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華 彭森
(湖南體育職業學院 湖南長沙 410014)
退役運動員就業培訓中資源優化配置的創新探索①
李華 彭森
(湖南體育職業學院 湖南長沙 410014)
退役運動員的就業培訓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首先,需要政府主導;其次,需要構建兩套班子,一套是“培訓管理委員會”,負責管理協調與監督,另一套是“培訓規劃領導小組”,統籌規劃好實用的培訓計劃;再次,需要創建體、校、企多方合作的培訓模式或途徑;最后,需要退役運動員的積極進取,從方方面面搭建合作共贏平臺,扎實有效地提升退役運動員的就業競爭力,從而能使不同類別、不同職業技能的退役運動員與社會所需的崗位優化對接,解決“出口暢”的問題,贏得“進口旺”,有效促進競技體育的可持續發展。
退役運動員 政府主導 體、校、企合作培訓 資源優化配置
1.1 制定相關法律法規保障校、體、企多方合作順利進行
校企合作成功的國家都十分注重對校企合作的立法保障,對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責任、行為和內容都有明文規定,在制定相關法律保證校企合作順利進行的同時,還應出臺有關行政法規對校企合作行為進行規范、使校企合作有法可依、有規可循。根據我國目前體、校、企現狀作出建設性規劃,在執行過程中逐步完善法律法規。
1.2 建立健全人事保障機制,推動職業技能教育有效擴展
一是制定統一的國家職業資格證書系統,通過政府認定的考核鑒定機構,對勞動者的技能水平和職業資格進行公正、科學規范的評價和鑒定,對合格者授予相應的國家職業資格證書,如由國家體育總局核發的關于體育行業各類資格證書,有助于退役運動員在培訓中取得各類不同的資格證書,以便順利就業。二是設立專門機構,對體、校、企合作培訓進行管理和指導。三是提供有效的經費支持,培訓經費應來源于政府的專項資金,應納入運動員的保障體系,確定經費的使用主權,制定經費使用的監督機制,界定運動員職業培訓的主管部門,明確各個部門的職責,制定一套職業培訓的運行規范激勵機制,保證培訓實效。四是創立協調員制度。充分發揮政府在培訓中的監督和指導功能,協調體、校、企、退役運動員各方面的聯系與溝通,保障政府資金的合法使用和各方權益的保全。
2.1 是我國轉型期深化改革的客觀需求
隨著我國經濟體制的轉變,退役運動員的就業安置也由計劃安置轉為市場安置,由于退役運動員職業技能相對單一、綜合素質偏低等原因,形成了一部分退役運動員就業難的問題。早在2002年8月,國家體育總局等六部委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做好退役運動員就業安置工作的意見》,把退役運動員的職業技能培訓作為退役安置的主要措施之一,在體育行政部門的組織下,在政府相關政策的支持下,退役運動員的職業技能培訓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還是困難重重,因為退役運動員的職業教育和就業安置是一項系統工程,光靠體育部門的政策和資源是遠遠不夠的,要涉及到大量的經費投入與使用,培訓機構、師資力量、實習實訓基地、就業對接等諸多環節,這就需要體、校、企等多方深度合作,創設共贏平臺。
2.2 是盤活資源和資源優化配置的良策
充分利用體育局、學校、企業現有的培訓環境和教育資源,由體育局統籌安排,政府協調,對現有資源(各類體育學院、體育職業技術學院或含有體育系的各類高校)進行優化整合,使其功能發揮到最大。學校相對師資雄厚,體育總局和各省市體育局根據本地學校實際,把各類體育行業職業資格證書的培訓或培訓基地掛靠在適應的學校,再集中體、校、企各方面的人、財、物以及環境資源,對退役運動員進行針對性培訓,如廣西的教練員崗位培訓、學校體育教師資格培訓、社會體育指導員培訓、救生員培訓等都掛靠在廣西體育高等專科學校。廣西體育高等專科學校本身就與校區內外62家企事業單位簽訂了實習實訓協議,在促進其穩定的基礎上還可以進一步擴展,這樣,學員的理論基礎和實習實訓都可落實,可確保培訓質量,做到人才能找到施展才華的崗位,企業單位能招到優秀的人才。
2.3 是提升能力和拓寬就業面的好途徑
體、校、企合作的退役運動員職業培訓內容是根據市場、企業需求設置的,各種資源的優勢互補,勢必提升退役運動員的培訓效果,從而提升退役運動員的就業競爭力。同時,體、校、企合作的范圍越大、層次越深,退役運動員就業的門路就會越寬廣。
2.4 是促進我國體育產業發展的好舉措
體育產業的發展離不開體育專業人才,因為人才是核心競爭力,是生產力的第一要素,一批經過培訓獲得體育行業資格證書的退役運動員進入體育產業崗位,必然會推動體育產業向前發展,體育產業的拉動效應,勢必促進地區經濟和區域經濟的發展。
2.5 是促進我國競技體育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退役運動員通過多方合作培訓,提升了就業技能,較好地解決就業難的問題,使得出口順暢,必然會迎來進口的旺(即大量有競技體育潛質的后備人才涌進),從而促進我國競技體育的可持續發展。
目前,體、校合作培訓退役運動員的合作形式一般是體育局根據高校的體育資源情況,把適合的體育行業資格證培訓基地掛靠在學校,如上面所說廣西的多項培訓基地均掛靠在廣西體育高等專科學校。體、校、企多方合作培訓的情況很少,且一般只在表層的信息互通上。學者盧志成、謝惠平等在“我國退役運動員就業安置困境及其加強職業教育應對策略分析”一文中提到了“體—教—企”結合方式,但未作具體闡述。
該合作培訓存在的主要問題如下。
3.1 缺乏應有的法律保障
校企合作成功的國家都注重對校企合作的立法保障,對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責任、行為和內容等方面都有明文規定,有法可依。在我國,還沒有相應的法律規定企業在校企合作中的具體責任和義務,所以,企業在沒有利益可獲的情況下,就不會對校企合作關心。
退役運動員就業培訓大部分是從事體育行業崗位,職業技能相對單一,社會市場所需的人員有限,體育俱樂部一般只提供退役運動員實習實訓的場所和崗位,深度的合作培訓還有待發展。由于企業參與職業教育培訓是專用性人才資本投資,企業的參與度受制于企業對技術的要求以及資金的厚實程度、培訓所獲的現實利益等條件,對技術水平要求較低的企業更多是憑借廉價的勞動力參與市場競爭,對能較容易地在勞動力市場上找到的一般技能水平的勞動者,這樣的企業對參與校企合作的積極性不高。
3.3 缺乏有償的培訓經費
校方參與退役運動員的職業培訓取決于經費的投入,學校一般經費相對緊張,如有較充足的培訓經費,校方也是愿意積極參與的。對于社會上有一定資質的體育行業,他們的參與程度直接與培訓經費的多少相關聯。
4.1 政府部門高度重視,法律法規逐步健全
2015年,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決定》要求健全企業參與制度,研究制定促進校企合作辦學有關法律和激活政策,深化產教融合,鼓勵行業和企業參與舉辦職業教育,發揮企業重要辦學主體作用。規模以上企業要有機構或人員組織實施職工教育培訓,對接職業院校,設立學生實習和教師實踐崗位。企業接受實習生所實際發生的與取得收入有關的、合理支出,在現行稅收法律規定的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扣除。
關于退役運動員的安置問題,政府和體育總局出臺了相應的政策,對部分優秀運動員免試入大學,自主擇業的給予貨幣補償,開展了多種形式的職業技能培訓等一系列措施,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由于多種原因,效果還不夠理想。隨著政府部門、體育行政部門對退役運動員職業教育的高度重視,相關法律法規的不斷健全,政、體、校、企合作必將深度發展,退役運動員的職業培訓與就業路子會越走越寬。
4.2 政、體、校、企合作初具雛形,多方合作意向明顯
廣西體育高等專科學校探索政府推動、行業主導、企業參與的多種多樣的體制機制,增強了資源的整合能力,承擔了國家、自治區、教育部、體育局的多樣培訓任務,如教練員崗位培訓、學校體育教師資格培訓、社會體育指導員培訓、救生員培訓等。該校與校區內外62家企事業單位簽訂了實習實訓協議,學校還將擴大對外交流、聯合國際優質教育資源、合作職業培訓。廣州體育職業技術學院創新校、政、行、企四方協同的教育新模式,創新了多方育人的新體制,這些可以說明,政、體、校、企合作已初具雛形,隨著國家法律法規保障加大,政府支持力度的拓寬與加深,其發展前景將是一片光明。
Column-Bot為機器人多功能開發平臺.它集成機械、電子等多個學科,在一定程度上可代替人完成生產勞動.
對退役運動員的職業培訓與就業安置,是政府、體育行政部門的職責,起著主導的功能。企業追求的是經濟效益,學校優質的教學和科研資源,不僅能夠給它有效的服務,還能夠帶來經濟效益,使企業獲取未來員工素質和技能等方面的能力遷移,有助于企業招到適合的優秀人才,以較低的成本支出實現收益的最大化。學校想獲得資金支持,充分利用企業的實習實訓基地,提高學校專業設置、教學設計的社會適應性,提高師生的實踐能力、拓寬學生與學員的就業門路。同時,企業派遣業務精、師德高的教師上實踐課,對實習實訓的全程跟蹤指導,幫助解決學校部分實踐課師資缺乏的問題。各方面合作意向明顯,政府的功能與職責是法律法規的保障到位、主導功能到位、資金投入到位,體育行政部門應在統籌安排中穿針引線,為退役運動員職業培訓起到協調聯絡作用,確保退役運動員職業培訓的有效性,協調各方權益的保障落實,最終保持退役運動員的就業率不斷提高,促進競技體育和體育行業的持續發展。
5.1 制定相關法律為多方合作培訓保駕護航
一是立法保障退役運動員的職業培訓經費,二是規范企事業單位應承擔的培訓責任,立法對積極參與培訓的按其成效給予相應的資金獎勵,同時按其培訓貢獻減免適量的稅收,以此激勵企事業單位參與培訓的熱情,促進合作多贏。此外,還應出臺相關的行政法規對體、校、企合作培訓進行全程規范,使其有法可依、有規可循。
5.2 構建專門組織機構對多方合作進行管理指導
一是由政府領導兼職,聘請有資質的體、校、企高層人員組成“培訓管理委員會”,來加強對體、校、企多方合作培訓的管理和監督。二是由體、校、企具體合作方組成培訓規劃領導小組,其主要職責是根據退役運動員實際情況和各方資源,統籌規劃好培訓事宜,做好人、財、物以及各種資源的優化配置,制定切實可行的培訓計劃,在“培訓管理委員會”的審核批準下嚴格實施。
5.3 聯盟各地體育集團,滿足雙方行業崗位需求
根據調查退役運動員選擇參與就業崗位職業技能培訓情況統計,有64.4%的選擇參加體育行業職業資格技能培訓。為了使這些立志就職于體育產業的退役運動員通過崗前培訓,取得相應的資質后能順利與崗位對接,需要與各省、市體育產業集團公司結盟,不斷擴展體育行業的需求,使雙方的意向與需要都能得到有效滿足。根據有關調查所知僅就湖南省長沙市,從2015年開始,市和區縣級體育部門每年增加2 000名社會指導員,到2017年,全市要擁有21 000名社會指導員,而對于這些進入社會指導員崗位的培訓是免費的,就業前景好。全國各省市也一定會有同樣的需求,早日聯盟,早做規劃,使立志從職于體育行業的退役運動員如愿以償,是皆大歡喜的事。
5.4 聯系當地職教體系,形成多元化的培訓格局
對廣大退役運動員來說,入職就業必須多方位、多渠道,對一部分學歷低、年紀輕的退役運動員選擇就讀于中職就業率高的專業,也是明智之舉,一般中職專業時間短、畢業難度小、就業快、待遇也好,體、校、企合作培訓理應包含中職學校。在舉重、摔跤、拳擊等安保上有優勢的退役運動員可選擇參與“協警、專職保安”的培訓,這種培訓時間更短,可直接上崗。在其他方面就業有困難的可嘗試參與保安系列。因為社區、醫院、學校等需求的保安員數量大,在當地物業管理部門的統一安排下,只要退役運動員放下身段,保安工作也是大有作為的,起碼能做到自食其力和養家糊口。
5.5 創新和構建體、校、企合作培訓的多種模式
5.5.1 資源共享,優勢互補模式
體育部門根據高校的體育資源和人力資源,把適合于退役運動員培訓的有關項目或培訓基地掛靠在學校,由政府和體育局出培訓經費,學校、體育集團公司(企業)按計劃共同培訓,企業提供實習、實訓場地,頂崗學習,企業優先錄用合格學員。
5.5.2 培訓學員與預備員工模式
體、校、企共同招生共同培訓、共同考核,學員既是培訓學員,又是企業的預備員工,培訓合格后直接到企業上崗。
5.5.3 “半工半讀”模式
學員一半時間在校學習理論,一半時間到企業或工廠實訓,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由學校和企業共同管理和指導學員。
5.5.4 “訂單培養”模式
由用人單位(企事業、物業等)根據用人需要與培訓單位(體、校)共同簽訂訂單培養協議,用人單位全程參與,培訓合格后直接到用人單位上崗。
[1]徐理文.基于中職學校就業市場下的校企合作模式探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2.
[2]盧志成,郭惠平,李斌琴.我國退役運動員就業安置困境及其加強職業教育應對策略分析[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09(3):22-26.
[3]蘭政,祁麗.高校建立退役運動員職業轉換培訓基地的思考[J].西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199-200.
[4]鄭偉,徐文靜.產學研結合的運動項目實踐教學基地建設研究[J].體育世界,2013(4):1-3.
[5]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J].四川勞動保障, 2014(7):44-47.
C939
A
2095-2813(2017)03(a)-0142-03
10.16655/j.cnki.2095-2813.2017.07.142
2014年國家體育總局優秀運動員文化教育研究項目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2014B114)。
李華(1985—),女,漢,湖南常德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教育經濟與管理。彭森(1976—),男,漢,河南商丘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體育教育訓練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