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昌濤
摘 要 責任到底是什么?2009年,曾經聽了重慶大學貿易與行政學院的曾國平教授的一堂《團隊、責任與優秀》專題講座,2017年的今天,再一次引起了我更深的思考。由于我們扮演的角色不同,承擔的具體責任也就不一樣,責任是我們必須面對的神圣使命。
關鍵詞 責任 神圣使命 曾國平 講座 聽后感
中圖分類號:D60 文獻標識碼:A
有一個叫“責任者”的游戲。游戲規則是兩個人一組,兩個人相距一米遠的距離,整個游戲必須在黑暗中進行,一個人向另一個人的正面平躺倒下去,另一個人站在原地不動,只是用手接著對方的肩膀,并說:“放心吧,我是責任者”。游戲的寓意是讓每個人意識到承擔責任的重要性,也讓同伴體驗可靠與依賴的信任情。
責任到底是什么?
2009年,曾經聽了重慶大學貿易與行政學院的曾國平教授的一堂《團隊、責任與優秀》專題講座,2017年的今天,再一次引起了我更深的思考。
生活給予了我們每一個人不同的角色,同是一名女性,在家庭中,她可以是小女孩、少女、少婦、母親、婆婆、奶媽、妹妹、姐姐的角色;在工作中,她可以是農民、或工人、或一般機關辦事人員,也可以是婦女干部、或小組長、或科長、或處長、或廳長等等,無論我們充當什么角色,都必須承擔一定的責任。這是社會或家庭賦予我們責任,是社會維系穩定繁衍的法則。
由于我們扮演的角色不同,承擔的具體責任也就不一樣。俗語說,當一天和尚就要撞好一天鐘。每一個人只要有始有終地完成好自己的角色任務,他就是成功的、合格的。
從另一角度講,責任也是一種職業素養,是一種你想逃卻逃不掉、想躲卻躲不脫的無形光環、成熟堅守和持久擔當。責任也是無價的,無論對于一個國家、一個民族,還是一個組織、一個人,責任重于泰山。
一個國家的公民,如果普遍缺乏責任感,這個民族是沒有未來的;一個團隊的成員,如果普遍唯利勢圖缺乏擔當,終將會“樹倒猻散”;一個人如果不愿意認真履行承擔的職責,就會被人們小看、輕視,人生終會一事無成。
中華之崛起,靠的是我們每個人勇于承擔自己的責任,爭做國家的棟梁;團隊的興旺發達,靠的是每個人力量的匯集和責任的凝聚。對我們個人而言,只有選擇擔當,才能成為真正的強者!
2008年發生的四川汶川大地震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最大震級的地震。在突如其來的天災面前,從黨和政府到人民子弟兵,從教師到醫生,從救援者到志愿者……空前的民族凝聚力匯聚成愛與力量的海洋,創造了人類抗災史上的奇跡。舉國上下,華夏兒女的“公民意識”和“社會責任感”整體復蘇激活,綻放出氣勢如虹的巨大熱忱,短短7天內募集善款超過百億元。愛心激發責任,責任衍生力量。
“責任”二字,現代漢語詞典釋義為“份內應做的事”。“責任”與我們的生命相關,它有始有終,會伴隨我們生命的起和終。作為社會人,家庭的、社會的、職業的諸多責任是我們必須面對的神圣使命。只有做好每一樁“份內應做的事”,才會得到社會的認同,生命才會有意義,生存才會更有尊嚴。責任不能只停留在口頭,它體現在我們的行動中,它裝在我們的內心里。從一件事開始,到一件事結束,盡心盡職才是真正的對自己每個行為負責。
過去,我一直這樣認為:工作=謀生手段+社會責任。工作就是必須去完成自己的份內事,然后拿著國家給的那份薪水。多年后的今天,每當回想起曾國平教授講課時的情境,心中就會受到一次觸動,對責任的理解也會加深一層。
現在,我理解的“責任”是:最基本的職業精神+一個人做事的基本準則。這促使我改變了工作態度,由于態度的變化,進而帶來了更高的工作業績。
責任=工作態度。主動地去承擔自己所在工作崗位的責任,主動地分享工作樂趣,主動地享受工作的成功。
責任=工作宣言。每件工作,都是由一樁樁大大小小事情而構成,不應事小而敷衍,不應事大而輕視。
責任=工作能力。責任之重勝于能力,我們應該在自己工作中、在自己的責任中去自我升華、自我提升并自我發展。
責任=工作心態。“假如你熱愛工作,那你的生活就是天堂,假如你討厭工作,那你的生活就是地獄”。學校給了我們廣闊的人生舞臺,我們就應該思索人生價值所在,思索教師的責任所在,盡責盡力地擔負起建設美好校園的責任,努力地從每件小事做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