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華社記者 汪 軍 楊洪濤
貴州:五年百萬群眾搬出深山
□ 新華社記者 汪 軍 楊洪濤
51歲的苗族婦女吳先芝不太會算生意上的細賬,但當別人問起小賣鋪的收入時,她總是笑一笑,眼神中充滿了希望。
“以前在山里,一年四季就是種苞谷、種水稻,喂牛耕田、養豬過年,天時好才夠一家人吃,談不上賺錢。”她說,開小賣鋪是從深山搬遷到縣城之后的事情。
移民搬遷讓像吳先芝這樣的山區群眾也真正過起了城市生活。而5年前,她還生活在黔東南州榕江縣計劃鄉擺王村。當地位于月亮山區腹地,山體雄偉高大,溝谷切割深長,流傳著這樣的民諺:上山似登天,下山到溪邊;兩山能對話,走路大半天。


山高坡陡、氣候寒冷、土地貧瘠、人均耕地不到半畝,加上與外界缺乏交流,村民生活長期貧困,搬遷前,擺王村村民人均收入剛剛超過1000元。
在當地干部的反復動員下,吳先芝一家沒掏一分錢,搬到了榕江縣古州鎮豐樂社區。
“現在生活都習慣了。”吳先芝一邊招呼著顧客一邊說,小賣鋪掙不了大錢,但基本生活保障沒問題。
“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貴州,早在2012年5月就啟動扶貧生態移民工程,依托小城鎮和產業園區、工礦園區,計劃用9年時間,將居住在深山區、石山區、石漠化地區等不具備基本生產生活條件的200多萬貧困群眾實施移民搬遷。
5年來,貴州全省已累計有107萬名貧困群眾搬離大山。在政府和社會各界幫扶下,“出山”的群眾逐漸開始了新生活。
“想擺脫貧困,必須搬出來,另找出路。”地處武陵山區的銅仁市沿河土家族自治縣瑞石村鳥兒組移民戶楊佐武說,幾年前,他干農活時摔斷了雙腿,有段時間連活下去的想法都沒了。
當地幫扶干部幫他申請了低保、醫療救助,一家人慢慢熬過了難關。今年6月,作為易地扶貧搬遷對象,他們一家又搬進了鎮上的安置房。
“政府幫我們創造了好條件,我要用雙手養活自己、養活家人。”楊佐武說。
針對部分搬遷群眾文化水平低、技能缺乏、年齡偏大難以就業的問題,移民安置地政府因地制宜有針對性地創造條件,加快農民變市民步伐。
為徹底解決移民搬遷群眾的后顧之憂,貴州在總結各地經驗的基礎上,近期又在全省推出了搬遷后“五個三”措施,即盤活搬出地的承包地、山林地和宅基地“三塊土地”;統籌就業、就學和就醫“三大問題”;銜接低保、醫保和養老保險“三類保障”;建設經營性公司、小型農場和公共服務站“三個場所”;探索集體經營、社區管理、群眾動員組織“三種機制”。
“通過聚焦就業和增收兩個主題,持續加強對后續發展措施的研究謀劃、組織實施,搬遷群眾零就業家庭基本實現動態‘清零’。”曾長期從事扶貧工作的榕江縣水庫和扶貧生態移民局工會主席羅幸金說。
在搬遷中,貴州要求各地做到搬遷能脫貧、安居能樂業,絕不能讓增支抵消了增收,不能讓群眾住著新房子、過著苦日子。經過幾年的適應,逐漸過上好日子的搬遷群眾思想觀念也在悄然變化。
“剛開始很擔心,老問扶貧干部,搬到縣城吃啥。現在看來是多余的。”48歲的苗族移民戶吳水付說,搬遷后他在縣城的建筑工地打工,每年收入兩三萬元。如今,大兒子已經讀大學,小兒子在縣城讀小學,“邊打工邊照顧家人,下一代還能受到更好的教育。”
按照貴州省規劃,今年還將實施易地扶貧搬遷75萬人。當前,貴州正將此作為“頭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切實解決好搬遷群眾的生計保障和后續發展問題。
(來源:新華社)
■責任編輯:于龍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