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波
(北京化工大學,北京 100029)
中國體育文化的本土性價值與全球化趨勢
陳 波
(北京化工大學,北京 100029)
采用文獻資料法,通過查閱相關方面的資料為本文尋求可借鑒的理論依據,以此來進行邏輯分析和論證。研究結論:在文化全球化之中,文化的邊界已不存在,本土文化面臨改革、融合、消失等多種命運;中國本土體育文化依據自身的深厚文化積淀和內在的開放性特質迎接體育的全球化;對其文化價值進行重新闡釋,超越已有的狹隘的本土體育文化界域,以其獨有的文化本性存在于當今的體育領域和文化領地上,以實現它現在與未來的價值。
全球化;本土體育文化;本土性;文化價值
本土文化是本土人民在自己長期的生活和歷史發展過程中所自主生產、享用和傳遞的具有自身特征的知識體系,既是在生存環境和民族、民俗及生活習慣等因素基礎上所形成的屬于自己的表達方式和習慣,也是各種文化經過本民族的習慣和思維方式沉淀和重新闡釋的文化結晶。傳統文化是由各種文化與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文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征。本土文化是傳統文化的核心構成部分,但本土文化并非完全等同于傳統文化。傳統文化是相對于現代文化而言的,本土文化是相對與外來文化而言的。在范圍上,傳統文化有較為廣泛的普遍性,本土文化則更具地域性;在對自身的發展上,本土文化更加具有獨特性、民族性與純粹性。而傳統文化更具開放性、兼容性和吸納性。正是由于傳統文化具有的這些特性,在我國傳統文化發展史上,一些不是我國本土文化的外來文化成為了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比如佛教并不是起源于中國,也就稱不上本土文化,但在中國傳播過程中被有著深厚底蘊的中國本土文化的滋養而與其他文化融合,經歷了“佛教中國化”,才使得佛教在中國得以弘揚和發展,佛教也就成為我國的傳統文化了,從而形成儒釋道為代表的中國傳統文化,并對我國思想、藝術、民俗等產生重要影響。
主要采用文獻資料法,通過中國知網、萬方數據庫,用相關主題詞的檢索方法,查閱1979-2017年文獻,檢索到有意義文獻190余條,與本文有關資料40余篇;并在北京化工大學圖書館和國家圖書館查閱相關方面的資料為本研究尋求可借鑒的理論依據,以此來進行邏輯分析和論證。
人類從未停止過走向世界,因為人的天性就是要對外交流。而傳播技術的發展和革新更加激發了人類對外交流的欲望,進而加速了全球化的進程。然而,日益加劇的全球化信息傳播,不僅使人欣喜若狂,也讓人憂心忡忡[1]。人們始終無法擺脫全球化過程中對本土文化命運的憂思。擔憂文化全球化帶來的文化的同質化成為必然趨勢?;蛉珩R里奧·巴爾加斯·略薩所言:“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將遠沒有過去的一個世紀那樣豐富多彩,少了許多地方特色。過去曾賦予人類豐富的民俗和民族多樣化的節慶活動、衣著、習慣、禮節、儀式和信仰將逐漸消失或被封閉在極少數領域里,而社會主體將拋棄它們,接受其他更符合我們時代現實的東西。這是世界上所有國家正在經歷的一個過程,只是有的國家快些,有的國家慢些”[2]。世界上許多民族體育項目也正在這一過程中消失了,和這些項目一起消失的還有那個民族的體育文化。人們對體育全球化的憂慮不僅來自全球化的體育文化同質化對各自民族體育文化的沖擊與消減,也來于對體育文化全球化的過度反應與對抗,以及在文化認同危機、歸屬感失落之下,泛濫的同情心與使命感導致對本土體育文化的過高估計與過度保護,潛意識下形成的文化霸權主義,而忽略了民族文化的劣根性。中國本土體育文化同其它任何民族文化一樣,既有精華,也有缺陷。因為“沒有一個文化是盡善盡美的。中國文化決非例外。中國人重道輕器的傾向、形式主義作風、頑固的官本位心態等,都與時代精神相?!盵4]。這些也都深深地浸潤于中國本土體育文化之中。
雖然,大多數研究者認為,人們擔心的所謂全球體育文化同質化,其實是根本不可能形成一種“世界大同”的幻想境界。亨廷頓預言,未來世界不僅不會出現全球共享的“大同文化”,反而會出現非西方文明對抗西方文明的現象?!拔鞣饺苏J為良性的全球一體化,如全球化范圍的新聞媒體的傳播,在非西方人看來卻是邪惡的西方帝國主義”[4]。但這些仍不能消除人們對體育全球化的擔憂。因為,在全球化的進程中,本土體育文化可能通過吸納和補充新元素來實現自我更新;也可能被外來體育文化整合或同化,丟失了民族文化歷史根基,完全失去自身的文化特性。事實證明,本土的傳統體育項目如若沒有堅實的本土文化基礎和歷史文化積淀,以及在對外交流的過程中缺乏自我開放形態和自我更新的能力,都將在全球化進程中逐漸衰微,直至消失。人們擁護或者質疑體育全球化,其焦點之一就是擔憂本土體育文化的失落問題。因為本土體育的命運與本土文化的命運息息相關。
全球化給本土體育文化帶來的認同危機與文化斷裂感使人們再次感到本土體育文化對于某一民族體育生存的意義。出于對現代體育全球化的抗拒,在回歸本土文化的前提下,對于本土體育文化的尋根也就是很自然的事了。在這個意義上,全球化本身引發了我們對于中國體育文化本土性的追問。
事實上,體育文化全球化已成為一種超越國家與民族界域的現實存在,使人類緊密聯系在一起,共同面對威脅人類身心健康、公平競賽、社會秩序等自然、生態和社會諸多問題。但體育文化全球化的也帶有明顯的西方文化特征,從而造成了國人對現代體育價值的認同危機,也造成體育道德皈依的模糊與沖突,以及體育情感的失落。因此,體育文化本土性對于中國體育發展和傳統體育生存則顯得尤為重要。我們不得不重新審視中國本土體育文化,并追問其從哪里來。這一追問既是對西方體育文化的理性思考和自然反應,亦是為民族體育尋找現代定位和未來發展的深層根基。對本土體育文化的追溯,最終會落到文化的發源之地,即本土。但向本土的溯源,并不是要找回落后、封閉、陳舊的體育思想和狹隘、愚昧、陳腐的體育觀念,更不是將“本土”這個不斷擴展、不斷變異的文化過程或文化事實在體育文化理論上固定化、靜態化而使其失真、失根。如果這樣中國本土體育文化也就是固定不變的,漫長的中國體育文化發展史就成了封閉、固定化的本土文化歷史。
事實上,在中國幾千年的發展中,每一個時代的體育文化都能對自身進行豐富、整合和改進。每個時代都是在“本土體育文化”的基礎上對前一個時代體育文化的豐富和完善,甚至是變革。即使是同一時期的體育文化也是復雜多變的。這一事實既是對將本土體育文化看成是固化的一成不變靜態傳承言論者的有力回擊,也給我們對本土體育文化的本土性一再追問造成困惑。困惑我們的問題在于構成中國本土體育文化的復雜底質中,究竟哪些文化傳統具有真正的“本土”性?能回答清楚本土性的一再追問嗎?因為,無論從時間上還是從組成的因素看,在中國本土體育文化中占據統治地位的儒家文化既不是最早的,也不是純粹的,諸子百家的道、儒、法、墨等文化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也不具唯一性,與同時期其他文明的文化思想存在相通的哲學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等。德國哲學家卡爾·雅斯貝爾斯的“軸心時代”理論認為,在軸心時代里,各個文明都出現了偉大的精神導師,他們的思想理論成為不同的文化傳統的基石,一直影響著人類生活的各個層面。雖然中國、印度、中東和希臘之間千里迢迢,沒有文化的交流與對接,但它們在軸心時代的文化卻有很多相通的地方。而像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佛教文化就更不是“本土”了。那么,究竟本土體育文化中哪些才是地地道道的本土呢?問題的根本在于中國本土體育文化是在不斷融合其他文化的過程中形成的,我們很難還原本土體育文化的純粹本土性,難以找到體現體育文化本土性本質的固定點?!凹兇獾谋就廖幕逼鋵嵤且粋€假說或理論的虛構,如布林頓所說,希伯萊以及中東其他地區的文化是西方文化的祖先,一份“詳細的西方文化研究必須把與很多其他文化尤其是印度、中國和日本文化的聯系考慮在內”。因為“這些借鑒來的東西是重要的:沒有它們,我們至少沒有現在這樣的西方文化”[5]。同樣,中國的本土體育文化也是一種混雜文化。至此,東西方的文化和學術研究均說明,回到并固守純粹的本土體育文化,是違背體育文化的真實和動態發展過程的,不僅不可能,而且違反生活真實。因此,我們不應為本土體育文化的純粹譜系和高貴師承血統而自豪。否則,那曾激蕩我們民族意志和激勵過我們民族理想的許多體育實踐的文化意義也就會蕩然無存。
今天,對中國本土體育文化價值做出怎樣的選擇,這與我們文化的自我認識及文化定位密切相關。全球化的情勢已超出已有的本土化與世界化的困惑?!霸绞敲褡宓?,越是世界的”或“本土即世界”的文化現象,似乎已經消解對本土與世界對立而產生的痛苦和焦慮,使文化進入本土和世界混雜的時期?!拔覀儠r刻肯定民族的存在理由和輝煌傳統,卻又在尖銳地批判傳統文化對于我們的限制和困擾”[6]。有些西方學者“強調世界范圍內的災難、沖突與資本主義之間的關聯,或者指出全球化對于民主和福利等現有成就的損害等”[5]。這就使“本土”成了一個反抗全球化和文化普遍主義的響亮口號,在許多國家獲得了民心。
中國本土體育文化能否成為世界體育文化的準則或具有統治力的文化?在這一問題上,湯一介先生關于中國文化價值的回答是:“中國文化和其他文化一樣,她既有為當今人類社會發展提供有價值資源的方面,又有不適應(甚至阻礙)當今人類社會發展的方面,我們不能認為中華文化可以是包治百病的萬靈藥方”。這一結論無疑是準確和客觀的,同樣可用于對中國本土體育文化價值的評價。湯先生還認為,“以‘救世、救人’‘以天下為己任’”對中國本土文化自身來說要求太高。用中國本土文化思想拯救當今世界的人心,似乎也力不從心。“中國本土文化的用處在于‘自救,在于為自己找個安身立命之處’”[7]。對中國本土體育文化來講,這些問題依然存在。需要進一步說明的是,單純依賴本土文化思想由內而外的反身自省,及以仁、愛、禮、義、信等人文觀和順其自然的自然觀來約束和管控當今體育的激烈競爭和利益追逐,不僅顯得空洞乏力,更是癡人說夢。所以,我們應對本土體育文化價值,以及在現在和未來可能發揮的作用做出切實的評價,坦然面對和承認我國本土文化的有限性與局限性。否則,我們可能會站在文化普遍主義者和文化獨裁主義者的立場上,過高估計本土體育文化的價值,不切實際地希望用它去解決現代體育所面臨的種種無法克服的問題。
但是,在體育全球化的大潮面前,也不可低估和忽視中國本土體育文化的應有的價值和生命力。在對待本土體育文化上更為艱辛的是,對本土體育文化價值應切合文化時代性、價值觀和現代性需要的批判性繼承,才能對中國本土體育文化的未來發展做出理性選擇。
既然文化全球化是一種不可回避的歷史趨勢,我們應該接受文化全球化,弘揚本土體育文化中對于全球體育文化具有普遍價值的東西。多樣性也是人類社會與自然界存在的普遍形式。每一種文化,都有其獨特的存在價值,有著獨特民族性和特定的歷史積淀,是世界文化多元性的重要一元。這種文化的民族獨特性及所包含的價值觀、人生觀,對緩沖文化單極化和加強文化的多元化具有重大意義。任何文化想通過全球化而演變為文化一體化來統一世界文化,或妄想以單一的文化來統治世界是決不可能實現的,這種思想在體育文化中也是不可能實現的。體育文化與人類文化的存在與發展一樣應具有多樣性。在文化全球化的世界格局中,中國本土體育文化源遠流長,在漫長的歷史文化積淀中有具有許多全球性意義內在要素。也就是說在中國本土體育文化中可找到全球體育文化的內在因素,具有普世意義和共同價值觀。但若想用中國體育文化和中國傳統價值觀去同化和改變世界體育文化,那是自欺欺人的一廂情愿。如果用本土文化思想一成不變地去指導當今中國的體育文化建設,去應對現代體育文化全球化的潮流,那就注定走向衰弱和失敗。
特別是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國本土體育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的基質受到巨大的沖擊和挑戰。迫使我們必須做出選擇,是固本守原傳承一切,將僵化、落后和愚昧進行到底?還是反思自己的本土體育文化,蕩滌一些糟粕,汲取一些精華加以改造,為本土體育文化尋求一塊自己的領地?這牽涉到中國本土體育文化本性,以及選擇什么樣的體育文化來面對和承接這個體育全球化時代。
不能否認,以科技理性思想為支撐的西方文化給中國體育繁榮和發展以強大的動力,但也帶來了諸多問題。在提倡個人競爭、個人發展和利益至上的現代體育面前,中國文化廣闊而深厚的根基和獨有的基因受到致命切斷和根本性的變革。在中、西方體育文化的不斷碰撞中,起初,中國本土體育文化自身結構的互補性,及其價值本身具有吸納、融合的開放性內質特性并未顯現。隨著西方文化沖擊的加劇,中國體育文化逐漸由慌張、恐懼變得從容應對,并以開放性文化特有的大度方式和成熟之態從容地存在,使它即含有中國傳統“和而不同”的價值結構原則,又是儒釋道互補的文化思想的不斷外顯。其中的“和合”思想,是在各種不同中尋求統一,這就為各種異文化元素的進入預留了空間,也決定了中、西方體育文化相遇時,中國本土體育文化既不會在現代性中喪失,也不會在后現代解構中消弭。如今的體育實踐也證明,即使是最強的外來文化沖擊,也將被消融在中國文化的“禮、義、仁、和”的“本土”之意中,成為中國體育文化自身發展的一個策動力。中國本土體育文化凝結著獨有的社會文化發展規律和幾千年的歷史經驗積淀,在不斷接受各種文化的沖擊時,能主動進行自我反思與自我批判,以開放之態與各種文化進行碰撞、交流,并對其精華進行吸收、融合。最終能剝除其陳舊思想而有意義地存在于當今的體育領域和文化領地中,已經和正在實現它的價值。
就像有些學者指出的那樣,極端的文化本土主義者與全球主義者本質是一致的,他們之間的對立關系是可以辯證轉換的。最極端的本土主義者也許就是那種認為一種文化適用于世界各民族的全球主義者。對于中國本土體育文化而言,有些本土主義者與全球普遍主義者一脈相承,他們以對本土文化的熱愛為名,“試圖跨過‘差異’這道檻,把本土文化推向世界,如果有可能,決不放棄讓本土文化統一世界的可能性和機會”[5]。然而,世界體育文化發展的大趨勢是在相互信任和理解之下的寬容、對話與合作,尊重文化多樣性。文化多樣性是交流、革新和創作的源泉。各民族文化在平等、自由之上交流,不同文化之間不斷比較、碰撞,這樣才能持續革新、豐富、發展和適應全球化的體育生活。中國本土體育文化自有存在價值,它在體育文化全球化的構建中不可或缺,但不能將它作為是一種強勢體育文化在全世界推廣,也不能讓它帶著陳舊或未經改變的固化的形態參與未來的世界體育文化建構。在未來發展中,本土體育文化應具有未來視野、世界胸懷和開放品格,以開放的形態把來自各民族體育文化的有益成分吸收到未來文化的規劃中。通過變革,本土體育文化形式和形態必將被修改,其意義與價值被重新闡釋。這既是文化民主、平等應有之義,也是對本土體育文化未來發展提出的要求。
本土體育文化只有被賦予過去和未來的雙重向度意義時,它的意義才是開放的,才是生動活潑的,充滿生機與活力的。具有開放品格和未來視野的本土文化,未經解釋即可得到人們的理解和響應。在未來參與下建構的本土體育文化才能尊重、理解與接納異質文化,超越已有的狹隘的本土體育文化界域。
[1] 李小川.全球化過程中本土文化的命運[J].北方論叢,2004(1),46-49.
[2] 王欽峰.文化“本土化”、本土普遍主義芻議——兼論全球化時代“本土化”策略的開放性和未來性[J].河南社會科學,2005,13(6),86-89.
[3] 張頤武.本土或全球?本土即全球?[J].天津社會科學,2008(1),102-106.
[4] 湯一介.和而不同[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01.
[5] 喻楊.平面藝術設計的本土語言[J].科技出版,2006,20(1):36-37.
[6] 趙鋼.地域文化回歸與地域特色建筑再創造[J].華中建筑,2001,19(2):12-13.
The Indigenous Value of Chinese Sports Culture and the Trend of Globalization
CHEN Bo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emical Technology, Beijing 100029, China)
By means of the literature method, we can fnd the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is article by referring to the relevant information, so as to carry on the logical analysis and demonstration. The research concludes that: In the cultural globalization, the cultural boundaries do not exist, the local culture is facing reform, integration, disappearance and other fate; China's local sports culture based on its own deep cultural heritage and the inherent open nature to meet the global sports And its cultural value is reinterpreted, beyond the existing narrow regional sports culture, with its unique cultural nature exists in today's sports feld and cultural territory, in order to achieve its present and future value.
globalization; local sports culture; indigenous; cultural value
G80-054
A
1004 - 7662(2017 )05- 0017- 04
2017-03-26
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從健康到審美:美學視域下的體育教學”(項目編號:12110004000)。
陳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課程與教學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