地表水資源量發生較大的變化,山西降水量多年列年際變化總體呈下降的趨勢,水資源干旱情況發生可能性仍然很大,未來相當長的時間水資源量可能仍然為持續走低的趨勢,旱災概率增加,而且氣候波動、極端事件和水旱災害還會加劇。endprint
5.2對應干旱的水資源調配原則
當發生嚴重干旱時,按照以供定需原則,以保障人民群眾基本生活和維持與全省國計民生或與國家安全關系重大的最低生產用水為目標,實行先生活、后生產,先重點、后一般,科學調度、優化配置,最大限度地滿足城鄉生活、生產、生態用水需求,將嚴重干旱風險給經濟社會造成的損失降到最低,以行政區域劃分按照統一調度、保證重點、兼顧一般的原則對水源進行調配,優先保障城鄉居民生活用水,合理安排生產和生態用水。
(1)水資源配置供水順序先地表水、后地下水、再跨流域、區域調水,優先利用符合水質要求的地表水,積極利用污水處理再生水、礦坑排水、雨水積蓄等非常規水,非干旱年控制地下水開采,實行地下水封井壓采,嚴重干旱年適時啟用,科學謀劃供水網絡,加強是黃河水利用、跨區域調水等骨干供水工程水資源調度體系。
(2)在用水順序上要優先滿足生活用水,保證關乎國計民生、社會穩定的重要工業用水,盡可能保證大中灌區主要作物灌溉需水,生活用水采用水質優良的地表水和地下水,農村部分地區采用集雨水,工業用水以地表水為主、輔以地下水,生態環境以污水處理再生水為主,合理調度水資源,實行以供定需,最大限度的滿足城鄉生活、生產和生態用水需求。
(3)在水資源用水目標沖突激化,在兼顧經濟社會基本用水的同時,應同時保證生態環境基本需水,不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盡可能維持水資源、水生態系統與社會經濟系統的均衡發展。
(4)對于生活需水進行壓縮和削減,關閉壓縮部分城市服務業、賓館洗浴、洗車以及農村鄉鎮企業等用水,保障城鎮居民、農村居民生活和重要黨政機關、公共場所、醫院、學校等的用水。
(5)對由于生產需水壓縮的主要措施是限制甚至關閉停產耗水量大且經濟社會關聯影響較小的企業生產,保障電力、燃氣、食品加工等與人民生活密切相關的企業正常生產,維護社會穩定,農業灌溉重點保障菜地、果樹的用水、抗旱播種用水和保命水。
(6)對于生態需水,主要保障防止城市綠化景觀植物枯死的必要的灌溉水量、道路廣場基本衛生環境水量和維持生態基本健康的河湖補水。
5.3對應干旱的水資源管理調配措施
(1)水資源調度要落實用水總量控制指標,符合國家總政策,跨省的河流嚴格執行國家層面的枯水年和特枯水年河流水量沿程額定分配制度及計劃,根據各用水部門對社會安定、國民經濟的重要性以及干旱期的供水情況,合理確定供水的優先部門和次序,挖掘供水潛力,啟動備用水源,確保城鎮生活和重要用水戶等重點目標用水安全,在控制地下水降深和不引起嚴重環境地質問題的前提下,采用適當超采地下水,發揮地下水的調蓄作用,實行跨流域或跨地區臨時調水的應急措施,提升污水、再生水、雨水等水源的利用水平。
(2)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落實節水優先的方針,促進水資源節約集約循環利用,切實把節約用水貫穿于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活生產全過程,推進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的轉變,促進優化調整經濟結構,建立水資源適應性的節水型產業布局。
(3)完善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推進重大引調水工程、河湖水系連通骨干工程和重點水源等工程建設,統籌加強中小型水利設施建設,構筑多水源互聯互調、安全可靠的城鄉區域用水保障網,加強應急和備用水源建設,保障城鄉飲用水安全。優化水利工程調度規則,提高水資源適應性調控能力。
(4)加強水資源保護,特別加強重要生態保護區、水源涵養區、江河源頭區保護,加強水土流失防治,建設生態清潔小流域,增強保水儲水能力,推進江河流域系統整治和生態脆弱河流生態修復,維持基本生態用水需求,恢復自然濕地等水源涵養空間。
(5)創新體制機制,建立適應氣候變化和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水治理體制機制,推動氣候變化相關立法,完善法律法規政策體系。
6結論與建議
山西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主要瓶頸在水資源,水資源短缺、水污染嚴重、水生態惡化等問題成為制約全省發展的主要因素,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1)地表水利用相對不足,供水配套工程建設滯后,供水安全總體保證程度和應急保障程度較低;
(2)水生態文明建設仍需進一步加強,生態環境脆弱,地下水超采、地表徑流衰減、水污染等問題依然存在;
(3)水旱災害綜合防災減災體系仍存在短板,抵御旱澇急轉、旱澇交替、旱澇并存風險的綜合防范能力較弱。
水資源管理調配體系就是建立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的水利管理的長效機制,不斷激發水利事業發展的內生動力,全面提升水利保障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建議如下:
(1)全面建設節水型社會,建立節水型生產模式和生活方式;
(2)實行水資源全域化配置,進一步推進構建區域一體化水資源管理調控體系。
參考文獻
[1] 袁瑞強,龍西亭,王鵬等.山西省降水量時空變化及預測[J].自然資源學報,2015(04):651-663.
[2] 王志偉,翟盤茂,武永利.近55年來中國10大水文區域干旱化分析[J].高原氣象,2007,26(04):874-88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