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莉
(寧夏大學體育學院 寧夏銀川 750021)
非物質文化視域下寧夏回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傳承與保護
楊莉
(寧夏大學體育學院 寧夏銀川 750021)
在全球化物欲橫流、精神空間被嚴重擠壓的當今社會,“非物質文化遺產遺”不可避免地在申報過程中被不同程度地物化。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發展也同樣受到了諸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勢在必行。該文針回族非物質體育文化遺產的傳承和合理保護現狀,提出了相應的建議和對策,為寧夏回族自治區傳統體育文化的傳承和保護提供新的發展對策。
非物質文化遺產 回族傳統 體育保護
非物質文化遺產承載著一個民族或群體的文化生命密碼,被譽為歷史文化的“活化石”。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上下五千年文明的一部分,保護好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每一位中華兒女義不容辭的責任。不僅可以促進政治、經濟、文化的全面協調發展,也可以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如果忽視對傳統體育文化的傳承和保護,這個民族就失去了存在價值的內涵。寧夏回族自治區地處內陸,屬于溫帶大陸性半干旱氣候,地貌復雜,山地迭起,盆地錯落,回族傳統體育文化分布很廣泛,呈現出多樣化的形式。隨著國家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發展策略,寧夏回族自治區經濟的發展也取得了顯著的成就,促進了回族民族地區與現代文化的融合,所以采取有效的措施對回民族傳統體育文化進行傳承和保護,是十分有必要的。這會使回族地區的民族體育文化在當地經濟發展、增強民族自信心等方面產生推動作用。
1.1 傳統體育的傳承遇到阻礙
在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發展進程中,主要的傳承方式以教為主,同時也存在個人學習的方式。但是,隨著當代經濟和信息技術快速發展,少數民族地區的人們生活已經開始發生巨大的變化,逐漸融入現代化生活,更加豐富的娛樂項目開始被當地青少年接受,并逐漸取代了傳統體育,成為他們主要的娛樂活動。與此同時,在學校的體育教學中,學校也不再安排傳統體育相關的教學,而是開展現代體育教學,這直接導致了從事傳統體育人員數量的減少。此外,在個人學習的傳承中,傳統體育通常是以代代相傳的方式實現傳承的,這種傳承方式同樣受到了社會發展的影響,嚴重阻礙了傳統體育的傳承,許多項目正在逐漸失傳,急需對其進行保護。
1.2 回族傳統體育項目后繼人才匱乏
回族聚居地區傳統體育文化資源豐富,就傳統體育項目而言是一筆豐富的非物質文化財產。近年來,由于人們對自然資源的過度開發,導致人們的生存環境逐漸惡化。與此同時,自然環境的惡化造成了農業文明的衰退,進而使民族傳統體育失去了賴以生存的環境。寧夏回族有些地方的青年因當地經濟發展落后,從而選擇到城市去找更大的發展空間,這直接導致回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傳承,出現后繼缺乏傳承人的現象。其中有部分回族青年離開故土之后,外來文化潛移默化地熏染,使他們對回族的文化逐漸淡化了。
1.3 回族傳統體育經濟問題的嚴重限制
由于歷史的原因及寧夏回族民族地區自然條件的特殊性,不合理的社會經濟結構和不平衡的經濟發展模式,經濟發展比較落后。落后的縣區必然會造成該地區對民族傳統體育經費投入不足,致使民族傳統體育活動的開展形不成規模;有些可以發展旅游業的地區,也不能給第三產業提供發展平臺,導致對回族傳統體育文化的開發舉步艱難。外加不發達的交通影響了各回數民族群眾對本民族體育的參與,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民族體育產業化的發展進程,回族傳統體育項目得不到全面發展。
1.4 繼承中缺乏創新、保護機制不完善
創新是發展的源泉,是一個民族發展的不竭動力,任何一種文化想要得到有效的傳承和發展都離不開創新,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也不例外。寧夏回族民族所特有的體育文化必須在繼承的基礎上創新,才會彰顯民族特色。少數民族體育文化傳承與保護是基礎。回族傳統體育文化能源遠流長,離不開自我保護、相傳和發展的配套機制。這種機制根植于回族生長的土壤中,具有相當合理的成分。現在,面臨著逐漸復雜的環境,和來自各方面沖擊的情況下,保護、傳承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發展機制必須進一步完善。
2.1 保持原真
原真性要求在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保護過程中,必須使文化遺產是一地原有的、固有的,是本地域民族體育文化傳統原汁原味的傳承和發展。不能受經濟利益的誘惑而盲目地攀比或移植。一方水土有它自己土生土長的傳統體育文化形態,如果脫離了它所生存的領域,民族傳統體育文化也就逐漸失去其文化內涵,最后走向消失。保持原真,就是為了維護民族傳統體育文化遺產的表現形式和文化意義的內在統一。
2.2 發掘和整理
各級政府應高度重視對傳統體育文化的挖掘和整理,加大投入,出臺相應的激勵機制,使少數民族地區的群眾不要放棄本民族的傳統體育項目。積極展開對回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調查、收集,進一步整理。對即將失傳的民族體育項目,可以用文字記錄,也可以以圖片的形式保存,為未來的傳統體育項目的進一步傳承和創新能打下良好的基礎。這種發掘和保護工作,在繼承中不斷地創新,可以使民族精神永不磨滅,激勵各族人民團結奮進。
2.3 借助旅游平臺
旅游業作為一個新型的項目,正在以不可阻擋的勢頭向前發展。結合經濟和旅游的發展,進一步開發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也順應了當前旅游業的發展方向。在回族聚居地區可以推出具有本民族鮮明特色的民俗風情旅游產品,同時也可以將體育活動納入自己的旅游項目中,如回族踏腳、慣牛、木球等。不僅可以讓當地的父老鄉親感受濃郁民族風情,也可以使游客體驗不同的民族風情,同時,這也使得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得到了傳承和保護,也帶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
2.4 開展教學化
學校是傳承民族傳統體育的最佳選擇,在學校開展民族體育教學,不緊能夠引導學生關注并從事民族傳統體育,而且能夠使學生通過學習傳統體育了解民族文化,提高對學習民族文化的興趣。因此,寧夏回族地區應改變學校體育教學策略,將民族傳統體育融入學校的體育教學中,能夠提高學生的傳統體育技能,為傳統體育項目培養優秀的專業人才。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民族文化中的重要資源。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是國家和民族發展的需要,也是人類社會走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所以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已經是刻不容緩。作為當下中華兒女,我們應具有對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危機意識和自覺意識,必須認識到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和保護任務的緊迫性和重要性,采取有效措施進行搶救性保護,使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再現生機與活力。在努力構建和諧社會的今天,要真正做到“傳承和保護、創新和發展并舉”,進一步實現全面可持續發展。
[1]王松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開發的經濟學研究[M].成都: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2014.
[2]陳永輝,白晉湘.非物質文化遺產視角下我國少數民族民俗體育文化的保護[J].體育學刊,2009,16(5):91-94.
[3]朱嵐濤,陳煒.廣西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資源調查研究[J].廣西民族研究,2012(3):146-153.
G812.47
A
2095-2813(2017)03(a)-0177-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7.07.177